大学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2014-04-06魏法汇
魏法汇,徐 藤
(山东理工大学 国防教育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和凝练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高校是国民教育的重要战略阵地,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战场,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哨。高校应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2]487的高度,积极主动地做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继承者和建设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助力加油。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首先对大学新生进行全面了解和把握,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研究以山东理工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五所高校的部分2014级新生为调查对象,设计了“大学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8份,有效率达98.4 %。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5.4%,女生占44.6%;城镇家庭的占35.8%,农村家庭的占64.2%;专业是理科的占23.5%,工科的占50.5%,文科的占17.9%,其他科类的占8.1%;政治面貌是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的占1%,是共青团员的占96.1%,是群众的占2.9%。从选样情况来看,比较符合山东高校新生的结构比例;从问卷设计来看,共38个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调查,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新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况。
一、大学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
(一)大学新生普遍能够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部分学生的认知模糊甚至错误
关于“您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吗”的调查,有60.5%的同学能够完全正确认知,对“24”个字的表述选择正确;有21%的同学能够模糊认知,对干扰表述把握不准;有18.5%的同学几乎没有认知。关于“您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关系吗”的调查,有59.5%的同学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有80.5%的同学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有13.5%的同学选择“二者没有本质区别”。关于“您认为当前党和国家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必要吗”的调查,有60.4%的同学认为十分必要,有35.2%的同学认为有必要,有2.9%的同学认为没多大必要,有0.7%的同学认为根本没必要,还有0.8%的同学抱有无所谓的态度。以上情况,说明大部分大学新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定的了解、正确的认知和端正的态度,但这种认识是模糊的、肤浅的,我们还需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力度。
(二)大学新生普遍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但存在着政治价值取向模糊和偏离的现象
大学新生对党的领导普遍持拥护的态度,调查显示,有41.5%的同学认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36.5%的同学认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解决社会转型、体制转换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但受西方所谓“民主体制”的影响,有14%的同学认为“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学习国外政党制度”;甚至还有8%的同学抱有“没有信心,无所谓、不关心”的态度。大部分同学有着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但是存在的信仰危机也不可小视,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调查显示,有55.5%的同学认为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有37.2%的同学认为可能会实现;有55.1%的同学有着共产主义信仰,但有33.8%的同学无信仰,甚至11.1%的同学有着宗教信仰;有31.9%的同学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着危机。大部分同学认同社会主义道路,但仍有部分同学存在着模糊认知。对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看法,持赞成态度的同学占33.5%,持基本赞成态度的同学占51.1%,持否定态度的同学占15.4%。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乐观和比较乐观态度的同学分别占52.9%、42.2%,持悲观态度的同学占4.9%。
(三)大学新生普遍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意识,但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
有63.8%的同学认为自己“时刻都怀有爱国主义情怀”,但有36.2%的同学认为自己“当发生某些相关事件时才会有爱国热情”。对于表达爱国情怀的方式,同学们的态度非常端正,同时也有着理性和现实的色彩,有25.3%的同学认为“爱国就是要在国家有需要时,义不容辞”,有21%的同学认为“爱国就是要做利国利民的实事”,53.7%的同学认为“爱国就是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将来报效祖国”。当问及“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时,有15%的同学选择“大公无私”,有34.5%的同学选择“先公后私”,48.5%的同学选择“公私兼顾”,还有2%的同学选择“先私后公”。这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有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意识,但对于个人利益的维护和实现还是有一定的需求的。问及“当得知某地发生特大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您的选择是什么”时,有56.5%的同学选择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受灾群众”,有36%的同学选择会“响应号召,捐款捐物”,仅有7%的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0.5%的同学选择“与我没关系”。这说明我们所倡导的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还是深入人心的。当问及“作为大学新生,目前您对毕业后的人生规划是什么”时,除有36.9%的同学选择“考研”、4.2%的同学选择“出国深造”外,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参加工作,其中稳定且待遇较高的“国企”最受青睐,有22.5%的同学选择;12%的同学选择“外企”;10%的同学选择“政府部门”;还有14.1%的同学选择“自我创业”。可见大学新生对工作的物质待遇看得还是很重的。
(四)大学新生普遍具有对人友善和做事诚信的意识,但存在知行割裂、双重标准的现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新生普遍认同基本的社会道德观。调查显示,有85.1%的同学有过“在公交车上让座”等主动帮助别人的情况,有62.3%的同学“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有91.2%的同学表示“如果有机会,将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这说明“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广大同学中还是有着广泛认同的。当问及“在当今诚信逐渐缺失的年代,您如何理解诚信”时,61.2%的同学认为“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19.6%的同学认为“诚信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践行诺言的行为品质”,16.3%的同学认为“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是国家立国之本”,2.9%的同学认为“诚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备的道德规范”,这说明同学们对诚信的认识还是非常正确的。但当问及“您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考试舞弊现象怎么看”时,有83.5 %的同学反对考试舞弊,有9.5%的同学持默认的态度,5%的同学错误地认为“这是大学生的个人自由,外人无需干涉”,甚至还有2%的同学支持考试舞弊。这说明在广大新生中还没有认识到考试作弊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不诚信和违纪现象,也说明同学们存在着道德知行割裂和说做双重标准的现象。
二、大学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误区分析
(一)市场经济的负效应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591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的解放与促进已得到世人的认可,但是以市场经济为代表的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出现,除了促进了生产发展、技术进步之外,还促进了工具理性的兴起。工具理性强调的是效率和收益的最大化,并不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甚至由于工具理性推崇的效率、成本等挤压了人的自由空间,造成了人的利益对立,进而实际上是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体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就是其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浓厚的逐利色彩,因此我们必须要在道德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此进行平衡和修正。
(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今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诚信缺失现象还普遍存在,败坏了社会风气,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一切向钱看”成为时尚口头禅,甚至是“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竟能成为网络名言博得网友的高“支持率”。一些腐败官员和暴富起来的“老板们”奢靡享乐之像比比皆是,严重者更是整天沉溺于吃、喝、嫖、赌、毒的糜烂生活中,这直接助长了玩物丧志、美丑不辨的社会风气。佛山“小悦悦”事件、网络大V造谣事件等,无不拷问着中国社会的良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让人们沉溺于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扭曲了人们的心理和灵魂,使人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让社会陷入信仰缺失、是非不明、人人自怜的危险境界,甚至会导致社会陷入公共空间里的冷漠症、社会和谐构建上的便车症、助人为乐上的恐惧症。[4]146
(三)多元文化的冲击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倡导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导致多元文化的繁荣,这是世界文化的大背景。[5]11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元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使利益主体也呈现多样性,这必然导致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在调查中,当问到“您对大学生中存在的‘洋节热土节冷’有何看法”时,有67.5%的同学选择“西方文化入侵,值得重视”,可见大学生也认同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学校尤其是高校必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继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的优秀社会主义文化,并用这一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四)网络时代的挑战
近年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络水军”、“网络大V”、“微博明星”、“双十一网络购物节”等无不体现着网络时代的到来。《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达83.4%。[6]随着手机上网和微博微信等的普及,人人都可以是记者、评论员,这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话语体系,对主流价值观的传播造成了冲击,人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有些人在工作、学习、购物、娱乐、通讯中都离不开网络,尤其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网络,网络红歌《做你的手机》正说明了这个社会现象。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作为新鲜事物的引领者,已成为移动网络的主力军,在大学校园中处处可见“低头族”、“刷屏族”、“拇指族”,有些大学生甚至说“可以没有女朋友,但不能没有手机”。对于手机的过度依赖和不当使用甚至已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休息。
(五)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2004年8月,党中央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确立了新世纪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近十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扎实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在有些部门和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在高中、大学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都是以应试为目的的非主流课程,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育人”格局尚未形成。在高校中,部分师生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管学生仅是辅导员的事”等错误认知比较普遍。
三、高校加强大学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课堂教学
高校对大学新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关键的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系统规划课程建设,在大一时就要开设有关课程,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并积极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从教育理念上,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即在“育人的全过程、各环节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能动性。[7]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不是仅仅被动、消极地承受教师影响的客体,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客体和主体的复合体。在教育内容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关注现实、改造社会、真理至上的精神实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吸收人类文明的众家之所长,不断补充富有时代性、生动性、真理性的内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在教育方式上,遵循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方法,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等新颖有效的教学改革,逐渐实现由传统强制性单向灌输向现代双向平等对话的转变,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进行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二)营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和学生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领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强大的引导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8]6在调查中,当问及“面对当前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的现状,您认为下列相应对策可行的是什么”时,选择“加强人文精神熏陶,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的同学有75%,可见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作用于现实并陶冶人们的心灵,[9]高校应该积极发挥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的作用,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坚持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化学生,用健康有益的文化陶冶学生。2012年5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了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研讨会,成立了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对高校文化载体建设和文化育人能力提升进行了有益探索。
(三)开展德育实践
在大学生德育的过程中,不但要让大学生明白如何去做,更要让大学生行动起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在调查中,问及“在大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您更愿意参加哪些活动”时,同学主要选择了实践类的活动,选择“开展社会实践”的有51.8%,选择“观看相关视频”的有50%,选择“组织红色旅游”的有37.5%,选择“开展辩论、演讲比赛活动”的有36.5%。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依托重大节日、纪念日和时事等开展诸如学习实践雷锋精神、革命精神、五四精神、航天精神、爱国精神和尊老敬老精神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道德实践,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态度和个体品德等。
(四)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是价值观教育的主导者,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需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要牢固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伦理,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道德水平,同时要有“上课有纪律”的意识,多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实施正牵引。在大学中的教师不仅包括专业课教师,也包括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和辅导员。在这其中,尤其是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尤为重要,因为他们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掌握着一定的大学生评优评奖、组织发展的“权力”,甚至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截至2011年,全国高校共有专职辅导员106654人,专职辅导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95%,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10]近几年高校师生滚动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满意度在90%以上,九成以上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在自己成长成才中起了作用。[8]11尽管如此,高校还是应该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完善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形成师德师风的考核、评价机制,使学校党政领导、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都自觉地担负起育人职责,最终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局面。
(五)发挥网络作用
学校要充分重视互联网等新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要积极呼吁、协调社会有关部门净化网络环境,关注大学生经常使用的QQ、微博、贴吧和手机微信等网络舆论平台;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技术资源,建设网络德育队伍,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集聚网上舆论引导合力。同时,还要通过网上娱乐、网上宣传、网上服务、网上交流等方式,强化学校网站的实用性和吸引力,并在大学生经常浏览的网站进行“隐形”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网络语言及时有效地渗透到学生意识中,从而开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宣传教育新阵地。如上海在全市高校推进“易班”网络平台,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以及学校管理人员与学生“零距离”沟通,受到学生的欢迎。目前,易班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区域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成为上海大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11]
(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在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时,选择“自己”的有71.4%,选择“社会”的有59%,选择“家庭”的有21.5%,选择“思政课教师”的有35%,选择“辅导员”的有29.5%。可见,从客观因素上说,要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缺一不可。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下,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都会传播到学校和学生中,高校不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党和政府要从宏观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入手,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作用会影响学生一生。学校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把家庭教育也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节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效果。
[参 考 文 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2-11-18.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郭建宁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林岳新.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ydhlwbg/201408/t20140826_47880.htm,2014-08-26.
[7]周济.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观[N].中国教育报,2008-10-21.
[8]冯刚,沈壮海主编.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3)[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宫源海.主体性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诚信[J].理论学刊,2013,(12).
[10]张春丽.以德为先,合力育人——中央16号文件印发以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综述[N].光明日报,2012-06-27.
[11]陈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