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之案例教学法的价值优化
2014-04-06卢梅丽欧光南
卢梅丽,欧光南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 厦门 363000)
一、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价值实现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马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基础性课程,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理解理论与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任务。随着思政课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近几年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应用乃至全面推广,“马原”课在某种程度上其价值功能得到很好的展现,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独立性思维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马原”一课,理论性强同时又偏重实践,加上受学时安排、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因素制约,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授课中仍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案例的选择质量不高,有的教师为提高课堂气氛,片面迎合学生口味选取案例;案例的选择时效性不强,在授课中以案例讲案例,学生互动性不高,最后变成了授课老师与一部分学生的课堂,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实现,至今依然是广大“马原”课教师的一大难题,基于这一视阈,本文尝试把案例教学法的价值进一步优化问题作为切入点分析。
二、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case-teaching)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案例教学法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大量采用民间事例来阐发事物的内在规律。如熟知的“田忌赛马”、“龟兔赛跑”等,均是采用典型案例阐述深刻哲理,让受教者通过实例教育取得终身获益的道理。作为我国三大启蒙读物之一的《三字经》,家喻户晓,虽有一些精神糟粕,但其用典多,哲理性强,当中体现的丰富的案例教学技巧不容忽视。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教五子;有义方,名俱扬。”[1]用经典例子讲述教育和学习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需及时,方法需正确,方能成就栋梁之才。
目前公认的在课堂上系统的使用案例教学法大概源于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居于领衔地位的法学院首先使用案例的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开展执业训练,通过在课堂上讨论分析一定数量的典型“病例”和“判例”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随后扩展到多学科领域,其含义也在不断的拓展。在思想政治课上,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用案例解释抽象概念,归纳规律,获得智慧与启迪,并把所得的思考拓展开来,延伸到其他理论,融汇贯通;然后,在学习动机激励下,把这些理论再进一步深入实际,用检验来验证理论,分析理论,化解理论,如此循环往复,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过一次调查,对案例教学、课堂讲授、研讨会、模拟角色、自学、影视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效果对比,以确定各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提高分析能力、转变观念、学员所得知识留存度等方面的优劣高低。经过广泛的调研和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在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及观念培养上,案例教学的效果排名第一;在传授知识和学员所得知识的留存度上,案例教学排名第二。”[2]很多研究资料也表明,运用案例教学的课堂,其学生在道德推理能力和对所讲授的事件反思的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同时,学习动机相对也会较高。
我们认为,案例教学法价值一部分已经在“马原”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现,并将会随着实践不断发展扩大。一来其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增强教师专业化程度;二是能更有效改变传统对“马原”课观念,真正实现通识人文目标;三是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理论,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马原“课的实际课堂组织建构中,价值优化就成为本研究的基点。
三、案例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的价值优化
(一)明确教学目标。这也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第一步,教学始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案例所展现的问题、哲理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关时,该案例才能成为教学案例。马原每一章均有教学目标,教学应严格根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效果,进而选择或编制案例。
(二)认清学生。教育的目的就是针对其对象——学生,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客体,也是内化知识的主体,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接受和内化知识的水平就不一样,典型的体现就是文理科的学生对本门课的理解消化。因此,如何实现知识的内化并运用于实践中,案例教学就得认清学生的整体情况。同时学生都是很有个性的90后,不仅其思想是动态变化的,而且对任课教师要求也高,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简单的案例,他们不屑一顾,艰深难懂的案例,丧失学习的兴趣。
(三)选择典型案例。“案例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围绕特定问题对某一典型现象做出的客观描述。”[3]为此,案例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问题性、典型性、真实性和陈述性。“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4]案例不经过严格筛选和精心编制,在教学实践中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典型案例的选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这些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比如:本人在讲解认识的规律一节中,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第一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澄清两者的概念时,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即理性认识。采用了孔子误会弟子颜回的经典故事。有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通过这事,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由这个故事抛砖引玉,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在生活中遇到的同这个类似的情况,并整理发言,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案例积累。“马原”是一门实践中的学科,所以它的时效性要求是很高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除了积极收集典型案例外,还得注重案例编写。这对授课教师挑战性大。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教师授课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做到天文地理,前沿,本学科相关理论功底扎实,案例的选择一定得体现理论的专业性;第二方面,针对授课对象。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比较抽象晦涩,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案例应该不一样。比如文科学生应该选择以人文社科类案例为主,穿插自然科学方面的例证,而理科类学生恰好相反。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文理均获益匪浅。但是,按目前情况,这种工作进展比较缓慢,周期长。
(五)整合多种教学方法。按照“案例教学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为辅”总方向,灵活运用其他教学方法,构建趣味性、学术性、思想性的课堂氛围。目前“马原”课上,基本一个学期都在贯彻案例教学法,音像法、传统讲授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较少。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只是学会了理解理论,并没有真正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而在实际课堂操作中,笔者们也做过相应的抽样调查,分析后得出,绝大部分学生,都反感“马原”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更倾向于教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其中首推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及音像法三者合一。因此,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灵活使用案例教学。让本课程教学真正变得例有所指、理有所悟、学有所用,趣味性、学理性、思想性强的课堂,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马原”课程中运用意义很大。可以进一步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最能培养教师专业化、高水平的重要舞台。每个教师各自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看问题角度也不同,案例也就有了鲜明的个性特点。案例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是一个由难到易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有的甚至更长。不管怎样,“马原”一课教学需要爱心、耐心、责任心,要形成一种体系,更要养成一种良好教学习惯,真正实现其价值优化。
[1]三字经[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1).
[2]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3]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5]王建.关于在继续教育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1999,(5).
[6]王文圣.案例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