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价值牵引带动党的群众路线长效运行
2014-04-06谭鹏
谭 鹏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长沙 410006)
所谓价值牵引,就是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机制标准引导人们形成一致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准则,并在实践中演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只有发挥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得到一致的认同,形成统一的行动,收到良好的成效。发挥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牵引功能,前提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重点是引导人民群众凝聚价值共识,途径是通过具体实践塑造价值观念,保障党的群众路线得到长效运行。
一、价值建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的核心要素
价值建构对政党而言是一种精神力量和行为导向,它是政党保持合法性的价值基础,对于凝聚和团结党员、整合社会成员具有重要意义[1]。党的群众路线价值建构就是通过对党员、干部、群众进行教育,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用以引领全党践行群众路线的价值判断。建构正确的群众价值观要求党员干部端正群众立场、坚定群众信仰、牢记群众观点,才能真正发挥党的群众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
1.群众立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选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人民群众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其人心向背决定政党的前途命运。党的群众路线建构的基础就是准确定位组织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和非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剥削阶级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耕田,从牛身上挤奶。我们不同,我们党是人民的代表,是人民的一部分,要组织人民为自己的利益奋斗”[3]。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始终坚持把政党组织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工具,而不是将人民群众视为夺取政权和建设政权的工具,“人民群众之所以需要共产党,就因为它为人民群众服务,它是人民群众手中进行解放斗争的工具。党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人民群众的斗争的一定阶段上的产物”[4]。正是由于建立了正确的党群关系,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民心和民力的支持,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就。正是由于党始终坚定地站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一边,党的执政地位才得到巩固,党的事业才得到发展。
2.群众信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鲜明特征。群众信仰就是指党组织和党员在实践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始终将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具体工作统一起来,将群众满意和群众认可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群众信仰在思维层面表现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践行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准则,它要求党员干部要直面各种诱惑,摒弃背离党的根本宗旨的错误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利益观,坚定为民的信仰、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建立群众信仰在实践层面表现为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合理的利益需求,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统筹解决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利益需求,将党的执政成效牢牢建立在群众生活得到改善、利益得到满足的基础上。
3.群众观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主体构成。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党的群众观的核心表达,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雨水关系”、“血肉关系”、“铜墙铁壁”,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是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表达。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向人民学习、群众利益无小事、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等,是今天党的群众观点所包含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到党的群众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它从整体上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主体和途径等核心问题,只有把这些观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真心诚意的拥护和支持。
二、价值认同:党的群众路线运行的思想前提
在利益多元的社会格局中建构一致的价值认同,是群众路线能够付诸实践的基本前提。群众路线中的价值认同,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重视群众的利益需求, 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观点,从根本上树立服务型政党的科学理念。
1.身份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基础。党的群众路线中的身份认同,主要是指党员领导干部对自己身份角色价值感的认同。当前,身份认同危机已经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大障碍。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党员的构成和身份特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构成也从解放初期的工人农民为主越来越呈现出“中产化”、“精英化”的特点,而贫富分化现象的出现和加剧,使群众愈来愈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代名词,不同的身份特征开始阻断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联系,原来共同的身份体系开始分化解体,党群之间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认知鸿沟”。弥合分歧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发展和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做好各项民生工作,尽量缩短身份差距。同时,我们还要在全体党员中加强教育,尤其是通过建立党员长期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拓宽党群之间的沟通渠道,真正将党的宗旨内化为党员的精神动力,外化为党员的行为方式。
2.感情认同是价值认同的表现。感情认同就是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对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这种情感外化表现即面对群众时的工作态度、精神面貌。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各种社会矛盾大量涌现,大量涉及群众利益矛盾问题不仅妨碍人的积极性,挫伤人的进取心,有时甚至影响对党组织的认同度。要有效化解问题、摆脱困境或消除疑虑,就必须增强对群众的感情。一方面要在工作中注意和群众之间换位思考,增强相互的理解、同情和关怀,与群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另一方面,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难解忧,既解决群众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切实得到群众的认同。
3.文化认同是价值认同的目标。所谓文化认同就是指社会主体(个人或群体)对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的一致认可,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目标上达成一致,从而在保持自我的同时实现与外界的良性互动与资源共享。当前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既要从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中汲取营养,更要立足政党自身文化,深入发掘党的群众路线的文化内涵,以文化魅力增强共识,来推动实践的创新和发展。文化认同既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一个自觉过程,所以,我们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树立以民为本的文化理念,大力培育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为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价值塑造: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步骤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攻坚期,也处在矛盾的凸显期,西方各种思潮的渗透信息传播的多元化等多方面复杂社会因素,使人们价值观念在不断受到冲击,发挥价值塑造在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引领群众路线长效运行。
1.准确认识价值塑造内容的整体性。 价值塑造不是就某个单一观点达到共识,更不简单等同于坚定理想信仰,价值塑造具有全面性的特点,是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的统一,理想追求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价值塑造的灵魂是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认识价值的塑造,需要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高尚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增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实现,从而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价值塑造的根本是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的集中体现,是党群关系的试金石。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旧的思想观念影响和计划经济体制制约,有的党员干部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好大喜功,喜欢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有的缺乏群众意识、宗旨意识和服务观念,高高在上,漠视群众正当利益和合理诉求;有的缺乏大局意识,本位主义严重,处心积虑维护部门和个人既得利益,阻碍改革步伐。摒弃这些现象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把握工作规律,提高执政能力。
2.牢牢把握价值塑造过程的有效性。发挥价值塑造在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中的功能和作用,充分体现其运行的实效性,引领群众路线的常态化,必须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领导干部必须从严要求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注重从党性原则、思想道德、行为作风、领导方式各个方面进行党性锻炼和修养,发挥“身教”的积极作用。另外,要建立经常性的价值教育和培育的有效机制,重点要抓好党员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使党员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才能促进党的群众工作文化氛围的形成,使党员信念得到巩固,素质得到提高。
3.始终遵循价值塑造方法的多样性。一是坚持分类施教。认真做好党员共性和个性两种类型的教育工作,把解决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共性问题和解决局部的、具体的、个别的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保证党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二是坚持创新载体。根据时代特点和党员队伍的客观需要,实施小型多样、分散、灵活的开放式教育,采取个别谈话、民主生活会、组织培训、形象电化教育、典型现身教育、案例剖析教育、知识竞赛及民主评议党员等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打破单向、封闭的教育模式,加强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的双向交流,由“讲话”变“对话”,开展互动式教育;借鉴学习型组织建设理念,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实行系统思考、反思教育等。
参考文献:
[1]程勉中.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价值建构[J].福州党校学报,2013,(4).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24.
[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7-58.
[4]张闻天文集:第4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475.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