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阳泉市官沟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风貌特点

2014-04-06杨雪荣

山西建筑 2014年13期
关键词:古村院落历史

杨雪荣

(阳泉市规划设计院,山西阳泉 045000)

1 古村的现状特点

官沟古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西郊,距市区约8 km,包括“张家大院”和“双喜院”两部分。“张家大院”属于自然村,“双喜院”属沙湾村。两村南北并行排列,之间是农田,有两条小路相连。官沟古村北、南、西三面邻山,东侧是官沟河。整个村子南北长约460 m,东西宽约180 m,总占地面积约8.3 hm2。村中大部分历史建筑为清中期所建。2010年,官沟村被列为山西省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1.1 历史沿革

《赛鱼张氏西股家谱》记载“六世张文秀,居官薄”,这是现今发现的关于“官沟”村名最早的文字记载。《阳泉市地名志》载,官沟村的来历有二:

1)地处口小肚大似缺罐子的山沟,故名灌沟,后谐音为观沟;2)古有一座观音庙故得名观沟,直到1954年农村实行村社化改革,村名正式改为“官沟”,沿用至今。

1.2 古村总体布局

到现在,古村仍然保持着清朝时期的村庄布局。官沟村张家大院建于山地,其入口位于建筑群东南的山脚下,进村需通过陡峭的坡道,俗称“银元坡”。坡道上行45 m分叉,一坡通向张家大院西侧,现南栅相连;一坡通向张家大院中部,与北栅出口汇合。行至南栅或北栅处,即进入了张家大院院落群。其内部主要道路为两条南北走势的巷道,较高处的为上巷,较低处的为下巷,它们联系着此处的四组建筑群。

上巷北端的一组建筑群在官沟村中建成最早,称红土堰院落群,上巷南侧条形组群是义和堂及周边院落,呈并列式布局。其余建筑撇成八字向山脚发展,其中偏南一支为忠信堂、长庆堂及其附属院落,偏北一支是德庆堂、崇本堂及其场院、配院等附属院落。

沙湾双喜院建于山洼之地,地势较平整,只有一组建筑群,为敦厚堂、进修堂院落群,即所谓的“双喜院”。该院落多沿进深方向发展,空间复杂多变,层次感强。

1.3 古街巷

街巷是串联起每个建筑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官沟村的街巷道路中,银元坡较宽,约4 m;上下巷的主要宽约3 m;山路较窄,在1 m~2 m范围内。银元坡坡道一侧为高耸的建筑群,山坡树林,虚实相对,风光别致。上下巷道空间的围合感很强,基本上每一段都有自身的特色。首先山体走势为道路提供了弯折的可能,折线形的道路往往更容易消除两侧密闭的压迫感,也更容易引导人们的视线变化。另外,道路两侧的门楼和照壁表现出上凹凸退进,也会使道路变的活泼。

1.4 民居建筑

官沟村建筑主要应用传统的四合院模式布置,由正房、厢房和倒座围合而成,建筑层数均为一层。

古村的居住建筑中,院落正房多采用窑洞的形式。主院的窑洞正房多为三口窑形式,一明两暗。偏院根据用地的大小定夺,有窑洞三口或者两口。主院内明间窑洞,一般多设木构的夏檐,檐下设有斗拱,全部精雕细琢。厢房一般以三间为主,进深五架没有廊,出檐都比较小,不做太多的木作装修,没有斗拱,上面装饰的彩画和三雕都很简单;厢房的檐柱和山柱包砌在空斗砖墙里,上面系的木柱,也有石质的实际例子,端头是石柱,则凿有隼口,以进行石木构件的交接。正院倒座一般为五间,偏院倒座多为三间,进深七檩六架,设前廊,檐下斗拱墀头都是装饰的重点,木作的门窗格扇也都很精美。倒座对外的立面多开高窗,既有利于改善室内的光环境,便利主人“办公”,也给原本封闭的外立面增添了不少生活气息。

1.5 山水及其他建筑

官沟古村的张家大院坐落于菜山山腰,沙湾双喜院位于菜山洼,两个组团皆坐西朝东,背山面水。整座村落四面环山,山势平缓绵延。古村西南为逶迤的摩天垴、馒头山,正西为察皮洼梁,西北是西坡洼梁,东面是一道缓长的山脉(俗称七亩堰)。村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官沟河的水流自大寨山西北山峰之间向东南流淌,绕村而过,最终汇入桃河。张家大院北侧的观音泉,也为官沟的水环境增色不少,山泉共有11眼,水质清纯甘甜,村民灌溉和饲养牲口都用这山泉之水。山泉旁边有观音庙,庙宇因年久失修坍塌,现存古庙碑帽、碑座和禅窑遗址。

1.6 古村历史文化内涵

古村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官沟村始建于清朝初期,清中期进入大发展时期,兴盛于清末民初。文字记载着张氏家族从赛鱼迁至官沟并逐渐繁荣的艰辛历程,其中不少张氏家族的名人事迹,激发着张氏子孙奋发图强。官沟在清初至民国的二三百年之内,张氏家族逐渐兴盛,一度十分繁华,张氏族人在山西乃至全国各地开设商号,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商业贸易的发达对官沟村和周边村子的社会、文化、经济方面都有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一些影响已经延续至今。

官沟村张氏在历史上不仅在经商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出现了多位尊师重教、爱国爱民的杰出人物,其中以张士林、张恒寿和张梅林为其代表。张士林因其爱国爱民,扶贫济困,热心教育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在1910年撰写了《石艾乙巳御英保矿纪闻》;张恒寿是当代有重要成就的史学家、思想史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方面历尽建树,获得丰硕成果,他的主要著作有《庄子新探》《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韵泉室旧体诗存》;张梅林是革命烈士,1937年参加“牺牲国同盟会”,1940年6月在寿阳崔家垴开会时被日寇包围,率众突围中壮烈牺牲。

2 古村评价

官沟古村利用自然地形作为边界,院落因循山势自上而下修建。街巷布局完整,院落层次分明,暗窑、暗道等地下建筑保留完整,是晋东地丘陵村落布局与选址的典范。建筑装饰、古树、古磨、古庙遗址保留较为完好。

官沟古村保留了相对完整、真实的历史遗存,见证了清初至民国时期阳泉地区晋商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是近代晋东地区晋商民居的研究范本,对拓展晋商研究视角,拓宽晋商营运线路与营业范围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3 古村现状问题分析

3.1 保护措施不到位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与村民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很多历史院落都已受到损毁甚至坍塌,或被居民改造,破坏了历史风貌。村北的观音庙也因意外被焚毁。

近年来官沟村人对遗产有了很大的认识,主要是因为遗产保护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并没有认识到官沟村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在各方面都有很高的综合价值,对遗产保护的内容和目的也不是很明确,对必要的保护依据也很缺乏。由于还没有深入挖掘官沟古村的遗产价值,所以保护工作还处在沉睡当中,从对其他历史村落的发展过程和经验进行分析,官沟古村未来很有可能出现“拆掉真古董、复制假古董”的大规划的保护性破坏现象。

3.2 建设性破坏加快

由于官沟古村部分历史建筑保存状况较差,居民人居环境亟待提高,居民在没有统一规划和专业指导的前提下对原有宅院进行了翻修或重建,在历史院落中加建厨房和储藏间的现象也很普遍。在这场居民随便进行建设活动中,有的居民拆除了部分历史建筑建成了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宅,尤其是在红土野片区,这种现象较为明显。新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破坏了街巷的景观和历史界面的延续性,村落传统风貌遭到极大破坏。

3.3 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较差

官沟古村原属张氏家族的私家院,建国后政府将宅院归公有,分给周边居民居住。很多传统的院落产权比较复杂,很多户住在同一个院落当中,住房很是紧张,在院落内搭建了很多厨房、储藏间等,很大程度的影响到了古村的历史风貌。因为古村的地形非常的复杂,建设基础设施非常困难,再加上资金的短缺,村里的供电基本上已经得到了保障,但是因为污水的处理、生活用水、垃圾的回收和燃气的供应等基础设施基本没有建设,村里的各个院子里都没有污水管道和冲水马桶,街上到处可见任意排放的生活污水。村里的沟谷山坡处,东、西两侧设有“垃圾场”,用来倾倒垃圾,由于古村周边的环境太差,极大的污染了土地,还有可能由于选址不当造成沟谷堵塞,带来安全隐患。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造成了村民生活的不便,给村容村貌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官沟古村在向着全面的小康社会迈进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3.4 缺少保护政策和资金

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和财政较为紧张,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没有划拨出专项资金用于遗产修缮,也没有制定配套的使用政策,也没有积极从社会上进行融资,来进行遗产保护,居民从根本上缺乏保护热情和保护意识,也没有人给予任何有效保护遗产的指导与激励,这就造成了遗产的状况每况愈下。

4 古村保护的意义

官沟村历史悠久、资源独特,而阳泉市的历史建筑本来就很少,不仅有必要将城市周围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更应该深入挖掘里面的历史价值,凝练其历史文化特色,要把握好保护的重点和内容,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同时还应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使科学发展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得到很好的协调,进而使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得到进一步的推动,从而带动周围村落共同发展。官沟古村的保护在发展旅游经济、提升官沟古村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版)[S].

[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8版)[S].

[3]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2004)[Z].

[4]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S].

猜你喜欢

古村院落历史
《古村小巷》
八一作品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古村——大芦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院落里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