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管理在慈善机构中应用的初探
2015-12-24姚湘宜
姚湘宜
摘要:随着第三部门的兴起,社会组织在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公益慈善事业近年来无论是在质的方面,还是在量得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切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社会公益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自身建设以推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这是当前每个慈善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自组织管理理论为慈善机构发展提供了更多元有效的发展视角,坚持以人为本,激发组织的内在潜能,让慈善机构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的发展。
关键词:慈善机构;自组织管理;负熵;信息通道
自组织对人的行为修正作用
自组织管理(self-organizationmanagement)是以耗散结构、协同学为主干,提倡以人为本,促进个人与组织、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管理,致力于激励最大多数人的内在热情进行的自我管理、自主管理一种管理方式。
一、慈善机构的目的
慈善机构作为一个组织,在社会有机论中可以看成是一个活的系统,其目的就是推动社会朝着更高的质量发展。何为慈善机构,慈善机构为何,正确的了解慈善机构目的有助于我们做正确的事。我们可以从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进行阐述。
(一)慈善机构的外在目的
慈善机构,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重要的载体。在我国,够慈善机构可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官方性质的慈善机构;事业性的慈善机构;民间草根慈善机构。①
不同类型的慈善机构拥有的资源不同,做慈善的范围和能力也有不同。但是他们存在和发展都不以盈利为目的,慈善组织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依法募得相应的资源,再通过组织自身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机构“生产”出能够用于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事业的“公共服务产品”。
(二)慈善机构的内在目的
慈善机构的外在目的实际是其外部功能的体现,即履行应有的社会职责。但慈善机构作为一个有机体,它也需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系统的外部摄取所需资源,通过合理的运转,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的完成使命。
要获得更多的资源,慈善机构就要提高自己的公信力,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但是如果一个组织可以不依靠外在目的的实现也能够保证自己资源的稳定,它宁可维持现状而不作出更多努力。这是作为经济人的最小努力原则的结果,即人们倾向于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回报。这就造成内外两个目的脱节,组织就会越来越保守,形成一种平衡相变(内部不存在宏观迁移现象),其结构会变得越来越封闭,以此达到稳定性的维持。
因此,为促进慈善机构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且推动慈善机构自身的良性发展,就要达成慈善机构外在与内在的目的统一。
二、如何正确的修正人的行为
我们有了组织的总体目标,那是否就能说明内部系统都能够准确知道并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朝着总体目标发展?事实上,个人的“行为力”并非总是与组织目标一致,可以用图1来表现。
自组织管理强调“正确的做正确的事”,一个人在组织中可能有任意性的大小和方向,一个出色的领导者或专家并具有巨大的正向的行为力,其对组织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相反,组织内部若存在无所事事混日子的员工,甚至是玩忽职守导致重大事故的员工,其行为力是负向的,对组织的危害极大。所以,必须要对组织内部人员进行正确有效的行为引导和修正。
完备的信息通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自组织强调信息反馈,认为人的有效行为在于信息反馈。如果信息的输出能够准确反馈到信息的接受者,即员工的行为力实施效果能够准确及时反馈到管理者,那么对于信息的再次输出,修正前一次的不合理行为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要保持信息及时、准确就需要管理层和基层双向互动,遵循渐次处理的原则,在各层级之间形成一个个信息反馈环。如图2。
信息反馈环是信息通道的基本单元,它把组织中的每个成员与组织机构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这样组织成员的行为与组织的目标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信息的不断反馈,由于信息带来的误差不断消除,每一次反馈就使得组织目标进一步的明确,相关行为就越逼近组织目标,从而提高了行为效益,从而又使组织在组织目标方向上不断优化。
自组织对内部环境统一有序的作用
一、慈善机构的需要
负熵是导致组织有序的物质能力或信息,这是慈善机构为实现自身目的所必备的。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自然的熵因自身耗损而减少最后导致一个无序的状态。这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政府和社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政府不可能直接控制,但是一个开放的机构对外界进行摄取也不一定形成有序的状态,这要求机构通过开放获得使自己有序的负熵,在外界的评估、监督和组织的自适应中达到“投入——输出”的循环演进的非平衡相变。那么,认识慈善机构真正所需是组织有序运行的关键。
慈善机构的负熵主要有:
1、资金。场地的租用、办公的耗损、活动经费、员工工资等无时无刻不在花钱以维持机构正常运转。
2、捐赠物资。这是完成公益慈善事业目的的必要投入,没有捐赠物资,慈善也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3、信息。信息对于慈善机构的运行具有支配作用,完备的通信系统是正确决策、正确反馈的必要条件。
4、志愿者。达到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对于减少系统混乱程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5、员工。员工对于组织运转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在资源分配最优化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负熵作为促使组织有序化发展的因素,在实际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一名优秀员工在机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思想懈怠,工作热情减退,导致工作拖拉,不能及时完成应有工作,组织内部运转的有序度下降,员工的熵数就由低变高。同样,经过对志愿者的培训,志愿者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慈善机构的熵数也会由高变低。endprint
二、慈善组织内环境的统一有序
慈善组织的内部要素的作用关系是非线性的。②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人的行为力与组织目标千差万别,这样状态下整个组织内部不可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更不要谈高效益的公共服务产品输出。当内部个体的差别越来越大的时候,往往会造成很多矛盾,我们称之为涨落。涨落可以破坏组织的稳定性,也可以使组织经过失稳获得新的稳定性。普利高津说过,自组织的机制就是“通过涨落的有序”。③
我们知道通过反馈机制,可以修正人的行为偏差。一般来讲,反馈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在组织中这两种反馈往往同时存在,并在不同条件下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但是知道了反馈信息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使整体朝着目标有效前进?这个答案就是激励,如果一个团队在做一个项目,做好做坏没有任何影响的情况下,这个团队最多只能完成目标的20%。若是加入一些奖惩措施,团队的行为合力会发生跃迁,从20%迅速提高到40%到80%。做好激励,需要我们一个有序的环境。
如何达到有序,我们在此要引入“序参量”的概念,序参量是指主宰系统演进的主要几个参量,其特点是数量大、变化慢。那么人的需要的满足度接近于组织的序参量,能够左右系统秩序的状态。要维持组织成员处于一种活力状态,就必须使其获得需要的满足。自组织追求动态的稳定,组织成员通过组织或与外部环境的交流获得需求的满足,内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始终处于组织成员适应的范围之内,一旦组织的适应能下降或者外环境异常变化,内环境就会恶化,组织就面临着生存危机。
人本主义强调协调人需要被满足,自组织也认同这一观点,并提出了其合理性,即对资源合理分配是解决妨碍人的需要满足度提高的关键。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其内部资源是一定的,谁掌握了资源谁就拥有了权力。在现阶段我国慈善组织机构扁平化,实行领导负责制,少数人拥有多数资源,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资源、人员的闲置,形成浪费。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要拟协议,也就是我们的章程作为资源合理分配的依据,拒绝任何强制性的分配方法。
据此,对资源的分配就是不断进行协议的过程,需要在资源的主体之间进行民主协议,这里自组织管理强调自由无碍原则,即人群需要满足度总量最大,接近帕累托最优的概念。通过协议,防止了对他人资源的不合理侵占,组织内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相应的资源,达到组织自主自发的自组织管理状态。例如,我们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进行项目招标,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慈善组织会最大的发挥自身优势,使项目管理科学合理化和资源配置最优化,在不断的优胜劣汰中使自身得到进化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在不断的民主协议和完备的通信系统中,组织的运作得以保障,员工的满意度最大化,资源利用最优化,个体之间能够做到人际协同的状态,即人人自觉自愿参与管理,在共同的努力下达到内部的高度统一有序。这样不免要弱化领导的个人作用,然而自组织提倡学习型组织,认为组织是在适应各种变化中成长出来的,而不是被人“捏”出来的。“再也不能只靠个人,比如福特、斯隆,来替整个组织学习,再也不能经上司明确指点后,所有其他人才在这伟大战略命令下开展工作。将来只有那些懂得如何激发组织内各个层次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的组织,才能傲视同侪”。④
自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协调适应的作用
慈善组织作为非营利机构,其肩上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相应的,外界期望也就更高,要求也更严格。慈善机构不仅要完成好自己的行政任务,即依法筹集资源生产公共服务产品,把社会政策变为社会保障服务,还要接受政府和社会的评估、监督。如何协调好组织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达到一种自适应状态,是增加公信力的关键。
自组织的管理系统必须是开放的,这意味着组织与其外部环境有着不断的相互影响。⑤这与慈善组织所处的环境暗合,慈善组织无法依靠自身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为了保持内部的活力也需要依靠外部环境,这就是耗散结构,即系统通过开放与外界进行交换,以此获得负熵来抵消系统自然生成的熵增,当整个系统的熵减少时,整体才能朝着有序方向发展。
前面提到过,环境的异常变化也会导致组织的恶化。我们有不少慈善机构的建立只是政府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设立的,其建立的目的也仅仅是完成特定使命,并没有什么长效机制,一旦特殊期过去之后,这些组织何去何从就成了组织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另外,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程度对组织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支持公益的人多了,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看住自己的钱,盯住他们的权”,最近三年来,一些慈善组织因为自己管理不善、财务不透明等问题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引起了群众广泛意见,对一些救灾救援任务产生了或多或少的不利影响。
一、慈善组织自治与政府控制
社会有机论将社会组织功能化,把社会比作一个有机系统,各部分在有机体内部,协调适应发展。要想更好的适应外部环境,组织要做的就是进行内控和风险管理,增强组织对内、外环境种种变化的适应性,这就需要组织要有一套完备的反馈适应机制。前文提到过信息反馈对于个人行为修正和组织内部资源分配最优化的重要性,一以贯之,信息的反馈机制对于组织整体感知外部环境变化,调节自身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远,单位制体制下,单位包揽了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整个国家转型调结构的大背景下,作为以服务型政府为改革目标的前提下,政府又不放心放权于社会组织,导致组织的准入机制过严、过高,一些地方政府插手社会组织管理事务等现象。
然而,信息的不对等性使得政府不可能完全管理社会组织,例如如何对资源如何进行调配,如何因地制宜,如何相机处理等。我们常说“每个人是最了解他的岗位的工作的”,政府对组织的内部事务进行控制无疑是无法达到最高效这个目的。既然是确立了“委托——代理”机制,政府就应该实行一般控制,下放权力,同时保留监督、审查、评估的权力,实行反馈控制。慈善组织的利益要与国家的利益一致,执行好国家政策,并及时准确的反馈自己的信息,对妨碍其他组织和公共利益的行为要及时修正。endprint
另外,慈善组织的发展可能会存在自身发展与政府利益最大化上产生矛盾,这就可能会引起政府和慈善组织之间的矛盾,政府会对慈善组织进行限制,不利于组织的发展。解决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双方充分的对话,通过完备的通信系统及时准确的反馈,让双方找到共同认可的行为最适边界,当然也不排除团体压力的作用。
二、慈善自治获得负熵的自组织途径
当前慈善组织资金的来源渠道有限,融资存在困难。不过慈善组织获得资源的量也由其自己的能力和输出决定的。这需要我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增加财务的透明度。下面我们探讨一下透明度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慈善组织公信力,这是慈善组织的发展之基。
财务的透明度是各方对慈善机构资源投入的依据,信息中心的信息权威性不应被推翻。为使相关工作能够被社会承认,就需要建立严格的信息处理规则,这是整个通信系统的灵魂。当然,我们也知道在信息的生产、获得、传播、交易等过程中都是需要成本的,存在信息成本。但是完备的通信系统构建原则一旦确立,每个人都将“自组织”地对交易信息成本和信息回报率反复博弈,最终确立通信系统运作的最适状态⑥。
当前流行的《USDO财务信息披露模板》被更多的公益慈善机构推广应用,不同规模的组织可依据自身情况填报不同财务报表进行内部、自我监督和披露,这既规范了信息披露内容,方便了公众的监督,又提升了组织内部的财务能力。通过披露会计报表的明细表,突出反映公众最关注的财务信息;又通过披露审计报告,提高披露信息的可信度。组织可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目标、管理等偏差,达到社会预期,以此获取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负熵。
小结
综上所述,信息的及时有效反馈,建立反馈机制是自组织管理的核心,依照资源分配最优化原则、自由无碍原则和相对资源获得机会均等原则,通过不断的民主协议和完备的通信系统,达到每个人需要满足度最大化、组织内部行为协同和资源利用最大化。“自组织”反应了慈善机构建立现代组织管理制度的要求,最大限度发挥慈善组织具有的内在自主性和运作规律性的属性。对自组织管理理论的应用,将有助于我们对发展慈善机构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促进组织的演进使慈善组织的现代化管理之路更加便捷,更加顺畅。
[注释]
①陈艳平《我国慈善机构组织涣散的表现及缘由》【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1
②黄永军《自组织管理原理——通往秩序与活力之路》【M】新华出版社,2006:p13
⑧I.普利高津等《复杂性的进化和自然界的定律》【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p174
④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大师50人》【M】海南出版社,2000:p331
⑤吴彤《自组织,被组织?——一种管理方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1996,4
⑥黄永军《自组织管理原理——通往秩序与活力之路》【M】新华出版社,2006:p155
[参考文献]
[1]黄永军《自组织管理原理——通往秩序与活力之路》【M】新华出版社,2006:p13
[2]I.普利高津等《复杂性的进化和自然界的定律》【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p174
[3]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大师50人》【M】海南出版社,2000:p331
[4]吴彤《自组织,被组织?——一种管理方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1996,4
[5]陈艳平《我国慈善机构组织涣散的表现及缘由》【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