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关于“因时制宜”治则的理论内涵

2014-04-05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腠理时令内经

李 晓

(中共山东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卫生所,山东济南250014)

当今社会,各种慢性复杂性疾病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中西医学皆面临着严峻考验和挑战,中医学在防治疾病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基本上概括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学术思想,深入挖掘《内经》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临床有效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时制宜是指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因时之“时”是指自然界的时令气候特点及年月日的时间变化规律[1]。笔者通过对《内经》原文的梳理,认为《内经》对因时制宜治则的认识主要表现在时令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及时令气候对疾病防治的影响上。

1 时令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内经》在多篇中论述了时令气候因素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着重要影响,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论述了五脏与四时的通应关系,五脏之气的盛衰虚实变化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素问·八正神明论》则阐明了温度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的影响,如天热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则气血凝滞沉涩,其曰:“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卫气沉。”由于气候引起了气血运行的变化,也会进一步引起脉象的变化,夏天气温高,气压低,人体经常出汗,脉管易于扩张,气压低则外界阻力减弱,易于形成微钩的脉象。相反,冬天气温低,气压高,经脉常处于紧束状态,气压高则受到外界的阻力增大,从而形成深沉微石的脉象。所以有春弦、夏钩、秋毛、冬石的四季不同脉象,对此《素问·脉要精微论》有生动的描述,其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阴阳有时,与脉为期。”又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灵枢·五癃津液别》指出:“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说明了春夏阳气不断上升,气温渐高,气血运行趋于肌表,腠理疏松而多汗出;秋冬季节阴气渐盛,阳气收敛,气血运行趋向于里,腠理致密,汗出少,津液以尿液的形式排泄出来,故多溺。

可见,时令气候对人体脏气虚实、气血运行、脉象变化及津液的代谢产生着重要影响。但昼夜昏晨的气候变化也与人体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即论述了人体卫阳之气在人体的运行规律与昼夜昏晨的气温变化具有一致性,早晨气温温和,人体阳气趋于肌表;中午气温较高,卫阳之气逐渐旺盛;下午太阳西下时,气温渐低,人体的阳气不断内收;夜间潜藏于体内。

2 时令气候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内经》发病观在强调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的同时,也不忽视邪气的重要作用,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时令气候的变化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内经》对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变化所致疾病的性质及特点进行了详细论述,如《素问·风论》云:“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素问·骨空论》说:“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说明了风邪具有善动不居,变化不定的性质,多为外感病邪的先导,致病易于侵犯人体肌表,令腠理疏松而汗出的特点。对于寒邪的致病特点,《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认识到寒邪致病多致机体气血凝滞而出现疼痛的症状。《素问·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炎火行,大暑至……故民病少气……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等皆论述了暑邪致病多令人多汗耗气,可有心神闷乱,甚至暴死的症状。对于湿邪致病的描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这些论述皆反映了湿邪致病具有重浊黏滞的特性。关于燥邪为病,《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亦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等都指出燥邪能够耗伤机体的阴液而出现干燥的症状。可见,不同季节的气候条件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素问·金匮真言论》则更明确地指出了一年四季可发生不同的季节多发病,其曰:“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时令气候的变化不仅影响疾病的发生,还影响着疾病病情的变化及预后,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说明一般疾病,大多白天病情较轻,夜半加重。《内经》根据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来判断疾病预后和转归的记载也不乏其例,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3 时令气候对疾病防治的影响

辨证论治,据证立法是《内经》治疗学的特色和优势。如上所述,时令气候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病机变化皆有着重要影响,治疗疾病也要据此立法,确定因时制宜的防治原则。疾病的预防要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此做了详细的论述,其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对于疾病的治疗,《内经》注重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性质的药物,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发表而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指出夏季不用过热的药物,冬季不用过寒的药物。《素问·诊要精终论》则明确提出:“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总之,《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理论源头,对因时制宜思想内涵认识深刻,一直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形成和临床实践,并不断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现代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动物的寿命与温度有着密切关系,如发现法国棘鱼寿命不过14~15个月,但在较北纬度的棘鱼,仅仅为了达到性成熟,就需要几年的时间,可能是低温度使代谢过程缓慢,衰老过程也缓慢,从而延长寿命,温度高则相反[2]。

[1]孙广仁,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88.

[2]肖德桢.温度与衰老[J].长寿,1981(2):20.

猜你喜欢

腠理时令内经
腠理玄解*
春季时令尝鲜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时令湖——艾尔湖
腠理概念辨析及运用初探
一首春季时令菜 差点要了宝宝的命……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