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警察学校的通识教育及启示
2014-04-06杨志秋尚方剑
于 群,杨志秋,尚方剑
(中国刑警学院,辽宁 沈阳110035)
通识教育的理念起源于欧美国家,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的推动下,“二战”以后开始在大学教育中付诸实践。通识教育在中国大陆译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在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被译为“通识教育”。就其本意分析,泛指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格和打下广博的基础,对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角色有更加广泛和深刻的认识,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的理念已为高等教育界广泛关注,很多高等学校在此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完善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也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在2013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将其作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结合实际,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可见,加强通识教育无疑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取向。
目前,在中国大陆已建有包括近四十所高等学校在内的警察高等教育体系(其中隶属于公安系统的34所),它们成为警察专门人才培养和警察队伍补充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些作为单科性质的警察高等学校如何在巩固已有专业教育优势的同时,促进警察专门人才全面发展和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出色作用,积极学习和借鉴包括警察学校在内的其他大学的成功经验尤为必要。在我国台湾地区,大学积极开展通识教育的实践活动已有半个多世纪,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得到了广泛共识和迅速发展,一些大学确立了《全人化教育体系》、《通识教育四年提升计划》和《通识教育评鉴》等为标志性成果。这些都对我国台湾地区警察学校的教育理念转变和警察培养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其形成了塑造“全人警察”的理念。
现台湾地区有台湾警察大学和台湾警察专科学校两所专门从事警察教育的单科性学校。前者为本科层次的警察学校,主要负责培养警察干部(警正三阶以上职务);后者为专科层次的警察学校,主要负责培养基层警察(警正三阶以下职务)。十多年来,两所警察学校在重视和加强对学员警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创新开展警察的通识教育,已成为台湾警察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之一。特别是台湾警察大学作为台湾地区警察教育的最高学府,在“提升警察学术水准与地位,培养更多警界优秀人才”宗旨下,实现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及人格教育三方面的兼容并蓄与平衡发展。
一、台湾警察学校通识教育的实践及特点
(一)以塑造“全人警察”的理念确定警察通识教育的内涵,服务警察的全面发展
台湾警察大学作为该地区培养警察干部的最高学府,鉴于警察学科专业体系的不断细化、深化可能导致的专业能力过分狭窄的弊端,确定了塑造“全人警察”的理念,以此来辩证地处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他们认为通识教育的核心意义应该是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人为主体。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变革之下,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自我决定、自我实现等自我认同的思想与实践。
因此,无论哪一领域的大学教育都应培养满足于该领域期望的专门人才,即所谓的“专才教育”。然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不相违背,反可以相得益彰。通才教育重在提高整体素养和明确方向,其作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专才教育则重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养成,其作用在于成为某领域的专家。因此,通才教育是“道”,专才教育是“器”,“道”是“器”落实的基础与根据,“器”是“道”的具体实践过程。有了“通识”便可使得“专家”不只流于“专技”,更能“由技进道”,更能提升“专家”的创造能力。基于以上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台湾警察大学始终注重发挥专业教育与人格教养的双重效应,多措并举以实现通识教育的三项功能,即跨领域学习,整合所学,建立独特与创新的见解;提升人文艺术涵养,使“专才”与“通才”融合发展;加强执法伦理与人道信仰,引发自律向上的自觉意识。
(二)设立通识教育中心,构建优秀教师团队
台湾警察大学为发挥通识教育的功效,加强通识教育的统筹规划与整体发展,专门设立了负责通识教育的机构——通识教育中心。该中心的设立宗旨是希望兼顾大学教育与警察教育的双重目的,统筹文、理学科的相关性与整体性,避免过分追求专业化或功能化导致片面看待个人发展或事业进步,以及不断滋生本位思考问题的弊端。同时,考虑到对警察干部应培养组织及逻辑能力的需要,以及面临警察科学不断充实发展的现实需要,应通过通识教育使警察干部具备领导才能及运用多领域警察科学的素养。总之,设立通识教育中心的目的是跟随社会环境迅速发展变化及人们思维观念转变的需要,服务于培养出更具前瞻眼光和心灵开放的警察人才。
警察通识教育中心集中了校内通识教育的优秀教师资源,同时采用专任与兼任相结合、相对固定与因需选用相衔接等多种形式、渠道组建了教学团队。现通识教育中心有专任教师8名、兼任教师11人(承担固定的教学任务)及聘用的退休教师2名。此外,警察大学各专业系及行政部门的教师及管理人员根据自身的学术特长承担一些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或定期及不定期开设有关通识教育的学术讲座、专题研讨。通识教育中心还在台湾其他大学、学术机构及社会学者、专家中聘用人员参与通识教育的各项活动。
(三)设计了覆盖面广、结构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
台湾警察大学对通识课程的规划原则是以支持未来实际从事警察工作的要求为主线,其立足点不在于扩大通识课程的数量,而是在于所开设课程的品质,力图通过对通识课程的归并整合,形成警察大学的特色通识课程体系。目前,除开设了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通识性质必修课外,还设计规划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语文”四大类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文史、语言艺术、哲学、社会、应用科学等学科。每一类中又包括若干个子类课程组合,每个子类下含若干门课程,如人文艺术类包括哲学(含哲学概论、逻辑推理、孙子兵法、当代哲学理论共4门课程)、文学(含中国文学选读、台湾文学选读、台湾小说与电影、当代欧洲人文、日本生活与文化、推理小说选读共8门课程)、史学(含台湾史、台湾治安史、台湾政经发展史、历史人物评价、欧洲历史与文化共6门课程)、艺术(含世界艺术史、艺术欣赏、电影与文学、神话与艺术、戏剧与人生、文化创意产业共6门课程)四个子类,社会科学类包括政治与经济(经济学概论、警察与国家发展、台湾政经与两岸发展、经济与生活、个人财物规划、警察人际关系、警察未来学、执法与人权保障、执法伦理与领导共9门课程)、社会与生活(含公共关系与行销、警察与大众传播、口语传播技巧、社会流行病学、生涯规划、爱情心理学、公益组织与社会、新移民家庭、情绪与压力管理、恋爱与婚姻等11门课程)两个子类,自然科学类包括环境与生态(含自然科学概论、自然生态、全球环境变迁导论、生命科学新知、人生智慧与密码、大脑与情绪、食品安全与风险、芳香疗法乐活学共8门课程)、咨讯与科技(含现代科技概论、科技与生活、资讯与法律、资讯素养与伦理、数字资源检索与运用、网际网路应用、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影音短片制作、资通科技发展、鉴识科技发展10门课程)两个子类,以上以警察大学第81期通识课程一览表为例。除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列入必修课的通识课程外,上述的近100门通识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自由选择。但对选修的学分及选课的种类有明确的要求,如警察大学规定学生在大学毕业前,均至少需选修八学分以上的通识教育课程,且人文艺术类、社会科学类及自然科学类至少选修一门。此外,台湾警察大学还十分重视开设具有本地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通识课程,如开设有台湾文学选读、台湾小说与电影、新移民家庭等课程。除上述通识教育课程外,台湾警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为丰富学生学习资料,还组织建设了系列性的网上通识教育资源库,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堪为其特色之一。
台湾警察专科学校尽管其承担基层警察的培养任务,毕业生主要面向基层派出所,学制(两年)也相对较短,但对开展通识教育的作用有很高的认识,这一点在教学课程设置中予以充分体现。以刑事警察科(专业)为例,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共同科目、专业基础科目、专业核心科目和校订选修科目四部分,其中课程共同科目主要为通识课程。除体育技能外开设了数理学群、艺术学群、艺术概论等通识必修课,学分达14分;专业基础科目、专业核心科目共有10门课程,两部分的合计学分为22分。此外,在校订选修科目的27门课程中,有一半左右的课程为通识课程,其中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警察伦理学、警察人际关系等,形成了必修与选修既相互补充又相互衔接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四)课上与课下互动、多部门联手,推动通识教育与学生活动相结合
台湾警察大学在开展通识教育工作中,注重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上教育与课下活动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并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和规范。例如,通过规划通识教育课程或科目的方式固定某些通识教育的内容,对某些不宜固定的课程或科目采用校外活动的方式进行,诸如领导能力训练、生活教育等。此类课外的活动由学校的学务处和学生总队负责,通识教育中心予以配合,双方形成通识教育的合力,确保取得实效。学务处和学生总队在通识教育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经常组织系列的学生活动推进通识教育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规范,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有序规范进行,如《学生生活教育座谈会实施须知》、《学生辩论赛实施规范》、《学生演讲实施规范》、《学生历史人物评价比赛实施须知》、《学生时事座谈会实施须知》等。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通识教育学术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交流平台
组织丰富多彩、师生互动及校内外结合的多种形式的通识教育学术活动和教学观摩活动,是台湾警察大学通识教育的又一亮点。学术活动的主题内容广泛,并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的需要调整研讨的重点和方向,如2008年举办的警察通识与专业学术研讨会、2010年举办的第七届警察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2011年举办的第八届现代警察应有之素养学术研讨会等。对每届研讨会征集到的学术论文均进行整理汇编,在网站上制作成系列的参考资料,供师生学习和交流使用。同时,警察通识教育中心为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及教学效果,每年举办一次教学观摩会,广泛进行教师间的教学相互交流和探讨,相关资料亦在网站上开放共享。
此外,台湾警察专科学校编辑出版了《警察通识专刊》(每年发行一期)。该校在阐述办刊宗旨时强调,为发扬通识教育理念,暨实践全人教育的理想与提升警察的人文素养。通过《警察通识专刊》这个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强化警察执法的伦理及人文素养,期望汇集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借助艺术陶冶、人文、史哲、生命科学等培养全人教育的警界人才,在培养警察专业知识外增进警察的公民素养、人文关怀、创新思辨、行政管理及宏观视野的能力。
二、借鉴与启示
(一)大陆警察学校对警察通识教育的作用认识有待提高,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度不强
台湾警察学校在警察培养中确立并开展通识教育活动已有十多年的实践历程,其以塑造“全人警察”的理念为导向,将通识教育提升到“通识可使得专家不只流于专技,更能由技进乎道”的认识高度,充分地发挥了通识教育在培养全面能力和社会广泛适应性中的独特作用。相对于此,大陆警察学校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始进行警察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而且存在管理及决策层面对其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教学应用范围小及推广措施不力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大陆警察学校均由在职培训转为高等学历教育且开展学历教育时间相对较短,在原有在职培训模式下强化专业教育的思想比较根深蒂固;二是近几年大陆警察学校的教育改革以警察职业需要为主要导向,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下,使原本在警察教育已有的重专业轻基础、重应用轻理论、重眼前轻长远倾向更加强化。特别是随着学科专业体系的进一步分化,专业划分更加细化,从保持专业的独立性并兼顾扩大社会适应面考虑,专业之间的融合和交叉越来越强,冲击和弱化通识教育的现象愈加明显。
(二)大陆警察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基本上处于“零、散、乱、弱”的状态
台湾警察学校“以支持未来从事警察工作之要求为主轴”,构建了统一规划与分散实施相衔接、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补充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特别是根据警察培养的需要和警务工作的社会要求,并突出台湾地区的地域特点和警察大学的自身特色,设计了涵盖文史、语言、艺术、哲学、社会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形成台湾警察大学的优势教学资源。相对于此,大陆警察学校在注重和突出专业教育课程系统化的理念下,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工作比较滞后,甚至对课程的覆盖范围也不够清晰,更谈不上提升到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层面,普遍体现出零、散、乱、弱的状态。从目前大陆警察学校的课程结构上看,尽管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立了政治理论、外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及其他文化素养等可视为通识教育课程(警察学校开设的法律类课程主要是服务专业教育需要,在此不宜列入通识教育课程范畴),但这些课程设立的指导思想要么是贯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要求,要么是基于为专业教育做铺垫和基础,缺乏从促进警察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整体宏观规划。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识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不强,堆积课程数量现象严重,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不合理,课程内容的目标任务不明确,优质和高水平的基础类、理论性和综合性课程明显不足。此外,大陆警察学校对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考核要求也比较宽松,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致使其成为一些学生获取学分避重就轻的便捷途径。
(三)大陆警察学校缺少通识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通识教育教师的地位有待提高
大陆警察学校的教学机构一般是按照基础类和专业类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通常分别在多个教学机构之中,易出现统筹设计差、管理头绪多和各自为战的弊端,使本已有限的通识教育资源更难发挥作用。尽管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负有对通识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整合的责任,但由于涉及的学科较多,目前基本上处于汇总层面的工作,急需设立集理论研究、涉及管理和教学实践为一体的通识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在此方面,台湾警察学校借鉴台湾地区其他大学的成果经验,设立了统筹和管理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通识教育中心,高效整合课上与课下、必修课与选修课、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与体现校本化特色等多方面、多环节的通识教育活动,并成为汇通校内外教师资源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很值得大陆警察学校学习和借鉴。此外,在台湾警察学校通才教育与专门教育并不相违背,相反,通识教育教师与专业教育教师在警察培养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重要角色并具有广阔的才能施展空间,因而有利于吸引校内外优秀的教师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也保证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发展。相比之下,大陆警察学校由于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处于为专业课打基础和做铺垫的辅助地位,从事这方面教学的教师的自身地位不高,相应的成长与发展的机制和条件不足,师资数量少稳定性差,一些优秀教师将转入专业教师队伍作为目标,这一点是应引起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