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商科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探索
2014-04-06杨爱平陈淑珍
杨爱平,陈淑珍
(1.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9;2.山西大同大学 地方经济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9)
在我国,高校商科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恢复发展起来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高校商科教育沿袭了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它的社会服务功能。如今,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方对商科教育尤其是高校商科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寄予了深切的期望。同时,高校商科教育的管理者们也在努力寻找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方式和办法。
从商科的内涵来看,商科是研究企业经营及其管理的学科,所有具有盈利性目的的企业活动均属商科研究范畴。社会中存在数量最多的机构就是企业,而企业的盈利目的是与生俱来的。可见商科本身就极具社会服务的优势,商科教育必然要承担服务地方经济的重担。在国内外,商科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已经有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例如,美国高等教育从19世纪的州立大学发展到20世纪的社区学院,走的就是高校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的道路。正如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原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所指出的那样:“教学、科研、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他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当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为社会服务,州立大学要为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甚至“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
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的商科专业也开始了类似的尝试,例如某高校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针对商科专业尤其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搭建了教学与就业的对接服务平台,在此平台上学生可自愿与阿里巴巴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经过强化培训和专业认证考核后,毕业后输送到阿里巴巴公司或者会员企业。这种服务平台既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要,也保证了学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
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商科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产、学、研的关系处理不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强调“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前这些政策措施只在少数高校实施得不错,大部分学校还有待提高。对于商科教育来说,产学研的关系处理起来难度更大一些。因为商科教育的成果往往难以转化为有形的产品,而社会上对于智力这种无形产品的价值又不是很容易接受,这种局面限制了商科专业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也就失去了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技术基础。
二、服务方式的针对性仍然不强
地方经济发展各有特色,而国内商科教育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则是较为统一的。不论是教师还是专职研究人员,如果要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很可能要对本人的教学专长或者科研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而调整的原则就是有效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囿于时间和自身精力有限,不论是做企业内训还是做咨询、决策指导等服务,容易将任务简单化和工程化,而缺乏个性化针对性的内容。这样做的后果是服务对象感觉服务不痛不痒,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三、服务内容的系统性不够
盈利性实体机构的经营管理问题,往往不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表面问题,而是一座问题冰山的海面一角。这就要求商科教学科研人员在服务过程中,不仅要有系统思考的高度,而且要有开阔的视野。现实中,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均属“术业有专攻”,面对一些复杂问题时,仅凭某个或某几个专业人士显得力不从心。有的高校采取了专业团队的组织形式来保证服务的系统性,但实际操作中,团队的组建和运转依然存在着协调性不够,效率低的现象。
四、高等商科教育参与地方经济决策不够
应当说,商科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应该成为当地政府的“智囊团”,运用他们掌握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协助政府决策部门作出科学决策。但是在实践中,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得到有关决策者的认可,更多的情况是,决策者在决策时并不愿意向他们求助,而是继续沿用以前的决策方式,甚至会“屁股指挥脑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从商科教学科研人员的角度看,这些人员缺乏实践操作经验,短时间内难以拿出高水平的具有操作性的备选方案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实际上,要找到商科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就要从商科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共性上去考察。商科研究的是盈利组织的盈利问题,而社会经济中的大量实体取得盈利的过程却是复杂的,这中间涉及到市场调查与评估问题、战略与经营决策问题、日常管理问题等,可以这样说,商科教育的各种教学与科研工作都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这些环节设置的,这就具备了服务地方经济的基本条件。因此模式设计应按照共性对应的思路,寻找到服务地方经济的路径。
根据上述分析,商科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模式一:“兼职智囊团”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改革的持续和不断深化,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大量决策将与经济管理问题有关,而且决策的科学性对商科类专业知识技能依赖性程度较高,涉及的商科专业门类也较为宽泛,因此对决策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效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帮助地方各类组织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高校商科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可以组建针对具体决策问题的“兼职智囊团”,专门服务于各类组织中的决策部门进行此类决策。具体的服务方式是,根据决策问题所在的专业或行业,组织相关教学科研人员组建问题小组,并吸收相关决策部门的行政副职和得力工作人员加入。此小组专门对所涉及的经济管理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并拿出若干种备选方案供最终决策者选择。其中行政副职的主要作用是上传下达,一方面向决策者汇报工作进展,另一方面要组织本部门工作人员为智囊团提供必需的基本数据。这种模式比较适合非常规问题的决策,可以充分发挥第三方辅助决策客观公正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决策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此种服务模式运用的效果取决于团队专业人员选择的合理性及服务供求双方的协作程度,在执行过程中要确保教师工作小组负责人的素质过硬,要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全局视野,同时也要求行政副职要有虚怀若谷的精神,积极配合小组人员的工作,切不能对小组有“喧宾夺主”的看法。
模式二:后科研模式。当前各高校科研成果数量增长迅速,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据统计,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8%。从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的角度入手,我们提出后科研模式,即科研成果定制化转换。所谓的科研成果定制化转换,意思是根据当地各类组织具体的发展需要,将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由普遍性适用调整为针对性应用,这样就直接将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了。目前商科专业的科研成果大多数属于理论研究或应用理论研究,纯应用研究比较少,但要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商业专业必须加大应用研究的力度,并且在选择应用研究方向或项目时,要刻意去寻找一些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将其上升到科学研究的高度加以立项。科研成果形成后,要随即进入后科研阶段,将科研成果转换为当地各类组织可以直接应用的工具类或方法类产品。例如我校(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的科研成果——市场营销模拟测评系统,经本市一家人力资源企业的请求,科研团队将其改造为市场营销培训系统,用于该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和测评工作,目前此系统已成为该企业的核心业务之一。
模式三:人才精加工模式。从人才市场的需求看,几乎所有企业都要求求职者要具备实践经验和能力,对商科专业的毕业生要求更甚。囿于教学技术和办学成本,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商科专业都难以提供足够的实践锻炼机会,这就使得商科专业毕业生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却只能“临渊羡鱼”。那么我们应该针对这一非均衡的供求关系设计出一种新服务模式——人才精加工模式。具体的内容是,商科专业可以先期对当地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进行摸底,并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趋势,对近五年的商科专业人才需求以及商科人才所必需的实践经验与技能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在校内专设相应的人才精加工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这些课程的教学形式可以非常灵活,既可以保留一些必要的课堂教学和讨论内容,更多的可以和当地企业进行协商,让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并将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再次进入实践中检验解决方法的有效性。这样,毕业后的学生将会积累到职业生涯起步所必需的经验和技能。为鼓励当地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这些企业可以获得优先挑选毕业生的资格,学生也可以先期接触企业,了解企业,为将来是否在该企业求职形成较成熟的判断。另外商科教师也获得了更多的的实践指导机会。
模式四:实体服务模式。2013年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要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同时还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容、方式、主体、资金、监管等方面做出了指引性要求。对于商科教育来讲,这不啻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服务地方经济的好机会。据相关资料,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中包括有专业技术性服务,对于经济管理领域的公共服务如调研咨询、项目评估、统计分析等,高校商科教师团队甚至是在校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不论是从专业水准上,还是从成本角度上,在公共服务市场都是很有竞争力的。从更大范围看,这种实体服务模式可以扩展到社会服务中去,服务于更多的个人或机构,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具体的做法是,在校内由教师参与组建法人实体(校办企业)或者与当地行业协会合作组建法人实体,例如咨询公司、培训公司、市场调查公司、创业导师顾问机构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于这种既可以服务于社会,又能锻炼商科教师学生实践能力,还能为学校创收的创新实践,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是乐于给予资源支持的。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优质的智力资源、学生群体资源和行业协会的市场资源,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路径短、起效快,更容易被当地相关单位接受。
[1]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2.
[2]许智宏,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大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战略——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
[3]钟建坤,等.校企深度融合 办特色专业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互渗共赢”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5).
[4]王连华,王松华.基于PIPP模式的高校服务经济社会构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2).
[5]俞晓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党政论坛,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