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节能节地型住宅

2014-04-06卫晓东

山西建筑 2014年13期
关键词:节地住宅能耗

卫晓东

(山西省华城建筑设计公司,山西太原 030013)

我国人口众多,近几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居环境及空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仅城市空间越来越拥挤,就连农村用地也越来越紧张。怎样利用现有的土地,更好地适应人们生活的需求,成为广大建筑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鉴于此种情况,建设节能节地型住宅就成为我国住宅设计的最新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

1 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的恶化,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被提出,建筑师开始思考建筑师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自此,“节能节地型住宅”这个新型名词开始出现。

由于城市建设范围的不断扩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限的耕地资源持续减少。国家不断发布相关的法律、条文、条规约束用地,鼓励发展节能节地型住宅,充分认识节约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可见,节能节地型住宅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是满足人们生活的客观需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

2 节能与能源现状

近几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于住宅的舒适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必然导致了建筑能耗的增加。建筑能耗是指民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主要包括采暖、空调、通风、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气候特点是影响建筑采暖、空调能耗的一个基本的条件。我国幅员辽阔,横跨寒、温、热几个气候带,几乎全国建筑内部都有采暖或空调的需求。但是,我国气候特点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温度相比冬季更冷、夏季更热。此种不良的气候条件,使我国的建筑能耗工作更为艰巨。然而,与世界上相同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相当差,导致单位建筑面积采暖或空调能耗高好几倍。

2.1 住宅小区规划与节能技术

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从分析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出发,将建筑设计与建筑微气候,建筑技术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相结合的建筑设计方法。住宅小区的规划中,选址、住宅的平立剖形式、体型、间距等都会影响小区的日照、自然通风、微气候环境,进而影响建筑的能耗。因此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以建筑节能为指导思想,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日照、自然通风、朝向、绿化等因素,形成系统的住宅建筑节能体系,营造舒适低能耗的居住环境。

2.2 住宅建筑设计与节能技术

住区规划的节能设计可以改善建筑物周边的微气候条件,为了给减少建筑物的能耗提供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而住宅是否节能、节多少能,主要还是有住宅单体本身的属性,包括建筑体形系数、建筑朝向、建筑围护结构设置,如窗墙比、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等因素所决定的。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房屋“坐北朝南”是尽人皆知的良好朝向。这是由于太阳的运行规律使得这种朝向的房屋冬季最大限度的获得太阳辐射热,同时南向外墙可以获得最佳的受热条件,而夏季则正好相反。但朝向的选择还要考虑其他许多因素:冬季日照和防风、夏季防晒和自然通风、降雨、利用地形和节约用地等。

建筑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包括:外墙的节能技术、屋顶保温与隔热技术、节能外窗技术、遮阳技术和双层玻璃幕墙技术等。这些技术在住宅的设计中应权衡利弊,进行整体综合考虑。

2.3 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对自然环境不会产生污染,具有洁净、安全、长期性的特征,必将成为未来能源环境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太阳能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也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我国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住宅建筑单位面积用能量不大,非常适合在住宅建筑中使用。目前我国已广泛应用于住宅建筑设计的有:以太阳能转换为热能用于住宅的热水系统。太阳能利用的一体化方式有以下几种:与墙体一体化设计;与屋面一体化设计;与阳台一体化设计;与遮阳装置一体化设计。

3 节地与室内外环境

实现绿色建筑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节地、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筑节地通过从场地选择、场地规划、景观设计、空间利用、施工过程、旧建筑的利用等全过程,营造绿色的建筑环境。

节约用地,开发地上、地下空间是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的特征之一。地上空间的开发利用,集中布置比分散布置在节能节地上优势明显:分散布置的建筑,人流、物流的路线长,交通运输的能耗较大;集中布置建筑占地少,可以争取较大的绿地面积,污染性能耗少,对环境污染也少,有利于环保。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把其他一切可能的设施(如停车库、设备用房等)尽可能建于地下,以实现土地的多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节地的要求。

4 结论与展望

节能节地型住宅的设计已经成为我国住宅未来发展方向。从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来看,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策略。但是,具体的节地设计还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依据。分析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缺少权威机构对其做出的分类、提炼并积极地推广到设计中去;第二是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节能设计与其的统一性,作为一个整体的技术研究。因此只要我们综合节能、节地等各项建筑技术,就能很好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江 亿.住宅节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刘加平.室内热环境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李 海.建筑设计中生态化模式与策略[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4]薛志峰.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周燕珉,林菊英.节能省地型建筑设计探索[J].世界建筑,2006(11):33-34.

猜你喜欢

节地住宅能耗
推广节地典型经验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第三批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解读
120t转炉降低工序能耗生产实践
能耗双控下,涨价潮再度来袭!
Jaffa住宅
探讨如何设计零能耗住宅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日本先进的“零能耗住宅”
家庭成员合葬少占地可奖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