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
2014-04-06刘德军
刘德军,胡 云
(1.安徽工程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工程大学 生化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瞿秋白的研究渐入高潮。近年来,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也逐步成为瞿秋白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得相关论文50余篇。这些研究论文分别从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瞿秋白对中国国情和革命道路的探索、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文艺思想中国化等方面展开了研究。现将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做一综述,抛砖引玉,以期推动对该问题的研究。
一、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观
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从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阶段和主要内容两方面来进行的。关于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阶段,学界大致有两种观点,即“三阶段说”和“四阶段说”。
“三阶段说”的代表人物是余锐,他在《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文中指出:“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观点。第二阶段:以记者身份深入俄国实际,并在苏俄加入中国共产党,写成长篇系列通讯《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第十次全俄共产党大会》等宣传苏俄的报道或文章。第三阶段:归国后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主要表现在瞿秋白在《向导》、《新青年》季刊和不定期刊《前锋》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
“四阶段说”的代表人物是秦正为,他认为,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应包括4个阶段,“一是1917年前,朦胧的民主意识;二是1917年至1920年,政治上由民主意识开始倾向社会主义;三是1921年至1923年,社会主义思想趋于成熟,世界观上初步形成了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四是1923年至1931年,是其马克思主义观宣传和实践的顶峰期”[2]。
关于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观的具体内容,学者们也进行了研究。胡丰顺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构成阐述了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瞿秋白第一次系统地引进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加上他对唯物史观的推进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已经趋于完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瞿秋白已经涉及其核心内容和范畴,从他开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初步以科学的、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出现;瞿秋白也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界定和梳理,从此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等划清了界限,为中共继续梳理和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框架打下了基础。”[3]
而秦正为认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理解,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唯物的、辩证的自然观,同时也是唯物的、辩证的历史观;其次,瞿秋白传播和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其中包括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阶级性、认识论和辩证法及规律;最后,瞿秋白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强调生产力是原动力的社会发展动因论、强调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结构论、强调以消灭剥削制度和阶级为宗旨的社会革命论等。所以,该文认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由于瞿秋白能够力求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在最早将辩证唯物主义向中国传播的同时又能将其与唯物史观密切结合,代表了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2]。
其实,研究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观又是和瞿秋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其内容也大体一致。进而,周一平、林祖华在此基础上撰文,论证了瞿秋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特色,“其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最贴近中国革命的成果介绍给中国人民;其二是通过翻译简明读本、改译、附加注释、编写通俗读物等多种方式浅显简明地介绍马克思主义”[4]。
二、瞿秋白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这一问题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学界大体形成有4种观点,即“四点说”、“五点说”、“六点说”和“八点说”。
喻嘉是“四点说”的代表,他指出:“瞿秋白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主要表现有四,第一,最早意识到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应用革命理论于革命实践’、‘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工作,断不可一日或缓’。第二,旗帜鲜明地阐明资产阶级的特点和无产阶级力争领导权的重要性,提出‘无产阶级需要在革命战争的过程中,实行其力争革命领袖之斗争’。第三,对中国社会性质,多次指出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的民权革命’。第四,创造性地提出要‘以土地革命为中枢’的战略思想和要‘以正式的革命军队为主体’的战略方针。”[5]
“五点说”的代表人物是吴汉全,他认为:“瞿秋白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探索中国革命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革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用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第二,无产阶级必须充当中国革命的领袖,瞿秋白说:‘中国的真革命,乃独有劳动阶级方能担负此伟大革命’、‘中国无产阶级已经自觉地来参加民族革命,而且要做这革命中之领袖阶级。’第三,必须联合各阶级开展以土地革命为中枢的国民革命,瞿秋白指出,‘中国的民族运动,得最宜于组织最易有团结的无产阶级之猛进,当能联合小资产阶级,督促资产阶级走向民族革命’,中国国民革命需‘联合最彻底的民权革命的伟大力量—中国的农民,来实行’、‘中国国民革命应以土地革命为中枢。’第四,强调了武装斗争对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肯定农民暴动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第五,明确指出,‘中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中国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6]
而余锐则提出了“六点说”,除了吴汉全提出的5点内容外,她又增加了“党的建设”问题,她认为:“瞿秋白在党建问题上的认识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瞿秋白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要不断提高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的民主化生活和党员的思想教育,实现党的无产阶级化。所以,瞿秋白的党建理论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之一。”[1]
秦正为、夏祥鹤提出了“八点说”,即“关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前途”、“关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角色”、“关于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关于农民问题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关于中国革命的特点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关于中共党史研究和党的建设”和“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等8个方面。作者指出:“瞿秋白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代表了党在幼年时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认识的最高成果,表明了瞿秋白能够自觉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但作者随即指出:“瞿秋白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存在失误,应客观评价。”[7]
三、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学术界对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成果较多,亦是热点之一。学者们从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传播,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等方面开展了研究。
胡为雄在《瞿秋白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一文中指出:“瞿秋白在192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把马克思列宁哲学理论引入中国并较为全面地加以介绍。他主编了包括《社会哲学概论》、《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概论》等在内的《社会科学讲义》4集,这在中国开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风气之先。同时,他还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问题:一是阐述了唯物论的基本问题和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二是阐述了认识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的因果律;三是阐述了系统论和世界历史理论;四是阐述了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瞿秋白的宣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扎根的目的。”[8]
卜祥记指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瞿秋白第一次系统传播了唯物史观的全部内容,第一次把辩证唯物论介绍到国内理论界,系统传播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内容,第一次在宇宙观的意义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研究。虽然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也有一些不足,但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承先启后的哲学家。”[9]
还有学者关注到瞿秋白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创造作用。何萍认为:“瞿秋白绝不只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者,他同时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者,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者,瞿秋白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以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来源,以中国的现代化为主题,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国形式、中国内容和中国原则,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二,他以中国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中国革命的问题。”[10]
李佩环指出,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在于:“首先,瞿秋白联系现实提出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化的最后原因的观点;其次,他提出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科学论断;再次,他比较深入地阐扬历史发展中的客观规律与意志自由、有定与无定、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最后,瞿秋白最先提出‘互辩律的唯物论’,沟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联系。瞿秋白构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11]
左乐平认为:“瞿秋白主张从物质存在本体论或宇宙观的意义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介绍和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与历史唯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全面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哲学的基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史上,他是介于李大钊和毛泽东之间的中间人物,起着承上启下和继往开来的作用。”[12]
四、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
谢建芬认为:“瞿秋白文艺理论为中国革命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其内容主要包括:首先,瞿秋白第一个直接地、比较系统地译介和记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论著和作品;其次,瞿秋白提出‘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创作方法;再次,瞿秋白第一个提出为人民大众服务是革命文学的中心问题。”[13]
霍广虹认为,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贡献是:“第一,系统译介经典作家的文艺论著,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作出突出贡献;第二,瞿秋白提出‘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创作方法;第三,领导开展第二次文艺大众化讨论。”[14]
余曲、李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则较为具体,他们指出:“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内容有三,一是服务于中国国情的翻译观。瞿秋白是系统译介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的第一人,首先,翻译的目的性,他认为翻译是‘文化的桥梁’,但是,‘只有中国社会所要求我们的文学才介绍’;其次,他非常重视对所翻译的文艺家及其文艺作品的评价;最后,瞿秋白十分注意用通俗易懂的民族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原理。二是服从于中国革命的文艺理论观。强调文艺具有阶级性、文艺具有党性、文艺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三是立足于中国大众的文化观。他认为文艺应该反映底层大众的生活、文艺要描写工农兵的革命斗争、文艺大众化的前提是语言的大众化等。”[15]
五、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谢建芬指出:“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积极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扩大影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是瞿秋白积极探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是开创这一道路的先驱。”[13]
颜悦南认为,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贡献主要有三:“一是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是瞿秋白最早系统地、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瞿秋白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以及革命的战略和策略问题等。三是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贡献。瞿秋白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思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他在‘八七’会议后的革命实践也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16]
而胡丰顺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首先,瞿秋白是苏俄渠道的主要开辟者;其次,瞿秋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引进者之一;再次,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符合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的加工整理;最后,瞿秋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于中国革命实际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之一。”[3]
亦有学者撰文研究了瞿秋白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贡献,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蒋霞,她指出:“瞿秋白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这可以从三方面来把握,首先,在建党初期,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宣传介绍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直接影响到(包括毛泽东在内)党的干部和党员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这对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和产生无疑起了很大作用;其次,在毛泽东思想萌芽和形成时期,瞿秋白的突出贡献还表现在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和规律的把握上,‘这些成果无疑都被毛泽东吸收并在实践中加以丰富、发展,成为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最后,瞿秋白主持‘八七’会议,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党,实现了新的战略转变,这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17]
除上而外,学者们还就瞿秋白文艺思想的大众化、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等问题也开展了研究,在此就不一一赘述。由此看来,学术界对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有目共睹,这也为后来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当然,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为深化和拓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笔者提出几点管窥之见,仅供同行参考。一是要加强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统研究,用它作为主线来研究瞿秋白,最好有相关专著问世;二是要加强瞿秋白曾主编或编辑过的刊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如《向导周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青年》(季刊或不定期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布尔塞维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红色中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更接近文本、更接近历史,也更能反映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演变和贡献;三是要拓宽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空间,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四是要加强文本的研读,如《瞿秋白文集》等,要从文本出发理清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认识的来龙去脉;五是要加强瞿秋白与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比较研究,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界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曲折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余锐.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3):18-21.
[2] 秦正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观[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2):7-10.
[3] 胡丰顺.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0,(3):30-32.
[4] 周一平,林祖华.瞿秋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特色[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4):53-59.
[5] 喻嘉.论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学理论,2011,(14):27-28.
[6] 吴汉全.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玉林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4):22-27.
[7] 秦正为,夏祥鹤.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8-71.
[8] 胡为雄.瞿秋白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6):10-13.
[9] 卜祥记.瞿秋白: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承先启后的哲学家[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3,(2):1-5.
[10] 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播与创新——重读瞿秋白[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95-105.
[11] 李佩环.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J].肇庆学院学报,2008,(3):24-27.
[12] 左乐平.论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历史地位[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4):73-79.
[13] 谢建芬.论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东岳论丛,2001,(5):21-23.
[14] 霍广虹.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贡献[J].东方企业文化,2012,(6):110-111.
[15] 余曲,李俊.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特征[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2):88-91.
[16] 颜悦南.论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9-11.
[17] 蒋霞.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广西社会科学,2005,(7):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