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体针配合心理干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2014-06-14杨来福和青松王文彪李彤郭学军闫海清张平马以勇
杨来福,和青松,王文彪,李彤,郭学军,闫海清,张平,马以勇
头体针配合心理干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杨来福,和青松,王文彪,李彤,郭学军,闫海清,张平,马以勇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卫辉 453100)
观察头体针配合心理干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效果。将78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常规的神经科治疗,治疗组加用头体针配合心理干预,对照组给予盐酸氟西汀(百忧解)口服治疗。每日1次,4星期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第1疗程后、治疗后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SS)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和NI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抑郁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头体针结合心理干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有良好的抗抑郁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作用。
中风;抑郁症;头针;针刺;心理疗法;针药并用
中风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中风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言语减少、焦虑失眠、悲观厌世、缺乏主动性以及全身疲劳等症状。研究结果显示,PSD的发生率约为20%~50%[1-2],严重影响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的康复[3-4]。因此探讨PSD的发病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笔者采用头体针配合心理干预治疗PSD患者,并与药物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者均为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收治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40~75岁,平均56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25例;平均病程(10.0±1.9)个月;抑郁程度轻度7例,中度20例,重度13例;平均HAMD评分(24.3±3.4)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6.45±3.53)分。对照组38例,其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45~75岁,平均58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23例;平均病程(9.4±2.5)个月;抑郁程度轻度8例,中度19例,重度11例;平均HAMD评分(23.6±3.7)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5.63±4.11)分。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按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中风病诊断标准[5];西医诊断按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脑出血诊断标准[6],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抑郁症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的诊断标准[7],诊断工具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8]评分。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40岁,≤75岁;②符合中风病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和抑郁症的诊断标准;③首次发生中风,病程在1年以内;④所有病例病情稳定,意识清楚,无失语,无智能障碍,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能理解抑郁量表内容并配合检查治疗;⑤有明确的脑局灶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6~30分,HAMD评分>17分;⑥既往无抑郁症病史;⑦能接受针灸和药物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40岁,>75岁,病程超过1年者;②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所引起的脑中风者;③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中风后语言及理解力障碍者;⑤既往有精神病史,原发性抑郁及其他疾病引起的抑郁。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一般处理措施及病因治疗,使病情稳定。
2.2 治疗组
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体针刺治疗和心理干预。针具选用0.35 mm×25 mm一次性毫针。
2.2.1 针刺
头针取百会、四神聪、印堂及顶中线、额中线、额旁l线(双)。体针取大椎、合谷、关元、中脘、太冲、足三里、三阴交、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膈俞。先取仰卧位,百会、四神聪平刺15~20 mm,印堂提捏局部皮肤,平刺5~15 mm,小幅度高频率捻转平补平泻法。顶中线、额中线、额旁l线平刺一定深度,用泻法。合谷、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均直刺25~40 mm,太冲斜刺15 mm,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再取俯卧位,大椎直刺15~20 mm,手法采用平补平泻;肺俞、心俞、膈俞、肝俞向脊柱方向斜刺15~20 mm,脾俞、肾俞直刺15~25 mm,根据五脏虚实情况,分别行捻转补泻手法。每个体位留针30 min,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4星期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 d,共治2个疗程。
2.2.2 心理干预
尊重和关心患者,为其讲解中风的病因、治疗和预后,说明康复需要一个过程,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依据患者性格特点、病情轻重、家庭境遇的不同及各种不同的心理变化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由具有主治医师资格的同一名临床医生每星期与患者进行2次心理干预,共治疗8星期。
2.3 对照组
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氟西汀(百忧解,美国礼来公司生产,20 mg/粒)口服治疗,每次20 mg,每日1次,晨起顿服,共治疗8星期。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第1疗程后、治疗后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SS)进行评定。
3.2 疗效标准
3.2.1 抑郁症疗效标准
根据HAMD评分减分率进行评定。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基本痊愈:精神症状消失,减分率>75%。
显效:精神症状基本消失,减分率为51%~75%。
进步:精神症状减轻,减分率为25%~50%。
无效:减分率<25%,抑郁症状无改善。
3.2.2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疗效标准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0~45分)》[9]评定疗效。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基本痊愈:减分率为90%~100%。
显效:减分率为46%~89%。
进步:减分率为18%~45%。
无效:减分率<18%。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3.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3.4.2 两组患者抑郁症疗效比较
治疗组抑郁症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3.7%,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c2=4.97,<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抑郁症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3.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治疗组改善神经功能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IS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3.4.4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71.1%,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c2=4.23,<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4 讨论
中风后抑郁症为中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理,一是脑中风病灶损害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神经元及其通路,使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下降导致抑郁[10];二是由生理、家庭、社会等的改变导致病后生理和心理失调所引起。
中风后抑郁症属中医学“郁证”范畴,为中风之合病,多由于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机郁滞,最终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神无所主而发病。中风后抑郁症是以情志内伤为重要病因,以脏腑虚衰、气血亏虚为病理基础,以气机郁滞、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神无所主为病理变化,故治疗以调节脏腑气血、平衡阴阳、解郁安神为原则。
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既能醒神开窍、解郁安神,又可调和气血阴阳、调理脏腑[10]。针刺头部穴位,一方面促进受损脑组织的修复,醒脑开窍,荡涤蒙蔽[11];另一方面提高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12-14],调神解郁。
针刺合谷、太冲四穴为开四关。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调气中之血为阳;太冲为肝经原穴,理血中之气为阴。两穴一阴一阳,一升一降,开关宣窍,为气化功能之关键、气血通行之要塞,针刺二穴共奏疏肝解郁、调和气血之功[14-15]。选用任督脉穴,是因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针刺大椎、百会、关元、中脘等腧穴,最能调畅气机,补益正气,调和脏腑阴阳。五脏俞为五脏精气输注于背腰部之腧穴,擅长治疗五脏疾病。从经络与脑的联系来看,手少阴心经“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交于巅”,心、肝、脾、肾背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而膀胱经在循行过程中“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而“脑为元神之府”,在脑的支配下,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功能协调,才能进行正常的情志活动。根据五脏虚实,施以补泻或平补平泻针刺手法,使五脏各有所主,鼓舞正气,整体调节五脏气机,使气血阴阳复归平衡,脑之元神得以充养。膈俞为血会,能宣通气机,调和气血,协调五脏。五脏俞与膈俞合用的针刺方法首见于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为京城针灸名家金针王乐亭所推崇,使之成为一个常用的针灸处方,具有益气养血、补心健脾、滋肾柔肝、交通心肾、调畅气机、解郁安神之功效,主要用于调理内脏疾病[16],我们把它用于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既能调和气血阴阳,又可调理脏腑,气血调则阴阳和,阴阳和则脏腑顺,脏腑顺则元神安,元神安则抑郁解。
中风后抑郁症的发病除与神经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面对突如其来的病痛,患者无法接受,也不知如何面对。通过心理疏导,让其了解中风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充分调动自身的抗病能力,从而通过整体调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研究表明,头体针结合心理干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优于盐酸氟西汀,不仅能醒神开窍、解郁安神改善中风引起的抑郁症状,而且可调和气血阴阳、调理脏腑有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无药物不良反应,对于加速患者的早日康复、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Johnson JL, Minarik PA, Nyström KV,. Post stroke depression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An integrative literature review[J]. J Neurosci Nurs, 2006,38(4 Suppl):316-327.
[2] 郭超峰.中医古方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概述[J].中国医药导报,2010,(9):153-154.
[3] 王瑞莉,安学林.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5):303-305.
[4] 肖震心,杨宝旺,杨蕾.调神解郁汤结合头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0例[J].中医杂志,2011,52(1):61-62.
[5] 国家中医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7.
[6]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7]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8.
[8]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S].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39.
[9]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10] Hu ZC, Wu YC, Wang NH. Clinical study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recent ten year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5):324-330.
[11] Wang P, Ji QM, Huo XL. 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by scalp acupuncture plus body acupunctur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0,8(6):340-343.
[12] 孙远征,贾淑亚.于氏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8):564-565.
[13] 申鹏飞,孔莉,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1):11.
[14] 周翠侠,崔晓,胡永善,等.针药并用干预中风后抑郁症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4):228-230.
[15] 韦冠文.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杂志,2008,35(10):1563-1564.
[16] 王莒生,王麟鹏,程金莲.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乐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99-202.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Scalp and Body Acupuncture plu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Post-stroke Depression
-,-,-,,-,-,,-.
,453100,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calp-body acupuncture plu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treating post-stroke depression.Seventy-eight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were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40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38 cases). In addition to ordinary neurological treatments, the treatment group also received scalp-body acupuncture plu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also received Fluoxetine hydrochloride (Prozac). The interventions were given once a day, 4 weeks as a treatment course, for 2 courses in total.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HAMD) and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severity scale (NISS) were observed before intervention, after 1 treatment course and at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After intervention, the HAMD and NISS scores dropp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groups,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marked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anti-depression and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0.05).Scalp-body acupuncture plu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produce a content efficacy in improving depression and recovering neurological function.
Stroke; Depression; Scalp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Psychotherapy; Acupuncture medication combined
1005-0957(2014)08-0706-04
R246.6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8.0706
2014-02-20
杨来福(1975 - ),男,主治医师,硕士,E-mail:ylf750921 @163.com
郭学军(1963 - ),男,主任医师,E-mail:guojunkangfu@163.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