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耗散结构理论浅析饮食因素与脾胃疾病的关系

2014-04-06张艳晓姬陪震谢沛俊简胜男李凯晴

陕西中医 2014年10期
关键词:负熵外界脾胃

张艳晓 张 怡 姬陪震 谢沛俊 简胜男 李凯晴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

追溯脾胃疾病形成的原因,饮食不节首当其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且毋庸置疑。而从现代科学系统地阐述饮食与脾胃疾病关系的报道较为少见,笔者试从自然哲学的耗散结构理论浅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1 关于耗散结构理论 1.1 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 耗散结构理论由普利高津等1969年在《结构、耗散、和生命》一文提出,可以通俗地概况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要准确理解耗散结构,就要理解熵这个概念。“熵”是一个系统的状态函数,表征着系统分子运动的无序程度,以及运动转化已经变成的程度[1],其改变值可正可负,所谓负熵是指生命通过各种能量交换传递使体内或局部的熵值减少[2]。正常机体内部不断的进行新陈代谢作用,产生正熵,使机体内部有序结构不断遭到破坏。同时,机体又通过合成代谢,从外界环境吸收物质和能量,引进负熵,纠正熵值增加从而建造自身结构所需要的组织成分,机体从无序趋向有序[3]。而机体正是通过不断地熵流转化,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

1.2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是布鲁塞尔学派的名言 只有非平衡的机体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用公式表示:ds=des+dis<0,dis是内部耗散能量而产生的熵流,是正熵流即dis>=0,des为从外界所获的熵流,为负熵流des<0。对人体系统而言,熵流是其无序程度的度量,总熵越高,人体系统越无序,人体处于非健康态,反之则越有序,人体处于健康态;而熵流交换而带来的负熵流是人体系统保持低熵有序的关键[4]。当系统正负熵流之和维持低的负熵流状态,系统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继而产生非平衡相变,形成有序状态。

2 饮食与脾胃的关系 2.1 饮食与脾胃生理上密切相关 《素问·五脏别论》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而肠实而胃虚。”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中,胃是充盈状态,则肠必须是空虚状态,如此胃之糟粕才能传输于肠,机体方能将糟粕排出而处于实而不满的状态。胃肠保持一实一虚的动态平衡是六腑传输转运谷物而不贮藏的具体化,亦是机体引进饮食(负熵流),维持人体有序之前提。在这个过程中,饮食入胃,机体引进负熵,通过脾的运化,肺的宣肃遍布全身五脏六腑各个器官,补充机体在产生正熵是所耗损的能量,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纠正正熵重塑自身,而有余之熵流则被排出体外,从而维持机体动态平衡。所以脾胃被称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之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6],饮食入口,经胃肠的消化吸收,化生人体气血津液。胃肠是外界负熵进入机体,给机体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的场所,而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关键在于能否从外界获取适当的负熵以抵抗人体系统内部熵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之精气,而脾又开窍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也”,饮食与脾胃关系密切,故饮食所伤,脾胃首当。

2.2 饮食不节与脾胃疾病病理上相互联系

2.2.1 饮食不节是引起脾胃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6]。”食饮不节是疾病发生和夭其天年的重要原因。《难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人体系统与外界环境,通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进行熵流交换,从而维持机体低熵有序的状态。当摄入的负熵达到一定程度,系统远离平衡态,在这个区域内由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非线性相干作用和协同效应,负熵引起的涨落可能被放大为巨涨落,从而使系统发生突变,形成一个新的暂时的稳定结构。这种结构保持一定稳定性,对外保持开放性,但并非一成固定不变,当外界负熵继续改变到一定阈值,它有可能发生失稳,面临着退化、解体及回到更低级无序的状态[4]。

脾升清,胃降浊,动态地完成对水谷精微的消化和吸收。当摄入食物超过胃肠所能腐熟、传输,脾所能运化的阈值,机体产生突变而失稳,导致腹满、腹胀、便闭或吞酸、噯腐、溏泻等阳明腑实证或饮食停滞的症状出现。“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胃既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倦困,心腹痞满,兀兀欲吐而恶食,或飧泻,或为肠癖,此胃伤脾亦伤也明矣”[5],脾胃相因为用,生理上相互联系,经络上相互络属,胃病必将影响到脾,故临床常出现脾胃同病,饮食伤胃伤肠亦伤脾。食饮有节,有节亦应有制,即不能太饱也不能太饥。过饥“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食”,“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食入则昏冒欲睡,得卧则食在一边,气暂得舒,是知升发之气不行者此也”[5]。进食过少,负熵流不足以抵消不可逆的熵增加,使机体偏离“最小熵产生定态”[1],过多的垂老组织和成分被拆除,却没有建造自身结构所需要的组织成分,导致脾胃处于虚弱状态。故饥不受食,受而不运食,清阳不升,昏冒欲睡。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阻滞,升降出入异常,反馈地使机体摄入负熵更少,机体因虚而处于停滞,涨落因素,不足以引起突变,脾胃无法打破停滞的病态无序状态,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

2.2.2 饮食的温热五味适宜亦属饮食有节:“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所生之病,或溏泻无度,或心下痞闷,腹胁腹胀,口失滋味,四肢困倦,皆伤与脾胃[5]。”人体健康有序的状态依赖于耗散结构系统中的能量物质流“环境”(相当于人体内环境)、耗散结构的“主体”和温度三大物理特征的正确结合,其中温度与人体和外界之间的物质能量情况有关[7]。饮食温热适宜,机体阴平阳秘,内环境稳定,不致邪僻,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倘若摄入性偏寒凉或偏温热食物(负熵)过多,影响到内环境的温度和能量储备,会在水谷被机体吸收利用过程中出现相应脾胃病变,即:负熵相对有余,正熵绝对增多的虚实夹杂状态(负熵有余则邪气盛,正熵过多则正气虚)[8],如中医所说的寒凉伤阳,进食生冷减弱水谷转换的能量储备,波及到内环境的温度,即可损伤中阳造成脾胃阳虚。《灵枢·经脉别论》云“阴之所和,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机体摄入五味时不应过于偏嗜,过偏则与其相通的脏器摄入最多。如:酸通木、苦通心等。摄入负熵有余则其脏功能失司,气机阻滞有形之邪如痰饮、淤血等停聚。五脏相生相克,“阴平阳秘”状态被破坏,就会出现“五行”相乘相侮的疾病的状态[9]。

2.3 饮食调护与治疗脾胃疾病关系密切 《灵枢·小针解第三》“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浊气在中也……取之上,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饮食所致的疾病,病位在于胃肠,亦取之阳明从胃而治。方药的调节主要有两个机制:一是作为负熵直接进入生命系统,抵消内部过多的正熵,如补法的应用,二是作为调节手段加强系统的排熵能力,如汗吐下和等治法的应用[10]。“大抵伤饮伤食,其治不同。伤饮者,无形之气,宜发汗,得小便,以导其湿。伤食者,有形之物也,轻则消化,或损其谷,以最为妙也,重则方可吐下”[3]。发汗、利小便,或吐,或消,或补是治疗脾胃疾病最常用的治则。汗吐下消,即祛邪皆是通过畅通人体与外界熵流的通道,使体内熵值下降而治疗因熵值增高导致的部分结构混乱无序所引发的疾病[11]。补法,扶正固本,常用来治疗各种原因导致脾胃虚弱而引起疾病。饮食所伤,初期多是负熵绝对有余所致的食积、痰饮,中期多是正熵增多及负熵相对不足所致熵流积滞而造成的虚实夹杂病证,后期多是负熵绝对不足引起的熵流失调。通过汗、吐、下、消、补,排出其积滞的熵流,引进其不足的负熵,恢复熵流的畅通,这就是所谓的祛邪外出、扶正固本,具体治法则因人因病而异。

《难经》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饮食的调护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嗜生冷所致的脾胃不适可以摄入性偏温热的食物温服进行养护,嗜温热日久伤其脾胃者,可以摄入性甘寒的食物的冷服养阴进行调理,以恢复其失宜的熵流,促使新的有序结构的形成。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饮食与脾胃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排熵不畅及产熵过多动态平衡被打破的关系,中医或吐、或消、或下、或补目的皆在于恢复通畅的熵流交换,维持机体低负熵的动态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所研究的“人体正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系统”[1]。伊·普利高津在其著作《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的中译本序言中指出:“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12]。因此,耗散结构理论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系统论的耗散结构探讨中医理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现代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1] 祝世讷,孙桂莲.中医系统论.见:祝世讷中医系统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47.

[2] 梁文娜,李灿东.舌表面微生态熵变影响舌苔变化的机制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477-479.

[3] Guven M A,Dilek U,PataO,etal.Prevalance of Chlamydia trochomat is Ureaplasma urealyticum and Mycoplasma hominis infections in the unexplained infertile women[J].Arch Gynecol Obstet,2007,276(3):219-223.

[4] 易耀森.耗散结构理论角度的中医人体生命信息现象[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

[5] 李东垣,脾胃论.张年顺校注脾胃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7.

[6] 清·张志聪.黄帝内经[M].见方春阳点校黄帝内经集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1.

[7] 徐康程.应用耗散结构理论解析《伤寒论》六经体系[M].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1.

[8] 罗 英,肖 莹.从耗散结构理论探讨中医吐法的发展[]].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2):98-100.

[9] 石君杰.耗散结构理论与中医学关系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4):3096-3097.

[10] 郭 蕾,从耗散结构理论看七情学说[J].山东中医学院报,1994,18(4):228-230.

[11] 梁海涛.耗散结构理论与中医关系的浅识[J].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96.

[12] [比]伊·普利高津,[法]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见: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2,11.

猜你喜欢

负熵外界脾胃
外界诱惑大 让你转钱必有诈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你要和他们不一样
你要和他们不一样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
自组织管理在慈善机构中应用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