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墨人物写生笔墨表达方式探究

2014-04-06

关键词:人物画用笔水墨

孙 敬

(山东理工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当今高校尤其是综合院校美术学科的美术学专业,其课程设置宽泛,涉及内容较多,虽各校间有些许差别,却也大同小异。水墨人物写生课虽为该专业中国画范畴的重点课程之一,但在教学时数的安排上却相对较少。学生在进入该课程之前的基础课学习阶段,接触的大多是西洋画学的理论与技法,如解剖学、透视法、明暗规律等,其间虽也涉及书法和中国画基础等课程,但对水墨人物尤其是对“笔墨”的理解和认知尚较肤浅。由此,学生一旦转入水墨人物写生课程的学习往往无从下手,只能以西画的思维和方法使用毛笔和宣纸,如用笔墨机械被动地描摹对象的外形和光影等,毫无主动用笔用墨之意识,从而失掉了水墨人物画的笔墨韵味和意象造型的特点。笔与墨是中国水墨人物画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既可造型,又可传达主观意象。因此,水墨人物写生中的笔墨表达方式就成为教学渗入的重点内容,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一、对笔墨传统的感悟与体验

笔墨,作为中国画的语言形式系统,经历了二千多年的积淀,集无数画家的智慧和实践,早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为学生,也为初学者,需要加强对笔墨的认知和体验,需要对传统文化艺术精神进行领悟和把握。中国绘画中包含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哲学思想,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历朝历代凡研究中国画者,必然要涉及到笔墨。

中国画强调用笔,用笔的修炼成为画家及学习中国画者必须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古至今,中国画在用笔方面形成的理论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各朝代的名家们都有独特见解。其中,“骨法用笔”是用笔的最早理论,是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的,也是中国古代笔论的核心,学习者需对此有准确的理解。骨法用笔,即指用笔要有功力,这在谢赫评画的论述中均有所体现;唐代张彦远则提出了“书画用笔同法”,这对中国写意画后来的发展,对中国画笔精墨妙的形成有直接的作用,也对中国画的笔墨研究有积极的贡献;黄宾虹赞同书画用笔同法,提出用笔要平、圆、留、重,即:“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坠石。”[1]242这也可以说是写意画最根本的用笔规律,同时黄宾虹还指出了笔墨的三忌“作画最忌描、涂、抹”。这也是初学水墨者最易出现的问题;齐白石也认为:“作画须有笔力,方始观者快心。”可见,有笔力的画,才能使观者获得艺术形式美的享受。如何称得上有笔力,齐白石的观点是灵活的,不只以中锋行笔,还需有其它行笔方式。潘天寿对“笔力”的论述是:“用笔忌浮滑。浮乃飘忽不遒,滑乃柔弱无力。须笔端有金刚杵乃佳。”[1]249潘天寿还指出用笔的根本在于“气之沉着”,笔与笔之间是“以气接笔”,即所谓“笔不周而意周”、“笔断意连”,正如画竹,并不是每片叶子都与竹枝紧密相连的,这正是中国写意画的独特表现形式之一。

古代画论中对于用墨的论述是从唐代开始的。如荆浩对笔墨的解释是:“笔者,虽以法则,运笔变通,不质不形,如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质自然,似非因笔。”[2]161这主要是针对笔墨性能而言的,笔要“如非如动”,成为有流动感的活笔;墨要“品物浅深”成为表现物象立体感的活墨。宋元及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等原因,从审美观上给笔墨理论带来了新的观点。如明代有人在论山水画笔墨时指出,所绘物象只有轮廓而没有皴法,即是无笔;只有皴法而没有轻重、向背、明暗,即是无墨,说明绘画中需要有笔有墨。石涛对笔墨有新的见解,他既承认笔墨的修养功力,同时也指出笔墨与表现对象有关系:“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3]194石涛把笔法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认为许多笔墨的用法是因为表现内容才产生并逐渐丰富的。

以上诸多有关中国画笔墨的理论,虽针对的绘画内容不同,但就中国画这一大的范畴来讲,道理是相通的,需要学生借助经典作品进行正确领会和体验。

二、笔墨造型意识的融入

表现形式不同,所表达的语言就有区别,每一种艺术都是以其鲜明的语言个性不能被其它艺术形式所替代而存在的。水墨人物画即是用笔墨来塑造人物形象,画的过程就是用笔用墨的过程,正所谓“……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4]13笔墨应是为造型服务,它不能抛开造型;而造型也应以笔墨来表现,须体现出笔墨韵味。近代画家、艺术教育家蒋兆和先生对于人物画的笔墨表现有明确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人物画要以笔为主表现其骨架,以墨为辅显现其血肉。需依据笔墨各自的功用,完整地表现有筋、有骨、有肉的具有生命的形象,这样才能产生生动的笔墨。水墨人物画的造型最终是以笔墨来表现的,笔墨是基本功。当然,时代在变,“笔”也在变,但总体趋势应该是越加走向成熟,会以更加多元的笔墨样式持续展现着水墨人物画的独特魅力。

现代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观,经历了“西学东渐”和“八五思潮”以后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从水墨人物画教学来讲,前辈所建立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教学体系,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作为水墨人物画的基础教学,应以写实的具象造型意识来把握对象的结构和特征,即“似与不似”应以“似”为主,写意与写实应以写实为主。较之传统来讲,这种造型更加注重对人的本体的研究,对人物形神的刻画与表现更深入、更细微、更丰富。当然这绝非是“毛笔加西洋素描”式的照搬写实,而应是主动的,是在尊重客观对象的前提下,既有“尽精入微”的刻画,同时也有对表现内容的提炼、概括和强化,需主动整体地把握。另外,强化造型意识也是写实人物画最基本的要素,如形的选择、形的对比、形的趣味性、形的强化和夸张等。水墨人物写生是笔墨的写生,造型是需要笔墨这一重要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否则会失去根基,丢掉东方艺术这一形式特色。“意象造型”的宗旨不能变,要在深化造型感受的基础上,从意象角度去观察、理解对象,用笔墨去表现具体的心里感受,把客观对象所呈现的诸多形象因子转换为点、线、面的有节奏的组合,并以笔墨语言去表达,使笔墨进入到和谐的造型语境,进入到笔墨体现人物造型的状态。需要解释的是,这种“客观写实”与“意向表达”并不矛盾,是可以相融合的,问题是如何转换和融合,这在水墨人物画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教学难点。

线是中国人物画最根本的造型手段,历代画家都是以线的方式去构筑形象,这是必须要承继的传统。因此,在水墨人物画写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形成线的造型结构与相应的表现形式,要用抽象的线去构筑真实的意象,要掌握以线造型的基本方法。同时,线的意味及所传达的文化含义,必须包括意象空间的存在,譬如“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等都属于用线造型的意象方式,这就是中国画用线与其它绘画用线的区别,需要从传统理论及经典作品中去体悟。

在水墨人物写生中,无论是勾线、用墨,一切要围绕造型,没有造型,笔墨也会失去它的意义。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写形的手段来沟通笔意,进而完成笔墨的意象传达。

三、拓展笔墨语言的表达方式

水墨画的用笔、用墨及审美要求有别于工笔画和西洋画以及其它绘画种类,有其独特的语言形态特点,其笔法多样,墨法丰富。而在以往的水墨人物画写生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学生在初学阶段笔墨运用手法单一,描、涂、抹现象突出,如要求学生加强笔墨变化则会弱化甚至失去造型,致使笔墨与造型的矛盾凸显,学生常陷入到困惑、迷茫当中。如何让学生在注重“形”的基础上,以丰富多样的笔墨手法去塑造人物形象,去体味“笔情墨趣”,进而更好地完成心性和笔墨的意象传达,这是作为教学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这也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单纯的笔墨抽象构成训练即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可以打破单一的定向的模仿自然的造型意识,而注重对笔墨形式法则的研究。当学生没有了客观具象的“形”的限制时,就会开启灵智,拓展想象空间,用笔运墨会更加畅达淋漓。当然,这需要建立在传统之上,需要遵循笔墨运用原则如“笔力”的要求,“平、圆、留、重”的用笔规律,古代用线“十八描”以及山水的“三十六皴”等都是很好的可借鉴的传统;同时,也可参照当今的“现代水墨”不同风格的笔墨语言形态,进行笔墨的体悟与练习。具体教学可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单一的笔墨练习。如中、侧、顺、逆等各种笔法和浓、淡、干、湿等各种墨法的并置练习,要开拓思维,大胆创造,能从中生发出多种线和墨的形态样式。二是笔墨的组合练习。如几种笔法的转换、不同墨色的叠加以及线墨混合的构成等,可以是为笔墨而笔墨的练习,也可以借助抽象的几何形来练习,造型单一则要求笔墨表现须变化丰富。这种几何形可以是纯主观的,也可以从客观具象的物品或写实性绘画作品中提炼概括。形与形之间的关系可利用联合、透叠、减缺等诸要素去组织,需注意大小、对比、统领等形式法则的运用,更要注重笔墨的节奏变化,从而形成完整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水墨抽象构成作品。此种方法,既练习了笔墨,又可对绘画的形式感有进一步的体悟。

在整个笔墨练习的过程中需认真体味毛笔触及到宣纸上的感觉,要进一步了解笔、墨、纸的性能,以期更好地达到主观预想的效果,这是“笔墨”基本功的很重要的方面。

笔墨本身不具备具象特点,相对于具体表现的人物形象来说是形式因素。但笔墨形态可以从客观形象中提取和凝练,须认真领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内涵,明代唐志契也说:画不但法古,当法自然……每个形象的形质状态都有各自独特的外部呈现,且变化丰富,画者要善于扑捉和发现,并以自己独自感悟的富有个性的笔墨去主动表现。在具体的水墨人物写生中,须引导学生在大胆运用笔墨训练成果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人物形象、形态、服饰、质感等因素,以不同的笔墨去表现不同形质特点的对象。如老人苍老的皮肤和年轻人细腻而富有弹性的皮肤的不同,服饰粗细、薄厚、软硬的不同,人物精神状态的不同等,须融入自己的情感并通过笔、线、墨、色等的变化表达出来,从而使构成形象和各个局部的笔墨都统一和谐地与形态、结构紧密结合在一起。

现代的水墨人物画较之传统来讲更注重“尽精刻微”的表现,这需要从客观形象中去深入挖掘微妙的有“绘画性”的表现元素进行精心刻画。当然,所绘笔墨既要附着于人物形象,又要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水墨人物画教学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体悟中国画千百年来形成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加强笔墨语言的锤炼以及艺术形式的探索,加深对笔墨造型的理解和认识。从中国画造型规律入手,变具体形象为笔墨结构,且具有时代感。使学生进入到一种以符合心性结构的笔墨语言去自由表达客观形象的理想的写生境界。当然,笔墨体悟作为学生学习的心性积淀,是需要通过笔墨与造型的有机组织,从形式上去寻找自己造型方式的。因此,在教学中,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注重培养个性化的笔墨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验,勇敢探寻和创造新的语言载体,从而完成寻找自我水墨表现的语言形式,建立独特的笔墨表达方式,展现自己作品的个性风格。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在写生中融入创作意识,所绘制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参 考 文 献]

[1]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3]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傅慧敏.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人物画用笔水墨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水墨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泼尽水墨是生平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