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腕踝针治疗肝癌介入治疗后疼痛36例

2014-04-05林娟英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皮部腕踝针肝癌

林娟英



腕踝针治疗肝癌介入治疗后疼痛36例

林娟英

(浙江省中医院,杭州 310006)

针刺疗法;腕踝针;疼痛

介入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甚好,但介入治疗后肝组织急性缺血、坏死可导致剧烈疼痛。笔者采用腕踝针治疗肝癌介入治疗后疼痛患者36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均为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8岁,平均55岁;原发性肝癌20例,肝癌术后12例,胃癌肝转移2例,肠系膜恶性肿瘤术后肝转移2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定疼痛程度,轻度(1~3分)10例,中度(4~6分)15例,重度(7~10分)11例。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或影像学结合特异性肿瘤标记诊断肝转移伴有疼痛的住院患者;②患者意识清楚,对自身疼痛有判断能力;③无晕针史。

2 治疗方法

根据疼痛部位按腕踝针选区原则定位,选右上1、上2。局部75%乙醇消毒后,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0.25 mm×25 mm毫针刺入皮下浅层组织,针刺完毕后予以胶布固定4~6 h。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此外,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行常规的保肝及支持治疗,未行其他针对肿瘤及疼痛的治疗,如腕踝针治疗1~2次未见缓解,则视为无效病例,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完全缓解:治疗后完全无痛。

部分缓解:疼痛较治疗前明显缓解,睡眠基本不受干扰,能正常生活。

轻度缓解:疼痛较治疗前减轻,但仍感疼痛明显,睡眠受干扰。

无缓解:与治疗前比较,疼痛无减轻。

3.2 治疗结果

36例患者经治疗后,完全缓解20例,部分缓解10例,轻度缓解4例,无缓解2例。总有效率为94.4%。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癌痛多由气机失调,瘀血阻滞,湿邪内阻,毒火结聚所致。WHO提倡的三阶梯服药原则可以使疼痛得到明显缓解,但每一种药物都经过肝脏代谢,对肝癌患者无疑加重肝脏负担,同时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和依赖性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未得到相应提高。此外,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使三阶梯止痛药物的治疗受到限制。而且长期服用药物镇痛,机体对其产生耐药性,镇痛时间会越来越短,需要不断提高药物剂量才能满足机体需求[1]。腕踝针是一种应用于临床的简易针刺法,其作用机制主要从针灸学皮部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神经学方面加以论述。腕踝针治疗疼痛具有选穴少、治疗简单、起效快等特点,无论应用于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甚至癌性疼痛,效果都令人满意[2-3]。腕踝针的分区与十二皮部分布极为相似,通过刺激皮部,调整相应经络与脏腑的功能,促使气血运行通畅,以达“通则不痛”之目的。腕踝针采用皮下浅刺法,留针期间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同时不产生毒副反应,操作简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止痛药物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和经济负担。

[1] 胡侠,凌昌全,周庆辉.腕踝针治疗中晚期肝癌疼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3):149-151.

[2] 曾科,周庆辉.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9):69-72.

[3] 蔡亚红,叶富英.腕踝针镇痛作用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47(3):82-85.

2013-08-14

林娟英(1983 - ),女,护师

1005-0957(2014)01-0060-01

R246.1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1.0060

猜你喜欢

皮部腕踝针肝癌
付于皮部浅刺针法理论探析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
皮部浅刺法治疗带状疱疹性脊髓炎临床体会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腕踝针治疗疼痛类疾病的临床应用及机理探析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