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唯物史观看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

2014-04-06林建华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规律中华民族

林建华

(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党校,北京 102200)

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讲话,无不体现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内蕴,特别是唯物史观更成为贯穿习近平系列讲话的灵魂。因而,自觉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高度和角度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就成为必然要求。认识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尤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

一、从唯物史观看中国梦的提出:合历史发展规律,合人民群众意愿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同志阐述中国梦以来,学术界、思想界、宣传舆论界对中国梦的提出有着各种解读,诸如:为中华民族未来勾画蓝图,为中华民族当下的奋斗提供理想,为大国崛起提供打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等等。这些分析都在不同意义上揭示了中国梦提出的意义,具有真理性价值。但是,如果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观点去分析,就可以将认识提升到更深的层次。中国梦的提出,不是习近平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观臆想与标新立异;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建立在深刻的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潮流趋势和规律的深刻认识基础上,而且建立在对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愿望的深刻把握基础上;中国梦的提出,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势和规律,又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合历史发展规律,合人民群众意愿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曾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1]恩格斯更进一步地指出,虽然社会发展史与自然发展史有一点是根本不同的,即“在自然界中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2]247。“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2]247这就告诉我们,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人们自觉地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必须在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主体的目的性和客体自身的规律性必须合一。

习近平提出并阐述的中国梦,不仅体现了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推动历史发展和中国社会进步的担当精神和使命感,而且将这种主体的自觉和担当建立在深刻的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潮流、趋势、规律的准确把握之上。自1840年到21世纪中叶,可以看作两个一百年。从1840年到1949年的第一个一百年,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百年沉沦和百年抗争;从1949年到2049年的第二个一百年,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和百年崛起。中国自1840年之后的近现代史,一方面是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奴役,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殖民地深渊的过程;一方面又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反抗、寻求出路的过程;一方面更是由被现代化的“求强、求富”到主动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迎接世界潮流的过程。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历史任务和高难度课题,是中国近现代所有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更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与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所在。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奋斗求索的过程,就是中国梦展开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梦想基础上,经历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正在走向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是中国社会发展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根本趋势和规律。无疑,习近平中国梦的提出,是对这一中国社会发展本质和趋势的深刻洞察和高度概括,体现了以唯物史观观察分析问题的深邃,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是建立在清醒的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之上。

不仅如此,中国梦的提出还建立在深刻的对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意愿的洞察把握之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任何政党、领袖的主张思想和作为,必须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推动历史进步。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2]249。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意愿和动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一代代中华儿女、志士仁人不屈不挠的奋斗,才使中华民族终于接近了民族复兴的目标,终于有了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大国地位。也正如习近平所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可见,中国梦的提出,顺乎人民群众心声,反映了人民群众意愿,是合历史发展规律、合人民群众意愿的必然选择。

二、从唯物史观看中国梦的内涵:建立在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深刻把握之上的科学界定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核心内涵界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核心内涵的界定,不仅揭示了中国梦包含的深刻内容,而且清楚地告诉世人中国梦的价值取向,更标志出中国梦与他国梦的区别。这个科学界定是建立在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把握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认为,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就其根本意义上是决定社会意识的。这就告诉我们,任何思想观念、理论学说都是对一定社会的社会存在及其承继的既定历史文化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唯物史观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理解中国梦核心内涵的钥匙。

从近代走来的中国的国情与历史决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核心内涵,必然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决定了这三者必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决定了三者的缺一不可,更决定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各自不同的位置与意义。首先,国家富强居于首要的位置。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饱受屈辱的追赶现代化的历史,决定了没有国家的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都是空话,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必须建立在国家富强的基础上,国家富强是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基本前提。在这个意义上,决定了中国梦的追寻必然是从国到家的过程,决定了中国梦首先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奋斗和追求,然后才会过渡到国家为个人的梦想实现搭建平台。这也就是习近平指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其次,民族振兴是主题。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饱受苦难的追赶现代化的历史,决定了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永恒的主题,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梦的具体内容怎样的变化,永远不变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与使命。再次,人民幸福是归宿。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饱受苦难的追赶现代化的历史,决定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目的、归宿与意义就在于实现人民的幸福,没有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不仅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而且失去了根本的动力,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最终价值体现。由此,我们才能理解,与全世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梦想相通的中国梦,其独特的民族性及其与他国梦的区别是建立在自身国情、历史文化与发展道路之上的,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内涵界定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近代以来走过的艰辛历程与发展道路的。正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中国近代以来走过的艰辛历程与发展道路,决定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三、从唯物史观看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的使命、责任和担当精神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尽管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起作用有着很大的不同:自然规律发生作用不需要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参与,而社会规律发生作用必须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完成,即社会规律的实现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这就是说,仅仅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没有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人的主观精神支撑下的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作为、实干、担当,社会发展规律是不可能实现的。

建立在对中国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上的中国梦,同样需要主体精神的支撑,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在奋斗、实干中实现中国梦。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反复强调使命、责任和担当精神,一方面体现了他基于唯物史观的深刻认知与思考,更体现了他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体现了他敢于担当的政治勇气与人生抱负。因而,在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规律,符合全体中华儿女的意愿,揭示未来中国社会历史的根本走向的前提下,中国梦更充分地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

与使命、责任和担当精神紧密相连的是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实质上就是危机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奋斗意识,这些意识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要勇于担当。应该看到,身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使得我们党内的许多同志,甚至是一些党的领导干部产生了盲目的优越感,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在民众中间更是产生盲目的虚骄情绪和自我膨胀感,丢失了忧患意识。人们更愿意看到、谈论、承认中国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成就,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还存在的不足、问题和挑战,人们只愿意为中国梦去憧憬、遐想,只愿意谈论实现中国梦国家应该如何富强、自己的生活应该如何富裕幸福,自己有多少愿望应该在中国梦的伟大目标里得以实现,却避而不谈实现中国梦我们需要怎样的努力和奋斗,我们需要担负起什么样的使命和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这正是今天的中国实现中国梦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因为没有忧患意识、没有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民族是走不远的民族;没有忧患意识、没有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没有忧患意识、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我们就无法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正如习近平同志反复告诫我们的,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保持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的状态。惟其如此,中国梦才不会是“黄粱梦”,不会是“南柯梦”,不会是“乌托邦”,而最终成为中国人民面前的美好现实。

四、从唯物史观看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建立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之上的中国力量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恩格斯曾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2]248在由合力推动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杰出人物或领袖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必须建立在顺乎人民群众的呼声、代表人民群众利益愿望和要求,调动起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就告诉我们,实现在两个一百年目标基础上的中国梦,必须调动和发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最根本的中国力量。

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论述,恰恰是建立在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深刻认知基础上的。他指出:“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十三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4]

正是在这种对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深刻认知基础上,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部署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对全党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重归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重拾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唤起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的关键之举,它将以强大的群众基础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24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4]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规律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