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马克思的自由时间观

2014-04-06王猛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消费

王猛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自由时间”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念念不忘的就是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人们去充分享受自由。马克思自由时间观的意义完全是超越他那个时代的,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也依然放射出它的理论光辉,所以我们有必要重谈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

一、时间和自由的关联

时间是人存在的尺度,是人类生命绵延的表征,人类是在时间的持续性中展开实践活动的。因此时间对人类来说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存在,它与人的自由密切相关。马克思认为,人正是在自己生存实践的时间尺度中不断展开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过程的。时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性维度,人类正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走向自由的。可以说,时间就是自由的定在,脱离时间的自由就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

把人的自由和时间联系在一起,是西方自由理论的一种传统。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一个人只有占有了自由时间,才会有真正的自由。自由时间使人们从各种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脱离了出来,有可能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参与决定城邦发展的各种政治、法律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自由时间对古希腊人来说,是一个人能够成为公民,可以作为一个“人”去生存的前提。[1]106近代以来,时间对于人的自由所具有的意义进一步得到人们的重视。从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人们不能再从上帝那里获得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但人的活动却是以追寻意义为展开的活动,他要确立自己的独特性,于是人们开始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科学、文化、艺术的创造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人们追求自由的展现,也都需要自由时间的存在才能真正实现,可以说没有自由时间,一切追求都是空谈。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近代人道主义思潮,更是把自由时间看做人获得自由的前提,在他们看来,“人的自由等于他拥有自由时间”[1]106。

马克思立足于其特有的哲学立场,把时间与人的自由之间关系的思考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境地。他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详细考察,认为自由时间的存在是人类自由的现实基础,自由时间就是人的现实生命时间。与此相应,人类为了必要生活资料而进行劳动的时间,是人类的抽象生命时间,这一时间内的人与动物分享着同样的性质,那就是保存生命。人的现实自由的开端是从必要劳动中解放出来,从必要劳动中解放出来而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自由时间。在自由时间内,人们可以充分展现自我的社会本性,即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施密特认为,“马克思把人的自由问题还原为自由时间问题”[2]153,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人的自由。

在更深的层次上,马克思不仅把时间视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更是把时间界定为人类发展的积极空间,人类自由时间的“宽度”就是人类自由发展的“高度”。他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3]532因此,自由时间在本质上就是人的自我发展时间,是人类发展自身,丰富人的本质规定性,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时间。自由时间不仅是人发展自身的基础,也是人的自由发展本身。正是有了自由时间,人才有可能自由地去从事科学、艺术等的发展,从而去“绽放”自己的现实生命本性。

二、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概念

虽然,在哲学史上很多人都思考过自由时间的问题,但是很少有人能给自由时间一个清晰的、科学的定义,马克思是第一个对自由时间的内涵做出科学界定的人,他对自由时间的界定一直影响着今天人们的思考,具有着重要的意义。马克思说:“自由时间是不被生产劳动吸收的,而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劳动者的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的余暇时间。”[4]281这一定义从多重方面对自由时间的内涵进行了揭示和限制。

首先,自由时间是社会时间。社会时间是与自然时间相对应的。自然时间是一种物理时间,它外在于人,它的存在和流逝与人无关,不受人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的界定就是一种自然时间的界定,他认为:“时间是关于前和后的运动的数,并且是连续的。”[5]127所谓社会时间,是指社会化的时间,这种时间是通过人对时间的能动作用而产生的。即人通过对时间的积极作用,使时间成为社会的一个积极因素,从而把时间内化为人和社会发展的条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社会意义上的时间不仅是衡量一个人生命存在的尺度,更是人类发展自我的积极条件和空间。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增强,人对时间的影响和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时间的社会化将会更加明显。社会时间不再是自在的时间,它承载着人的认识、经验、体验、价值、生命追求,已经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同时,由于人是通过自己的能动性作用来使时间社会化的,社会时间就蕴含着人的自由,自由时间的创造就成为可能。

其次,自由时间是与劳动时间相对应的。两者虽都是社会时间,但自由时间是人类劳动时间之外的社会时间,是一种余暇时间。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劳动时间又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由于资本逻辑的运行法则,它们都不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时间。增殖自身是资本不可改变的内在逻辑,因为资本只有不断地增殖自身,它才能存在下去,才能保有自己的统治,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6]269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殊“权能”,尽一切可能地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在必要劳动时间范围内,工人的生产就是一种自然意义上的自身再生产;而剩余劳动时间范围内的生产,从理论上来说,是工人超出自身单纯生存需求之外的生产,但是这部分生产,在资本逻辑的统治下,仍然是为了生产而生产,所以它依然处于一种“必然性的王国”之中。资本的统治挤占了工人的“自由时间”,“自由时间”也成为了工人的生产时间,可以说使得“个人的全部时间都成为劳动时间”[7]103-104。

最后,自由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即休闲时间和发展时间。前者是人们用于休息、娱乐和享受的时间,是消极的自由时间;后者是人们用来从事科学研究等“高级活动”的时间,这部分是积极的自由时间。当然,休闲时间和发展时间不是对立的,而是内在相通,密切相关的。其一,无论是休闲时间还是发展时间,从前提基础上看,它们都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节约劳动时间而得到的,都只有在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之后才可能出现;其二,无论是休闲时间还是发展时间,从内在本质上看,它们都是摆脱了“必然性王国”的束缚,可以由个人自由支配,从事非生产性劳动而用于发展自身的时间;其三,休闲时间的存在不是独立的,它是服务于发展时间的,休闲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个人更好的发展,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天地。

三、自由时间与人的自由

马克思还从人类自由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分析了这一点,即人类自由时间的状况与人类自由的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马克思认为在前现代社会中,人类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生存便成了人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这就注定了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将会耗费在为人类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劳动上。他们不得不远离自由,因为他们没有自由时间,无法去发展自己的自由个性,无法去享受生活。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本来都可以有一定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生命创造,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去享受一定自由的。然而,工人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在此种条件下,资本就化身为特殊的“权力”,它不但要占有工人的劳动时间,它还要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资本逻辑运作的归宿就是要把劳动时间分配给工人,让资本家独享自由时间。

可以说,虽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整体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但是由于资本逻辑的机制,工人又失去了自由时间,退回到人类最初的状态。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类在整体上拥有自由时间还不够,还需要改变自由时间的分配机制,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充分享用自由时间。而这就要求从根本上“瓦解”资本逻辑的运行机制。在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中,能够实现这一理想的就是共产主义运动。

共产主义社会就是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王国,自由王国的实现也与时间不可分离。首先,人类必须创造出更多的自由时间,没有自由时间的存在,一切自由都无从谈起。所以马克思认为“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8]929只有大量自由时间的存在,人们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才能全面发展自身,使自己成为一个丰满的、有丰富内涵的、个性十足的人。其次,自由时间还必须被合理掌握和分配,要彻底终结一部分享有自由时间的人把劳动时间都推给另一部分人的历史。既然自由时间是由从事生产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工人创造的,那么自由时间就应该被工人阶级所掌握,为“自由人联合体”所合理分配。

当然,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不再是绝对对立的,此时的劳动是自由劳动,劳动失去了它的强制性,变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是一种发展自身特长、展现自我的手段,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活动。马克思曾描述过人类在未来社会中享受这种自由劳动的情形:“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9]85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的生产不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而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而生产,生产不再是目的,人才是生产的目的。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们所生产的主要不是物,而是社会关系,即他和他人同时生活的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丰富多彩的社会联系。真正的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成长为人的过程就是一个人逐渐削弱自身的自然联系而进入到社会关系的过程。只有社会性质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而自由时间正是人实现这一过程的必要条件。

四、马克思自由时间观的现实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总体上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自由时间的使用就成为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西方社会产生了一种消费主义的观念,有些人也把现代的西方社会叫做消费社会。鲍德里亚在其专著《消费社会》中对消费社会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即所谓“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的社会——也就是与新型生产力的出现以及一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的垄断性调整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特定社会化模式。”[10]63因此,消费社会也就是一种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运行模式,整个社会的目的就是激起人们的消费欲望,让人投入到无休止的消费中去。消费当然需要自由时间的存在,因此消费主义也把自由时间的增多看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这种把休闲和消费看作社会发展的主要目的,片面强调人们的消费和享受,把人们的自由时间引导到消费和享受上来的社会观念是自由时间的一种异化,这种异化来源于劳动的异化,人们在对快乐的追求中自我放逐[11]30。对此,马尔库塞曾不无感慨地说道:“原先限于上班时间的异化和管制现在蔓入了自由时间”[12]30。消费主义只看到了自由时间的消极部分,并把这种消极的自由时间看作是自由时间本身。而忽视了自由时间的高级部分,自由时间的高级部分才是自由时间的真正本质体现,也才能代表自由时间。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就是人发展自身的时间,是人充分展现自我个性的时间。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强调“所有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7]23,有时候马克思也明确指明自由发展时间就是人类用于从事科学、艺术等的创造时间。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市场经济建设的驱动需要,消费主义也对我国目前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片面注重消费和享受的观念。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也出现自由时间的异化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自由时间的资本化。随着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领域实现了腾飞,整个社会生产出越来越来多的物质财富。但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人们并没有得到满足感,反而对物质财富占有的欲望进一步膨胀起来。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人们对时间的理解方面得到确认,“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资本”等口号被许多单位和个人所遵奉。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把一切时间都转化为金钱的行列,各种加班、兼职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人们都拼命地要增加自己的物质财富,“金钱的逻辑”成了人们生活的主导逻辑。其二,严重浪费自由时间。随着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浪费自由时间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一部分人出于对劳动时间的“补偿心理”,在业余时间里拼命地玩耍、拼命地浪费,他们在下班后或者周末,都选择“宅”在家里上网、看电视、睡觉、无所事事,或者把所有的自由时间都用于逛街、闲谈。这完全忽视了自由时间的积极发展部分。其三,异化消费。休闲和消费本来是为了人的更好的发展,但在消费主义观念的主导下,消费产生了异化,消费本身成了目的,一切都是为了消费而消费,或者人们把所有的自由时间都用于消费,以此来填补自己自由时间里的“空虚”和“寂寞”。

有人说马克思的思想超越了他本人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他的自由时间观上得到验证。今天我们重新来看马克思的自由时间观念,就可以发现,它完全就是应对消费主义下自由时间异化的“一剂良药”,马克思的自由时间观依然有它的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在马克思自由时间观的指导下,努力消除自由时间的异化现象,使自由时间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首先,应该教导人们注意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关系。劳动时间可以创造物质财富,但物质财富并不是人类财富的全部,更不是人类未来财富的主要状态。马克思曾经指出,在未来社会中“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7]104,即人本身的发展才是真正的财富,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目前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明确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追求。我们节省一切劳动时间,把劳动时间限制到最低限度的目的,都是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人们有充足的自由时间去从事科学、艺术等的创造。因此,我们要注意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关系,劳动时间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能有自由时间,去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发展;而不是相反,把自由时间的存在看作是可以增加的劳动时间,这是资本的逻辑法则,是对人的自由时间的一种变相剥夺。

其次,注意引导人们把自由时间主要用于从事高级活动上来并为此创造一定的条件。马克思所理解的高级活动,就是人们从事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充满个性的创造活动。这些活动不但能够培养出人的自由个性,而且可以提升人本身的素质,使人生成为“人”。马克思认为人在从事生产劳动外,还必须主动发展自我的自由个性,丰富自我的规定性。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以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为宗旨的社会,更应该主动培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我们应该为人们从事各种科学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最后,合理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本身并不是目的,消费是为了人的发展,提升人的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我们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其一,要适度消费。在消费主义的刺激下,很多人选择超前消费和炫耀消费,前者使人们因消费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导致了个人的“经济危机”,各方面压力纷沓而来,只好把自己的自由时间转化劳动时间来弥补超前消费所导致的“欠账”;后者把消费当作一种炫耀的手段,不但误解了消费的目的,而且说明了自身素养的某种欠缺。其二,反对单一的物质消费,注重科学消费。很多人都把消费狭隘地理解为单纯的物质消费,把享受片面地理解为物质享受;其实,消费应该是全面的、科学的,我们还应该注重精神消费,比如教育消费、音乐消费、体育消费、艺术消费等。

[1] (俄)梅茹耶夫.我理解的马克思[M].林艳梅,张静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吴仲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8]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 杨燕妮.辩证法的韧性——詹姆逊《晚期马克思主义》解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122-124页.

[12] (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马克思劳动消费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