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提升应用型高校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探索
2014-04-06耿广汉
耿广汉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就业为民生之本,促进就业乃安国之策,“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则是落实“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所在。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出来的“特殊产品”毕业生,是否具有高度的岗位适应性,能否被社会和用人单位接受,可否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主要取决于农科学生在竞争性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力。
当前,农科学生就业形势整体较好,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以其突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尤其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呈现供不应求状况。虽然农科就业形势很好,但学生就业层次不高,岗位适应能力不强,普遍存在职业规划模糊、职业精神缺失、团队合作欠佳、创新意识淡薄、应变能力不足、竞争意识缺乏、学习能力较弱、沟通能力偏低等突出问题,就业竞争力表现明显不足。
一、辅导员具有提升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天然优势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肩负着为农科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职责。辅导员与农科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择业息息相关,同农科学生交往最直接、接触最紧密,是学生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对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辅导员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有履职尽职的内在要求。如何将自身的素质优势、角色优势、岗位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切实促进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体面就业和高质量就业,这是广大辅导员必须认真研究、努力回答和不懈探索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二、辅导员提升应用型高校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探索
提升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系统工程,辅导员应立足区域农业特征、农科学生特点、应用人才特色,从“熏陶感染、教育渗透、实践锻炼、素质拓展、指导服务”五个维度,“发挥自身表率作用、强化就业意识教育、打造农科品牌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企业实习实训、实施‘导师制’工程、拓展创新创业素质、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八项措施入手,多措并举,协同推进,持续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注重示范带动性,提升辅导员自身职业能力
俗话说:“近朱者赤”。辅导员为学生进校后的首位老师,且是日常接触最多的老师,其行为习惯会感染学生,言行举止会被学生效仿。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如何给学生传递正能量,辅导员首先正己而后方能正人,只有形正才能影直,应给学生树立起榜样。榜样是学习的标杆,无形的力量,是促进农科生展翅高飞的导航。辅导员要从敬业奉献精神、自律自强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学术科研水平等方面,强化自身修养,提升职业形象,以良好的师德师风、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熏陶折服学生,发挥自身榜样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做好学生职业梦想的启发者和职业规划的参谋者。
(二)增进工作实效性,将就业意识融入思政教育
中央16号文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就业事关学生切实利益,必须给予高度关注。针对农科学生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就业能力提升缓慢的情况,辅导员要把强化就业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系统开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诚信、择业道德和自主创业教育,帮助学生研判就业形势、吃透政策文件、摆正就业心态、调整选择预期、培育竞争能力,切实增强农科学生自主择业和竞争就业的意识,积极主动面对竞争性就业市场,理性择业,务实就业,不断扩大就业选择面,真正将“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多元就业观和“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多样成才观落在实处。
(三)凸显专业针对性,打造农科特色品牌活动
专业特点鲜明、农科元素突出的特色品牌活动,对于农科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提升专业涵养、增强综合素质,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辅导员作为学生活动组织者,在凝练活动主题,设计活动载体,统筹教育版块时,要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人才“知识结构优、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一优三强”人才培养特色,高度突出农科人才的社会符合度,坚持以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强化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谋划开展富含学科特色、专业特点、青年特征的农科特色品牌活动,让学生在才艺展示、专业辩论、农科知识竞答、农科学子论坛、农科英才讲堂、标本制作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中,满足精神需求,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四)强化社会适应性,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实践具有教育属性,是育人手段。社会实践是农科学生了解民情,熟悉基层,服务三农的有效载体,是农科学生锤炼品格、坚定意志、励志成才的重要途径。辅导员作为社会实践的策划者与推动者,要注重统筹规划,重视资源整合,突出分类指导,强化组织管理,完善评价体系,选出优秀典型,强化机制构建,鼓励农科学生走出校园、融入基层,开展科技支农、义务支教、政策宣讲、法律普及、环保宣传、捐髓助残、防艾禁毒、企业挂职、社会调查、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农科学生在轰轰烈烈的实践中,知民情、解民忧、增才干、作贡献。
(五)突出技能实践性,组织企业轮岗实习实训
农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组织农科学生深入农业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实训,是提升农科学生专业实践和技能操作关键环节,是强化农科学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以及吃苦耐劳精神、劳动观念的重要举措。辅导员作为教学院部就业联系人,与行业企业联系密切,对学生了解甚多,应在两者间架起桥梁,使更多学生进入农业企业,在企业生产研发、销售储运、品种推广、技术服务、市场调查等岗位实习,帮助农科学生在企业实训一线和实际生产中解决问题,了解市场行情、熟悉作物特性、通晓营销流程、掌握研发技术、认知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精神、增强岗位能力,实现“农科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零过渡、人才质量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
(六)增强培养复合性,深入开展“导师制”工程
科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科研意识培养可通过“结对子”传帮带的方式展开。农科学生参与科研,有助于开阔知识视野、掌握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提升创新能力。辅导员应全力协助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工程,尽早将学生送进课题组、进入实验室,在与导师的密切配合下,根据农科学生需要和个人特长,从学科框架、学术研究、学业指导、专业认知等多个方面,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增强专业兴趣、感悟学术魅力、恪守学术道德、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学习动力,促使农科学生思维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知识简单型向能力创新型转化,推进农科学生持续发展能力。
(七)彰显人才创新性,突出创新创业素质提升
应用型农科人才是一种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仅高度注重专业技能,而且更加突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辅导员在规划学生活动时,要单独设计以“创新意识激发与创业能力培养”为内涵的教育模块,通过建社团、抓基地、设论坛、办比赛、强指导、优服务、重实践、树典型等形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创业氛围营造,注重创业技术指导,构建“创业知识传授、创业文化熏陶、创新创业研究、创业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一是强化阵地建设。建立专业性创业社团,有计划地指导创业模拟训练、创业沙盘演练。强化产学研合作,以基地挂牌、合同履行、对接上岗、管理考核为重点,健全基地对接机制,遴选优质企业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二是举办创新创业讲座。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学》等知识讲座,举办优秀校友创业事迹报告会,夯实农科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基础。三是搭建创业交流平台。借助报刊、网络、博客、微信等媒介,开办创新创业大讲堂,解读创新创业的新政策,宣传创新教育和推动创业的新举措,宣讲自主创业和创业成功的新典型,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成就创业人才。四是推动创新创业研究。鼓励申报大学生创新科研课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研促练,以训促学,提高农科生科研水平和培养创新能力。五是开展创新创业竞赛。通过创业计划大赛、科普创意大赛、营销案例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活动,以赛代练,赛练结合,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六是推进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学有余力、志于创业的农科学生在校内种植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实习与孵化基地体验创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全真环境”中锻炼成长。
(八)重视职业指向性,优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在突出农科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企业要求无缝对接的同时,辅导员还要在加强农科学生的就业指导、强化农科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提供优质就业指导服务上下功夫,避免出现农科生在应聘中的“屡试不第”、上岗后“水土不服”、工作后“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一是深挖第二课堂育人功能。通过职业生涯设计、简历制作比赛、职场礼仪培训、职场模拟招聘、野外拓展训练等形式,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人才人力资源深度开发计划,强化农科学生团队协作、计划执行、表达沟通、信息处理、组织管理等能力培养。二是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强化农科学生多专多能教育,推行多证书制度,开展职业资格鉴定、主辅修制和弹性学制。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多渠道收集遴选用人信息,多媒介高效发送就业信息,有计划组织单位招聘,有重点推荐学生就业,着力提供政策解读、难点释疑、心理辅导、信息甄别、求职推荐、协议签订、毕业鉴定、就业派遣的“一站式”服务。三是重点做好“双困生”帮扶工作。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困难学生在毕业生中群体不大,却是关注的重点之一。辅导员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耐心细致做好“双困生”工作,从经济资助、择业指导、就业推荐、心理疏导、跟踪服务等多方面给予帮扶,切实帮助“双困生”排忧解难、提高能力、增强信心、自信就业,实现“双困生”的顺利毕业与成功就业。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
[4]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11-08.
[5]耿广汉.浅谈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2011,(9):228-230.
[6]艾楚君.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117-118.
[7]杨放敏.从高校辅导员工作视角促进大学生就业[J].佳木斯教育学院,2012,(1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