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真理观

2014-04-06

关键词:因缘存在论用具

王 丁

(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92)

真理问题一直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对建立在主客二分上的传统真理观的批判建构了以人的存在(此在)为基础的“实存论真理观”,本文就这一建构过程中的三个重要环节进行了梳理。

一、真理的基础是此在的在世存在

我们知道,在《存在与时间》当中,海德格尔首先把此在的存在结构规定为“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简称 “在世”,海德格尔用它来表明在世是一个源始的统一现象。他想说明并没有某个无世界的主体现成摆置在某处,而后才“有”世界,而是说世界已然与此在是同一的。这不是某种存在者之间的现成意义上的合一,比如把电池放在了手机里面。而是说,此在与世界向来一体,此在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此在。“世界在存在论上绝非那种本质上并不是此在的存在者的规定,而是此在本身的一种性质”。如何理解这种规定呢?世界并非存在者之总和,相反的,存在者之总体只能在已经先“有”世界的情况下才得以显现。世界并非一个“什么”,世界不“是”什么,而是存在者之显现的背景视域。此在操劳于世内存在者之际,世界现象被漏过去了。存在者作为个别的存在者显现之际,作为这种背景的世界就隐匿了。

较之于传统哲学的“先知后行”,海德格尔则认为操劳(或者说是做什么事情)比单纯的观看(或者说科学的认知)是更为源始的认识方式。人首先是使用一个用具,而非单纯的观看它。我们使用工具是为了某某,而为了某某又是为了另外一件某某;比如说用锤子锤钉子是为了加固房子,加固房子是为了让房子能抵挡风暴等等。用具本身包含有一种“为了作”的结构指引。在对个别的用具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为了作”的结构先行地指引出了一种用具整体性;而个别的用具之所以可能被使用,在于此在对用具整体性的先行领会。唯当这种对用具整体的领会在先,个别的用具才能在操劳的寻视中(向此在)显现出来。而当个别用具“占有”此在,或此在操劳于具体的某个用具之际,用具整体性又自行隐匿了。这种用具整体的不触目保证了个别用具的显现和使用,当这样一种操劳活动中断之际,用具整体才浮现出来。当锤子坏了,我们从使用锤子的操劳活动中抽身,才会去思量或者担心房子要是没修好风暴来了怎么办,这样一种具体的担心尽管出现于操劳活动停止之后,但是它作为在先的指引是我要加固房子并且使用锤子的前提。这种情况下,锤子已经由作为某种上手的用具变得不再上手,同时它的“为了作”的指引被打乱了。在这种指引的扰乱之际,用具整体之间的先行联系(关系)反而浮现了。世界此时随着这种用具整体一道呈现出来。即是说,如果我们不是已经事先对用具整体有了一种非专题的领会,个别的用具是不可能个别化而显现的。而当个别用具因其不称手而使其对用具整体的指引联系被扰乱之际,此在方才回过神来,用具整体才专题地被捕捉到。此在跟用具整体的这种关系,可以说就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具整体唯其对此在已经有了某种先行的开放,此在才有可能揭示其中具体的某个存在者。此在唯有对用具整体有了先行的领会,此在才会去揭示它。

而这样一种先行的开放和领会又是如何可能的呢?在《存在与时间》的第十八节当中,海德格尔称上手的用具的存在性质(即形式上的存在性质或存在论意义上的存在性质,而非某种具体科学视角下的存在方式)是“因缘”。因缘是世内存在者的存在论规定,用具整体在这里被形式地规定为 “因缘整体性”。每一个具体的因缘(世内存在者)在因缘整体性当中都有一种“因...缘...”的勾连结构,即凭自己作为工具的“有用性”而不断与其他工具产生关系的结构,而一切用具的最终目的都指向了人的存在。人(此在)已然了却了因缘,它才能够让具体的因缘成为可能,这是一种“先天完成时”。即是说,此在本身“先行的”对因缘整体已然有所领会,它才可能具体操劳于某个世内存在者,具体投入某个因缘之中。这种因缘整体必须被先行揭示出来,已然置于敞亮之域中,否则此在不可能对世内存在者有所作为。这样一个敞亮之域是什么呢?就是世界现象。我们在前文中已然先行给出了一个结论:唯当先“有”一个世界,世内存在者才可能显现。现在我们通过海德格尔所讲的因缘整体现象的形式指引,让这种规定更加明确了。世界不是其他,正是世内存在者可能向此在次第开放的敞亮之域。而此在也首先对因缘整体有了一种先行的熟悉,才能具体操劳于某物。刚才我们问到:这样一种先行的开放和领会又是如何可能的呢?答案就是,此在源始的“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存在论规定。世界之为世界在于世界作为让因缘整体得以可能的境域而先行开启;此在之为此在在于作为了却因缘的终结处所,以及对因缘整体有所先行领会的此在。这里的意思并非是说世界是一个容器,存在者整体都被置于其中。而是说世界是境域的,正如因缘整体不可能对某一具体操劳着的此在有所专题的显现;世界也不可能是自明的现成的某个什么,而是说世界之为世界作为一个已然开启场所才可能让具体的某个什么成为可能;此在也只有在先行的对因缘整体有所领会并向之开放了的情况下,它才可能是具体操劳于某物的此在。而源始的“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现象(或者说规定)就保证了这种可能,唯当此在与世界是一,(此在)先行领会和(存在者整体)对...开放才是可能的。存在者整体在世界之中对此在先行开放,此在先天的对存在者整体有所领会,这两个说法之所指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即此在-世界作为先行开启的视域才可能让世内存在者显现并让此在自身对之有所作为。

总之,由以上对《存在与时间》当中“在世界之中存在”现象的简单梳理我们应对以下几个说法有所领会:1.此在与世界源始的就是一。2.唯当此在和世界已然先天的对存在者整体有所开放,此在才可能是某个具体的此在。3.唯当世内存在者已然被置入敞亮之域(世界),世内存在者才能对此在显现。

二、对传统符合论真理观的批判

以上我们已经简要介绍了海德格尔对此在的一个基本的存在论规定:“在世界之中存在”。我们也了解到,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先行的”已经对世内存在者敞开了。唯有在这种情况下,世内存在者才可能对此在来显现。在《存在与时间》中,真理问题的探讨集中在第四十四节,海德格尔首先对传统真理观的“自明性”进行了质疑。他用三个论断描述了传统的真理观:1.真理的“处所”是命题(判断);2.真理的本质在于判断同对象的 “符合”;3.亚里士多德是这种真理观的奠基人。经过中世纪的演变,真理的本质已经形成了“知与物的肖似”(adaequatio intellectus et rei)这一公式。这在我们看来是不证自明的,然而海德格尔要问,根本异质的“知”和“物”为什么就能“符合”。符合之为符合的条件是什么?(符合的存在论上的规定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来看“命题”,命题的本质是什么呢?命题首先是“展示”。命题展示存在者,在“这把锤子太重了”这个命题中,存在者首先在其上手状态中被揭示。我们前文已经说过,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首先是操劳于世(内存在者)的此在。此在“先行的”对存在者整体已然有所领会。唯因这种领会之故,此在得以具体寓于某个存在者。而命题则是对这种领会的诉诸语言。“命题是根据已经在领会中展开的东西和寻视所揭示的东西进行展示的”。即是说,命题存在的前提在于此在源始的对世内存在者有所先行领会。而“一个命题是真的”就在于,这个命题就存在者本身揭示存在者。海德格尔批评传统的哲学只在命题本身上做功夫,把已然对存在者有所揭示的命题自明地视作了某一现成之物,而没有去追问命题的存在论根据。而命题为什么能“展示”存在者呢?这与此在的“知”与作为存在者的“物”到底如何能“符合”其实是一个问题。因为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只要此在存在,此在就是进行揭示着的,源始性的现象倒不在于“符合”之条件,因为“符合”是一种从出的,仅仅在现成状态中的认知方式;更加源始的“认识”是此在生存着的“揭示”。

三、作为本源真理现象的“揭示”

揭示活动是此在在世的一种方式,操劳的寻视或逗留的观望都在揭示世内存在者。前文我们说过,此在总是操劳于某个世内存在者的此在,在操劳之际,此在揭示了存在者。而这种操劳或者揭示之所以可能,首先在于此在已然对世内存在者先行开放了。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存在者整体已然置于“世界”的敞亮之域中,此在才能对之进行揭示。任何具体的揭示活动,任何具体的真理,都要以这种“先行的开放”为前提。这就要求作为先行开放之境域的此在本身“首先是真的”,“此在在真理中”是一个存在论规定,这并不是说此在“先天”就获悉了全部具体的真理,而是说具体的真理之所以可能在于此在已然先行展开(在真理之中)。

而海德格尔同时又说:“此在源始的在真与不真之中”。同时,他把“无蔽”(Αλ θεια)规定为真理的本源现象。如果说此在的“先行展开”等同于“先行的揭示”,等同于此在—世界的敞亮之域对存在者之整体的先行开启。那么被揭开的又是什么呢?“无蔽”的“蔽”又是什么呢?海德格尔把有待于揭开的“蔽”规定为此在自身的“沉沦”,“沉沦”是此在的另一种源始的存在论规定。前文我们说过,此在总是首先寓于世内存在者来认识自己,此在也总是消散于世内操劳活动之中。此在首先并不从自己来认识自己,而是从某种共同此在或者在操劳于某种上手工具的劳作中来认识自己。比如说,“山上有个老虎”是一个命题,这个命题(说法)传开以后,大家都知道“山上有个老虎”,但是也许老虎已经不在了,而大家依然还会认为“山上有个老虎”。总之,所谓“沉沦”,简单而言就是说此在首先受制于常人或者人云亦云,而并没有去“亲自”揭开某个事实或是说直面自身或是说此在专注于(寓于)某个操劳活动。所以,作为“无蔽”的真理在海德格尔看来是需要争而后得的,是跟谁争斗呢?是跟此在自己,因为此在的先行打开(在世界之中)与此在的沉沦同样源始,所以无蔽之蔽也正是此在自己。此在首先在真理之中,才保证他能去揭示世内存在者;此在也同样源始的沉沦,以至于它总是在世内存在者或者说共同此在(常人)那里错失自身。此在源始的“在真理之中”与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唯当世界作为敞亮之境域使存在者能够对此在显现,此在才可能去遭遇它们,作为具体揭示的判断的“真”和“不真”才有可能。所以海德格尔说“真理必须被设定为前提”,倒不是因为“此在在真理之中”必须被作为某个自明的起点(或者说自明的“真观念”),而后具体的判断才能因之而“真”。这种真理的“图景”并非柏拉图式的,“此在在真理之中”是一个存在论上的形式规定,就像此在“沉沦”或者“在世界之中存在”一样,是一种“先天的完成时”。

总之,在《存在与时间》当中,真理问题是与世界问题是一致的,(具体的)真理之可能在于世界的先行开放,而世界之先行的开放就等于此在的先行展开。“在真理之中”等于说就是“在世界之中”,这两个说法其实是一体之两面。

[1]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2006.

[2]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M].倪梁康,孙周兴,等,译.三联书店,2003.

[3]孙周兴.语言存在论[M].商务印书馆,2011.

[4]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三联书店,1995.

猜你喜欢

因缘存在论用具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三个女人一台戏”之《啼笑因缘》
人类最早的发明:生火与照明用具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Uneker torolkitu xani tuuji《因缘品》中的密教元素
信用证下汇票存在论
高深知识与大学的因缘及其价值生成
敦煌因缘与佛教戏剧关系述考
如何安置现代性——马克思的政治存在论与海皑格尔的艺术存在论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