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CT及MR特征综合分析
2014-04-05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医院300480么喜存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医院(300480)么喜存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被认为是一种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典型分化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Mazur 等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胃肠道间质肿瘤这个概念,GIST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周围的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细胞相似,均有c-kit基因、CD117(酪氨激酶受体)、CD34(骨髓干细胞抗原)表达阳性。胃肠间质瘤区别于平滑肌源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原来该病变术前诊断较为困难,以病理诊断为主。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GIST 的CT及MRI影像表现,旨在探讨两者表征相结合,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正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医院2010年7月~2013年12月经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41~74岁,中位年龄54岁。
1.2 临床症状 首发症状表现多无特异性。其中,4例表现为腹痛或腹胀,2例患者发现腹部包块,1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无明显体征者2例。
1.3 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CT及Philips Achieva 1.5T核磁共振扫描仪,腹部体表线圈。检查前患者禁食、水12小时。扫描前训练呼吸节律及屏气,并服温水500毫升。MR扫描采用呼吸门控,常规扫描T1、T2、T2_Spair、DWI序列;增强扫描采用容积e-Thrive序列,对比剂用钆喷酸葡胺(0.1 mmol·kg-1)。
1.4 图像分析 由2位副主任医师分别对病变的部位、大小、形状、边界、生长方式、信号特点、强化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有无其他脏器转移等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
手术证实肿瘤发生于胃6例,小肠3例,CT及MRI定位准确率均较高,仅1例后经病理证实为源自小肠的恶性间质瘤由于弥漫的周围浸润无法明确其来源。9例GIST中,良性7例,肿瘤直径<5cm,边界清晰,信号均匀,切面呈灰白色、均匀一致,质硬; 恶性2例,肿块最大径分别为6.9cm和14cm,肿瘤边缘有分叶,可见出血、坏死、囊变及黏液变。MRI平扫显示T1加权成像上大多数呈现均匀等信号,T2加权成像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均匀、显著、持续强化者占7例,2例发生坏死、出血,1例发生肝脏转移。DWI像显示病变呈高信号者7例,信号大多较均匀。本组仅1例于增强各期均未见明确强化。
3 讨论
GIST在胃肠道肿瘤中仅占一少部分,过去常常将其误诊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1983年Mazur等[2]将一类特殊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命名为胃肠间质瘤。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发现胃肠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干细胞Cajar 细胞[3][4],属于髓细胞样干细胞并且含有c-kit原癌基因(CD117和CD34呈阳性)。
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50~7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无明显性别差异[5],但Sandrasegaran等[6]研究表明,男性发病约占45.7%(16/35),女性约占54.3%(19/35)。研究表明,GIST最常发生于胃或肠道肌层,但也可以延伸到腹膜外的任何部位,同时常伴有出血、坏死或者不均匀强化等特点[7],偶发生于腹膜后等位置,Casella等[8]的研究发现,能统计到的腹膜后GIST病例只有58例。
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有其特征性,体积小的病变大多边界清晰,密度均匀,中度均匀强化,肿块多呈类圆形,向腔内或腔外生长;体积较大的病变形态多不规则,易见坏死、囊变,呈不均匀强化,对周围结构产生挤压[9][10],动态增强扫描发现血供丰富时,更具有特异性恶性病变特点。
MRI应用早期,由于受运动伪影的影响,极大地限制了其在胃肠道检查中的应用。随着MRI场强的提高,以及并行采集成像技术、分次屏气及多信号平均技术的出现,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不仅如此,MRI可以多序列、多平面成像,从多方位反映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因此与CT比较能更好地反映肿瘤内部组织成分的变化[11],是对CT非常好的补充。MRI检查的DWI序列作为唯一无创性反映体内活体组织扩散的检查方法,使MRI在腹部的应用和研究越来越多,DWI像病变呈现高信号从一定程度上提示间质瘤病变的可能,但GIST在DWI像的信号高低与细胞密度之间存在的确切关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及总结。
GIST需要与消化道的其他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相鉴别,如平滑肌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另外消化道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胃肠道淋巴瘤等也需要与之鉴别。目前手术治疗仍是GIST取得临床治愈的最佳方案,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GIST的治疗需要多学科之间相互合作[12];近些年,小分子选择性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临床得到应用,拓宽了GIST的治疗手段[13],其应用于临床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得到大量报道。
综上所述,胃肠道间质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为10%~20%,多发于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GIST大部分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2 0%~3 0%),结直肠约占10%~20%,食道占0~6%,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GIST病人20%~30%是恶性的,第一次就诊时11%~47%已有转移,转移主要在肝和腹腔。CT与MRI能对病变的大小、密度、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甚至良恶性、有无转移及复发都能提供较准确的信息,二者征象互补,能对GIST做出较明确的定位、定性诊断。由于本组病例数量有限,需要在以后的临床中积累数据,只有认识影像学征象,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从根本上提高GIST的临床诊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