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对微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4-04-05李春华陈滢如佘延芬李静刘玉祁苑鸿雯张鹏辛思源齐丹丹王传杰谷雨朱江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经穴血流量电针

李春华,陈滢如,佘延芬,李静,刘玉祁,苑鸿雯,张鹏,辛思源,齐丹丹,王传杰,谷雨,朱江,6



针灸对微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春华1,2,陈滢如3,佘延芬4,李静1,刘玉祁5,苑鸿雯1,张鹏1,辛思源1,齐丹丹1,王传杰2,谷雨2,朱江1,6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北京100073;3.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4.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石家庄 050091;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特色疗法评价重点研究室,北京 100029)

通过整理和总结国内近年来针灸对体表、脏器微循环及微循环相关生物活性物质影响的相关文献,较为系统了解针灸对微循环的影响。以微循环为切入点,对手针、电针、艾灸等对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微循环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针灸对微循环影响的研究涉及范围广泛,尤其是对脏器微循环研究明显增多,以胃肠、脑膜微循环为主,生殖系统如子宫等微循环研究相对较少。针灸可明显改善微循环状态,且不同穴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但目前关于针灸改善微循环的机理研究较少,且研究缺乏系统性,多学科交叉合作较少。针灸对微循环的影响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今后应将针刺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机理与相应的治疗效应相结合,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研究中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共同应用于针灸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

针灸疗法;电针;微循环;综述

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细胞和组织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1]。微循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复杂的边缘学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微循环研究的意义在于从微观角度了解生命活动,更为全面认识循环系统的功能和改变,加深对器官的功能和病变的认识,有利于认识发病机制、分析病情、估计预后、提高临床疗效等[2]。近年来,针灸对微循环影响的研究日益增多,为针灸治疗疾病的机理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同时也为穴位特异性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1 针灸对体表微循环影响

针灸对体表微循环的影响主要包括皮肤及甲襞微循环。对皮肤微循环的研究以体表血流的分布为研究对象。针灸对甲襞微循环影响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广泛应用于多个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

1.1 针灸对皮肤微循环的影响

皮肤血流量可直接反映体表微循环变化,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张栋等[3]使用LDPI观察12例健康人艾灸前后体表血流量的变化,分析体表血流分布与艾灸作用的关系。研究发现,艾灸内关后,手掌部血流的增加以大小鱼际和内关穴区为主;艾灸外关后,指根部的血流增加显著;不艾灸组血流的自然波动较小。表明艾灸可以引起手部微循环血流量的增加。手针和电针也可以引起体表微循环的增加。手针针刺内关后,手掌部血流的增加以大小鱼际和手指的部位为主;电针外关和曲池后,指尖和手指血流增加显著;不针刺组血流的自然波动较小[4]。

刘芳等[5]应用LDPI检测30例健康人针刺前后十二经脉循经经穴、经穴旁开和在经非穴微循环血流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人体穴位血流量高于经穴旁开和在经非穴;针刺时,十二经脉循经线上经穴的微循环血流量明显增加,经穴旁开的血流量增减不明显,两者相比显著差异;针刺时,十二经脉在经非穴的血流量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经穴的血流量与在经非穴的血流量相比,差异显著。表明针刺经穴对体表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优于非经穴。

1.2 针灸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甲襞是皮肤微循环的一部分,作为反映全身末梢循环状况的窗口,甲襞微循环可以部分地反映全身微循环状态,也可作为疾病辅助诊断和疗效判断的筛选指标[6]。张周良等[7]观察30例健康人艾灸前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艾灸八邪及三阴交后,甲襞微循环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血流速度明显加快,管袢形态积分、流态积分、管周积分均明显降低。表明艾灸八邪及三阴交可明显改善甲襞微循环,红细胞积聚性下降,血流速度加快。

针灸除可改善生理状态下机体的微循环状况,对疾病状态下的微循环亦有改善作用。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缺氧、红细胞聚集及变形力低下及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闭塞性微血管病变或微血栓形成,反过来可使血流更慢,黏稠度更高,加重微循环障碍。针灸治疗中风,通过改善微循环,减轻临床症状,促使机体功能早日恢复。张坤等[8]采用调神通络针刺法,将头针(顶中线、顶斜1线、顶斜2线、顶旁线)与体针(风池、臂臑、曲池、外关、四强、足三里、涌泉)相结合,治疗脑梗死50例,并于治疗前后(30 d)观察甲襞微循环的变化情况。治疗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形态积分值、流态积分值、袢周积分值与综合积分值方面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表明以头、体针并用的调神通络针刺法能有效调节血液中各有形成分及化学成分,改善血液循环,加速流量,缓解缺血、缺氧状态。

2 针灸对脏器微循环的影响

近年来,脏器微循环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脏器微循环不仅是基础医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临床医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研究内容。借助于脏器微循环研究,可更加全面了解不同状态下脏器的生理病理改变,更确切地认识疾病的发病机理。针灸对脏器微循环影响的研究,还有利于探讨针灸防病治病的微循环机制。

2.1 针灸对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生理状态下,针刺可使耳廓微循环血管扩张,血流增加,并促使血管运动、血流的自发性、节律性波动增加,从而局部的外周阻力下降[9]。

耳廓微循环可反映机体的病理改变,对疾病的发生、转归和治疗效果提供了较好的参考。针刺可明显改善耳廓微循环障碍。阴怀清等[10]观察了30例脑性瘫痪患者头针治疗前后耳廓微循环变化,发现头针治疗后耳廓细静脉中红细胞聚集率显著降低,耳廓细静脉流速明显加快。表明头针对脑瘫患儿耳廓微循环状态有较明显的改善和促进作用。然而,电针强刺激也可对耳廓微循环产生负性效应。李明珍等[11]观察电针强刺激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实验中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注射肾上腺素(Ad)组、电针三阴交及天枢组、注射Ad+电针三阴交及天枢组、注射Ad+电针合谷组。注射Ad后,可造成耳廓微循环障碍。但电针强刺激(强直流电,疏密波)后,耳廓微循环未见改善,且对微循环产生了负性效应,针刺三阴交、天枢产生的效应较合谷组明显。可能与电针强刺激为泻法,可损伤正气,对微循环产生不良影响有关。

2.2 针灸对胃肠微循环的影响

针刺可明显改善生理、病理状态下胃肠微循环状况,且不同穴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Zhang D等[12]通过LDPI观察针刺足三里对胃表面微循环的影响,并与非针刺组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手针和电针足三里即刻、5 min、10 min胃血流量均明显增加,且停针10 min时血流量增加最多,电针组优于手针组,但无显著性差异,而非针刺组胃血流量在观察时间内逐渐减少。表明针刺足三里可增加胃血流量,改善胃部血液循环。

杨磊等[13]观察电针天枢、足三里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及肠微循环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IBS的微循环学机制。实验分组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天枢组、电针足三里组。针刺天枢、足三里可明显降低IBS大鼠内脏敏感性,提高疼痛阈值;针刺后微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明显改善了肠道微循环血流状态和血管痉挛,从而缓解肠黏膜缺血、缺氧,缓解腹部疼痛,其中足三里扩张微血管的作用优于天枢穴,表现出一定的经穴效应特异性。

2.3 针灸对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生理状态下,针刺可即刻增加脑血流量,并持续到针刺结束后一段时间。如姬广臣等[14]应用电磁流量计和LDPI,观察了电针足三里和曲池对正常狗脑血流量和脑软膜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针1 min及停针后20、30、60、90 min时脑血流量均显著增加,脑血管阻力下降,表现为即时效应和后继效应。同时脑软膜微循环血流量在电针1、5和10 min及停针后30 min时均显著增加。结果提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机理之一可通过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加快缺血脑组织的恢复。针刺不同穴位对脑微循环血流量的改变具有不同的效应。王世军等[15]研究电针对正常大鼠海马 CA1区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电针地机组)、电针水沟和内关组及电针曲池和足三里组。结果显示,与同组同侧电针前相比,电针水沟、内关可使大鼠双侧海马 CA1区微循环血流量升高,电针曲池、足三里可使微循环血流量降低,电针地机对血流量无明显影响。表明电针水沟、内关可改善海马微循环,且表现出一定的经穴特异性。

脑血管疾病患者存在脑微循环障碍,具体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阻力增加、血流量减少等。针刺增加脑部供血,改善脑血管的弹性和脑血管的调节功能。王俊卿等[16]观察针刺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加针刺治疗(患侧内关、曲池、环跳、足三里)。治疗15 d后,采用欧洲卒中评分(ESS)评价临床神经功能情况,并采用脑血管检测仪检测脑血管功能。发现试验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外周阻力、特性阻抗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提示针刺可增加脑部供血,改善脑血管的弹性和脑血管的调节功能。研究认为,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脑部供血和增强脑血管功能及弹性有关。

2.4 针灸对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

针刺可改善眼病患者球结膜的血流状况及视神经的兴奋性。张宏等[17]对18例视神经萎缩患者针刺前后球结膜微循环变化进行了观察,并与18例正常人组对照。针刺穴位为睛明、承泣、上明,采用微循环检查仪观察各组的血流速度、血细胞聚集及血流状态。研究发现,视神经萎缩患者球结膜微循环以血流减慢、血细胞聚集、微血管出血和渗出为主要病理改变,针刺后血流加快、血细胞聚集减轻。针灸能改善局部血循环,疏通目络气血,改善局部新陈代谢,使部分处于机能低下的视神经的兴奋性得以改善,是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机制之一。

脑血栓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球结膜微循环障碍。针刺可增加灌流量、改善缺血区血供。陈邦国[18]观察了64例脑血栓患者针刺前后球结膜的微血管形态、血流流态、血管周围情况的变化。穴位选取风池、风府、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太冲。治疗前微循环主要改变为异常管袢增多,动静脉比例失调,血流慢,红细胞聚集。针刺治疗后微循环主要改善是管袢清数目增多,血流速度快,红细胞聚集减少,动静脉比例好转,微循环由中、重度异常转为轻度和大致正常,改善率为90%以上。表明针刺可改善缺血区的血供,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维持脑组织的正常生理。

2.5 针灸对子宫微循环的影响

针刺可改善痛经大鼠的子宫微循环,同时还体现出一定的经穴效应特异性。赵雅芳等[19]观察了即刻电针三阴交穴、血海穴对子宫微循环的影响,研究表明电针两穴均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痛经子宫微循环,但三阴交穴的改善作用优于电针血海穴。介入时机不同,针刺改善痛经子宫微循环的效应不同。嵇波等[20]研究即刻、预先电针三阴交穴对痛经子宫微循环的影响。研究表明,即刻、预先针刺三阴交穴均可缓解子宫血管的痉挛状态,改善子宫微循环,缓解疼痛,但预先针刺起效快、作用程度强,明显优于即刻针刺。

2.6 针灸对前列腺微循环的影响

针刺可以明显改善前列腺局部的血液循环。冀来喜[21]以实验性非菌性前列腺炎(NBP)大鼠为实验模型,借助LDPI观察针刺秩边穴对前列腺腹叶表面微循环的影响。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深刺秩边)。针刺组行捻转泻法。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流速度减慢,血循环量减少。针刺后血流速度加快并回升至正常水平。表明针刺秩边穴治疗NBP 有效,可能与改善前列腺局部微循环有关。

3 针灸对微循环相关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

微循环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体液等相关生物活性物质的变化完成。调节分为局部性调节和全身性调节,主要通过调节相关物质改变部分及全身器官微循环状态,以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适应全身或重要器官功能变动的需要[22]

3.1 针灸对微循环相关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赵淑华等[23]从临床及动物实验两方面分别观察了针刺血海对血瘀证患者的舌象、血流变学、NO、ET的影响及对血瘀证家兔模型的球结膜微循环及脑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表明,针刺血海可改善上述指标,从客观上证实了血海穴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功能,并提示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NO和ET的分泌水平来实现的。

3.2 针灸对微循环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

杨凤江等[24]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实验性脾虚大鼠胃黏膜血流量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检测胃黏膜血流量,并测定胃黏膜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及生长抑素(SS)含量。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性脾虚大鼠胃黏膜血流量减少,GAS含量升高,MTL含量减低,SS含量升高;针刺组大鼠胃黏膜血流量明显升高,GAS含量下降,MTL水平升高,SS含量减低。表明针刺足三里后,实验性脾虚大鼠胃黏膜血流量增加,微循环改善,可能与调整胃肠激素的水平有关。

4 讨论

通过几十年的研究,针灸可多环节、多途径、多层次调节微循环的状态已经得到认可。其调节具有以下特点,①针灸对微循环影响的研究涉及范围广泛,包括体表微循环及脏器微循环,尤其是对脏器微循环研究明显增多,以胃肠、脑膜微循环为主。生殖系统,如子宫、前列腺等微循环研究相对较少。②手针、电针、艾灸一定穴位均可改善相应部位的微循环状态,表现为血流量增加、血流速度加快、微血管管径扩张、血管周围状态及血流形态等改善,且针灸停止后,改善作用可持续一段时间。③生理状态下,针灸可维持和调整机体达到最佳的微循环生理状态。病理状态下,针灸可改善微循环障碍,使机体趋于平衡状态。④针灸不同穴位对微循环的调节存在一定差异性,从微循环的角度阐释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⑤针灸对微循环的作用还受刺激方法的不同、刺激强度的大小、机体的机能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在研究中尚有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①影响微循环的观测的因素较多,如室温、季节、仪器的稳定性等,同时还要考虑到机体的个体差异。今后研究需要完善设计、控制影响因素,使微循环测量的结果更客观并具有可重复性,使研究结论能够获得更多的共识。②目前,针灸调节微循环的机理研究较少,且研究缺乏系统性。今后可从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入手,将针刺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机制与相应的临床疗效相结合,深入开展针刺抗血小板活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流量等系统、全面的研究。③微循环作为边缘学科,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利用微循环理论研究针灸经络腧穴的本质亦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25]。

[1] 田牛.微循环概念的探讨[J].微循环学杂志,1994,4(1):4-6.

[2] 田牛.微循环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4:40.

[3] 张栋,王淑友,马惠敏,等.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针灸效果的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5):37-40.

[4] 张栋,李顺月,王淑友,等.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探讨针灸作用原理的初步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7):499-502.

[5] 刘芳,黄光英,张明敏.针刺对经脉穴位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 2007,17(1):8-11.

[6] 赵秀梅,田牛.1978年~2003年临床微循环研究论文评析[J].微循环学杂志,2005,15(3):1-4.

[7] 张周良,李斌,马巍.艾灸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的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1):132-133.

[8] 张坤,张玉莲,张静.调神通络针刺法对脑梗塞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03,31(3):46.

[9] Kazuko. Acupuncture or electro-therapeutics research[J].INT,1987, 12(1):45-51.

[10] 阴怀清,王阿琚,范庆,等.头针治疗脑瘫患儿耳廓微循环的变化[J].山西医药杂志,1992,21(6):352.

[11] 李明珍,刘绍箎,吴人照.电针强刺激对小白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1989,(6):43,25.

[12] Zhang D, Li SY, Wang SY,. Evaluation of influence of acupuncture and electro-acupuncture for blood perfusion of stomach by laser doppler blood perfusion imaging[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09, 2011:1093-1099.

[13] 杨磊,李滢,赵雅芳,等.电针不同穴位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及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J].循环学杂志,2011, 21(4):4-6.

[14] 姬广臣,赵鲁鸣,史仁华,等.电针对狗脑血流量及脑软膜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6,21(2):43-46.

[15] 王世军,吴富东,韩冰冰,等.电针对大鼠海马CA1区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5,9(5):308-310.

[16] 王俊卿,曹义战,周筱燕,等.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机理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03,12(2):114,118.

[17] 张宏,周杰芳,靳瑞.针刺对视神经萎缩患者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2):25-26.

[18] 陈邦国.针刺治疗脑血栓形成的微循环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7,16(2):13-14.

[19] 赵雅芳,李春华,嵇波,等.电针三阴交、血海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11,21(2):4-7.

[20] 嵇波,李春华,赵雅芳,等.电针不同介入时机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微循环影响的实验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46-51.

[21] 冀来喜.针刺秩边穴对实验性非菌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微循环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1,21(1):45-46.

[22] 田牛.微循环概述[J].临床医学,1985,5(1):4-6.

[23] 赵淑华,吉学群,许洪玲,等.血海穴活血化瘀功能的再评价[J].中国针灸,2004,24(7):475-478.

[24] 杨凤江,王景杰.针刺足三里穴对实验性脾虚大鼠胃黏膜血流量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J].武警医学,2008,19(8):716-718.

[25] 胡雯雯,李桂兰,郭义.经络与微循环相关性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0,3(3):231-233.

Advances in the studies of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microcirculation

1,2,3,4,1,5,1,1,1,1,2,2,1,6.

1.,100029,; 2.,100073,; 3.,100700,; 4.,050091,; 5.,100700,; 6.,100029,

To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microcirculation by sorting out and summarizing recent years’ literature at home related to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body surface and visceral microcirculation and relevant bioactive substances.Search focused on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effects of manual acupuncture, electro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microcirculation under bodily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states.The studies of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microcirculation involved a wide range. Especially, the studies on visceral microcircul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were mainly on gastrointestinal and meningeal microcirculation. There were relatively few studies on the microcirculation of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e.g. uteru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uld markedly improve microcirculation and there was a certain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acupuncture points. But there were fewer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by whic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mprove microcirculation, and there were no systematic study and less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The studies of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microcirculation make some progress. In the future, the mechanism of improving action of acupuncture on microcircul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therapeutic effect to conduct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Basic medicine, clinical medicine and biomedicine are multidisciplinarily combined and together applied to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tudies on basic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 Electroacupuncture; Microcirculation; Review

1005-0957(2014)01-0001-04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1.0001

2013-07-0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5185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973793);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90013110005)

李春华(1982 - ),女,主治医师

朱江(1954 -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E-mail:jzhjzh@263.net

猜你喜欢

经穴血流量电针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
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奇异值分解法用于MR灌注成像脑血流量估计的仿真研究
奶山羊乳腺血流量检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