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性与腧穴功能的本质——影响腧穴功能与作用的因素探讨

2014-04-05王振国余楠楠陈泽林郭义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8期
关键词:药性腧穴脏腑

王振国,余楠楠,陈泽林,2,郭义,2



穴性与腧穴功能的本质——影响腧穴功能与作用的因素探讨

王振国1,余楠楠1,陈泽林1,2,郭义1,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天津 300193)

穴位特异性;穴性;标准;腧穴学

近年来,关于“穴性”的讨论不断深化,但看法不一,也没有统一的认识,穴性与腧穴功能往往被混同看待,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二者本质含义加以区分,以促进针灸理论的完善与腧穴研究的深化。本文旨在结合当代文献,挖掘穴性和腧穴功能本质,明确药穴功能差异,并对影响腧穴功能与作用的因素进行探讨,以期对今后腧穴功能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 穴性的含义

民国时期,李文宪在《针灸精粹》一书中首次提出“穴性”[1]一词,并对穴性有较系统的阐述。李文宪在第九章“穴性括要”中将常用腧穴的性能分类归纳成气、血、虚、实、寒、热、风、温八大类门,同时根据穴性进行配穴,在第十章“配穴精义”中:“配穴云者,乃某穴之特性与某穴之特性,互相佐使,而成特效功用。”李文宪的论述为“穴性”奠定了基础,给后人以很大启发。80年代,《针灸心悟》[2]:“穴性喻药性,处方不识药性,何以调燮寒热虚实,针灸不明穴性,焉起诸病之机”。尔后针灸处方学的建立也是以穴性理论为基础。李文宪提出“穴性”理论时,并未论及其理论渊源,只是比附药性而提出“穴性”。通过该书具体内容来看,其所言之“穴性”是单指穴位的功能。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穴性”的论述更加深入,张慰民[3]认为穴性即腧穴的特异性,与药性同样重要,包括共性、个性及双向性。张登部等[4]认为穴性是指腧穴主治病症的性能,具体描述中则局限于腧穴的功效和性能。吴其康[1]认为穴性是指腧穴对人体某些脏腑、经络等病症具有相应治疗作用的特性和功能,故也有叫穴位作用、功效、功能、功用、穴义等。凌宗元[5]则认为腧穴的穴性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以及特定穴的作用规律。王军等[6]采用与中药类比的手段,认为穴性可表现为升降浮沉、寒热、针感、经络归属、不良反应及功能等方面。周星娅等[7]认为穴性是腧穴性质的简称,是指腧穴因其所在部位、经脉属性以及影响因素不同而显现的穴位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反映在治疗作用方面的特异性。李仲平等[8]总结各家论述,认为穴性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从描述上来看,多用中药的功能描述,也就是某个穴位具有何种功能。根据各家学者的描述,腧穴的穴性可表现为升降浮沉、寒热、针感、经络归属、不良反应、功能、动态性、疲劳性、良性双性调节性等方面。笔者认为将“穴性”与“功能”划等号是有失严谨的,单从字面上理解,《说文解字》中的“性”包括“心”(内在)和“生”(表现),所以“穴性”应当是个宏观概念,包括内在的“性”和表现的“能”,“腧穴功能”只是“穴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徐春申[9]亦指出腧穴的穴性不能用单纯的药性作用表示,穴性应包括穴位作用、功效、功能、功用、穴意等。因此,有必要对穴性给出一个标准化的定义,笔者认为穴性是腧穴所具有的与诊断和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能,包括定位、经络脏腑归属、特定穴属性和功能等,穴性是临床诊治疾病时选取穴位应首先考虑的因素。

2 腧穴功能不同于药物功能

中药的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内容[10]。中药治病是以药物的特性来纠正疾病的阴阳偏盛,其功能是由本身性质决定的,实际上每种药物的具体功能描述也是多种药性要素的作用综合[11]。如解表分辛凉解表、辛温解表,解表药除了包含“浮”的特性外,还包含着辛凉、辛温等药性;理气药有理中气以健脾、疏肝气以解郁及理肺气以宽胸之别,除疏理气机包含的“升、降”特性之外,尚有脾、肺、肝等归经内容。药物功能是贯穿药性和临床应用的中心环节,使理、法、方、药成为有机统一体的枢纽。可见,药物作为机体外源性的物质,其药性可能会受到诸如存放时间、炮制、煎煮法等少数外界因素的影响,但功能却由药性决定,不随外界条件而有所改变。

中药内治在我国中医界占主导地位,中药的功效也比较成熟,因此人们习惯用中药的研究模式来探讨腧穴功能[12]。然而追溯历史,《内经》、《甲乙经》、《千金方》、《针灸大成》等文献对穴位都不使用中药功效描述法。李世珍[13]指出腧穴功能的研究不能机械套用古人的经验,必须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腧穴部位和特定穴为依据,以针刺补泻、艾条、放血等方法为条件,通过辨证施治,究其临床效果以验证腧穴功能的正确性。李志道等[14]总结6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所提出的“穴性”概念,认为实际上就是指腧穴的功能,并提出腧穴功能包括双向调节和单向调节,对腧穴功能的阐述应建立在今后实验的基础上。在具体表述中,现代的针灸学教科书也没有使用中药功效描述法,其最主要的一点原因就是中药的作用一般是单向的,而腧穴的作用却是双向的。例如石膏只能清热,不能温阳;干姜只能温阳,不能清热。而同一穴位用烧山火手法或灸法就可温阳,用透天凉手法或刺血法就可清热。王富春等[15]认为中药治疗疾病是通过寒热的药性来发挥作用,药物的功能是单向的,而腧穴治病是通过接受针刺或艾灸等刺激,激发经络来达到运行气血、调节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腧穴具有双向性的特点。因此,腧穴的功能受到诸多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双重影响。

3 决定腧穴功能的内在因素

3.1 穴位所属经络脏腑

针灸施治选穴最根本的原则是循经取穴,而对腧穴功能的描述也通常言其可治该经及相系的脏腑、肢体官窍病变及其相关脏腑的病变[16]。《素问·调经论》:“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素问·痹论》:“五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这明确表明了腧穴的循经特性。在《内经》时代,人们重视腧穴的“腧”的特性,即输布、疏通,对腧穴的定位也主要强调其经络归属特性,“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一直作为临床医家的指导,这表明腧穴可以调节本经经气的运行。“五脏有俞,六府有合”表明一些腧穴与一定脏腑相关联,《素问·气穴论》:“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表明腧穴可以调整相应脏腑的功能状态以防治疾病,目前通过电刺激、荧光标记等手段,对经穴-脏腑的形态学研究已很成熟,从细胞水平阐释了经穴与脏腑的特异性联系[17]。

3.2 穴位所在部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表明在《内经》时代的腧穴概念中,有其位置,《气府论》、《骨空论》、《水热穴论》均详细描述了腧穴的具体位置。腧穴的体表部位有其特征,或肉眼可见,或按压触知,压时经常有酸、痛、麻、木、舒适的反应。郭太品等[18]认为同一个腧穴在人患病与健康状态下是有差异的,在疾病的不同时期或者不同证候时也有差异。因此穴位作为经络之气的反应点,也是诊断疾病的反应点,比如穴位所处部位的皮疹、颜色、压痛、温度、皮下结节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等,这些都与气血运行有关,是气血运行规律失常的具体表现,通过针灸等治疗可以迅速减轻局部不适。可见,腧穴位置对于辅助诊断和调节气血运行以祛邪通络都有重要意义。

3.3 穴位的特定穴属性

特定穴是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经穴,体现着腧穴的特殊性质和功能,包括五腧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等,共计130个。《素问》中“热俞、水俞、寒热俞”等概念表明当时已认识到一些腧穴是与特定性质疾病有关,针对不同病理属性腧穴可发挥去热,逐水,调寒热的功能。《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说明荥穴和输穴多治疗经外的外周病症,而合穴则多治脏腑的内在疾患。现代研究也发现特定穴与非特定穴在发光强度、效应强度[19]方面都有着差异,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特定穴是精气汇集更集中的地方,其疗效也应该优于非特定穴。特定穴是我们熟知的关于腧穴的理论,其内容就是关于经气、脏腑之气等与腧穴的关系,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4 影响腧穴功能的外在因素

4.1 施术方法的选取

选用不同的刺灸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腧穴的功能,《内经》治寒痹内热时“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临证中根据病因病机选用艾灸、刺血、火罐、推拿等不同的方法,可以更大地激活腧穴的功能。如治疗疟疾,《素问·疟论》:“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这是针对热邪伏内不得发散的疟疾危症,而首选的治疗方法,即刺十宣穴以宣泻郁热、启闭开窍,现代将十宣放血作为急救方法,就是基于其启闭开窍的功能。同理三棱针点刺大椎穴放血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泻热功能,腰部背俞穴施用火针可以更好发挥其通络散结、培补命门的功能。

4.2 机体的功能状态

《灵枢》:“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行。”腧穴功能发挥的前提是气至,李静等[20]认为不同体质的人,气血阴阳盛衰不同,得气的快慢会有所不同,并且指出阳盛体质的人得气较快,阴阳和调的人得气快慢适中,而阴盛体质的人得气较慢。很多腧穴的功能与机体的功能状态有关,针刺同一腧穴,对实证可起到泻的作用,对虚证可起到补的作用,这就是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陈汉平[21]在关于“如何认识腧穴功能”的问题上也指出,穴位受刺灸后在人体产生效应的方向和程度均受被刺灸当时功能状态的制约而呈明显差别,刺灸穴位与中药内服在体内诱发效应的作用途径、原理或机制是显著有别的。

4.3 针刺手法的差异

针刺手法与针刺效果密切相关,《灵枢·九针十二原》:“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针对寒热虚实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可以使腧穴功能更好地发挥,如补百会、关元、气海,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强壮机体,补益气血;利用泻法刺激腧穴可以祛邪泻实,如泻人中可醒脑开窍,泻曲池可祛风止痒。同时,同一个腧穴施以不同的针刺手法,也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比如足三里穴,补之能补中益气,泻之则可以疏导积滞;泻合谷,补复溜,可以止汗;补合谷,泻复溜则可以发汗。近几年学者从理论探讨、临床试验、基础试验、相关仪器研究等方面对针刺手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针刺手法是影响针灸疗效重要因素的论断。除了补泻手法,针刺角度、深浅等对腧穴功能的发挥也起着作用,如《素问·刺要论》:“刺有浅深,各致其理,浅深不得,反为大贼。”《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5 讨论与展望

目前,对于腧穴功能的归纳描述存在很大争议。陈尚杰[22]提出了照搬中药的功效来表述穴位功效存在诸如将共性归纳其中、反映特性不够、归纳的广性不够等缺点。杨光[23]则指出现代针灸书关于穴位功效或功能、作用这一项,往往受中药表述方式的影响,不能反映腧穴功效的特点,因而大都失之片面,从而不能被广泛接受。显然,用类似中药功能的阐述方法是难以归纳腧穴功能的。杨光还指出总结腧穴的功效应首先确定与这个腧穴联系密切的器官或部位,然后加上中性的“调”、“调和”、“通调”等术语,还要略去共性的东西,少写需要一定操作手段才能出现的特异性功效,并在不断的研究中加以总结、完善。

综上所述,穴性是一个宏观概念,功能只是穴性理论的组成成分之一,而穴性是功能的基础。腧穴功能的归纳不同于中药,药物功能是由药性决定的,而腧穴功能的发挥除了受到穴位本身特异性的主导外,还受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临床中要求我们临证时要准确把握穴位的所属脏腑经络、所处位置以及特定穴属性等内容,针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选择不同的施术工具,并施加合适的手法刺激,才能使腧穴的治疗作用最大化。目前,在影响腧穴功能的因素中,诸如经穴-脏腑相关、定位、特定穴、针刺手法等方面的研究已很广泛,成绩可喜。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腧穴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只有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去发现更多腧穴的潜在特异性,利用实验方法探索原本尚未掌握的腧穴功能并验之临床加以应用,才能使腧穴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完善。腧穴功能的确立,对于扩大腧穴主治范围、加深对腧穴特性的认识,以及科研新课题的提出都有着重大意义。

[1] 吴其康.论“穴性”[J].针灸临床杂志,1999,16(2):3-6.

[2] 孙震寰,高立山.针灸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81

[3] 张慰民.浅谈穴性[J].上海针灸杂志,1984,3(3):45-46.

[4] 张登部,刘建,杜广中.浅谈穴性[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 (4):237-238.

[5] 凌宗元.腧穴穴性理论探讨[J].中国针灸,2005,25(2):63-64.

[6] 王军,赵吉平.穴性小窥从中药的性能看腧穴的性能[J].针刺研究, 2008,33(4):280-283.

[7] 周星娅,周桂桐,王卫.浅谈腧穴穴性[J].天津中医药,2009,26(2): 121-122.

[8] 李仲平,方艳伟,贺金.浅析腧穴之穴性与中药之药性[J].四川中医,2010,29(1):113-114.

[9] 徐春申.腧穴穴性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 639-640.

[10] 熊敏.漫谈中药性能[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0,1(9):88 -89.

[11] 张东伟,付敏,侯士良,等.谈中药药性——功能[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0):60-61.

[12] 杨光.对腧穴功效表述的探讨[J].中国针灸,2004,24(8):589- 590.

[13] 李世珍.常用腧穴临床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7-9.

[14] 李志道,王玉琴.应该加强腧穴功能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 1996,12(4):7.

[15] 王富春,周丹.关于穴性研究的思考与展望[J].时珍国医国药, 2010,21(6):1567-1568.

[16] 刘伍立.辨证选穴与腧穴的功能归类与分化[J].针灸临床杂志, 1999,15(1):3-5.

[17] 衣华强,马玉侠,方剑乔.经穴-脏腑相关形态学研究概述[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1):80-82.

[18] 郭太品,杨洁,赵凌,等.腧穴的病性与证性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2):3023-3025.

[19] 马婷婷,李瑛,田小平,等.特定穴相对特异性的现代研究现状与思考[J].江苏中医药,2009,41(7):6-7.

[20] 李静,刘玉祁,李春华,等.关于机体相关因素对针刺得气影响的探讨[J].中国针灸,2013,33(4):378-380.

[21] 陈汉平.如何认识腧穴功能——关于“穴性”的议论暨纪念《上海针灸杂志》创办30周年[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0):767- 768.

[22] 陈尚杰.穴位主治实质的探讨[J].中国针灸,2004,24(11):789- 791.

[23] 杨光.对腧穴功效表述的探讨[J].中国针灸,2004,24(8):74-75.

2014-02-20

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4CB543201)

王振国(1989 - ),男,2012级硕士生

陈泽林(1966 - ),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标准化及刺络与拔罐研究,Email:chenzelin328@163.com

1005-0957(2014)08-0772-03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8.0772

猜你喜欢

药性腧穴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改进细菌群体趋药性算法在可用输电能力计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