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笛福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烙印探析

2014-04-05曹原

关键词:笛福烙印鲁滨孙

曹原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笛福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烙印探析

曹原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英国小说家笛福的作品,一向以冒险经历和斗争精神闻名于世,但其彰显出的殖民主义烙印,同样广受学界关注。以批判性的视角,从历史成因、表现形式和社会影响三个维度,对笛福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烙印进行全新的体系构建和理论探究,以期促进对笛福作品实现全面、客观、深入的探究。

笛福; 殖民主义; 批判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以下简称“笛福”),英国作家、新闻记者,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其作品可读性强,主要构架大多为:主人公通过个人努力,靠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体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笛福生活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18世纪英国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阶段,他“可谓是时代的典型产儿,也是时代的突出代表。他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鼓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展自由贸易和开拓海外殖民地”。[1]伴随着英国海外殖民地的逐步扩张,笛福的作品,如《鲁滨孙漂流记》、《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等,也必然深受殖民主义的影响。

当今学界从现实主义、女权主义、殖民主义、宗教理念等多角度对笛福作品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和探讨,但对其作品影响最深的殖民主义的探究大多是从单个作品、单个人物的角度进行的。例如对笛福的处女作及成名作《鲁滨孙漂流记》, 许小琴《lt;鲁滨逊漂流记gt;:18世纪典型的殖民主义叙事文本》,[2]许克琪《笛福的文本以及对殖民主义的批判》,[3]许建忠《lt;鲁宾逊漂流记gt;中的殖民主义想象及其破坏力》[4]等都是从殖民主义角度加以分析和探讨文本亦或主人公鲁滨孙,力证此文本是对英国早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海外扩张行为的真实写照,对此后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虽然已有学者对笛福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思想进行了解析,但研究体系仍有待完善,所持论点理论层级也还需深化。现拟从历史成因、表现形式、社会影响三方面,通过历史分析,语义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谨以批判的目光,对笛福文学作品中隐含的殖民主义烙印加以分析,并对其进行体系化探索,期待以完整而科学的论证,促成对此类课题的理论性探究。

一、 笛福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烙印

(一) 笛福作品中殖民主义烙印的历史成因

研究笛福的作品,须着眼于他生活的历史环境。作为一个现实主义小说家,当时的英国,就是笛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渊源所在。

笛福生活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这个时间段,正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阶段。丁建弘先生在其主编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中对此阶段做了详尽的分析:这一时期,英国正在酝酿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主义的优越性已经初露端倪。同时,由于大量先进技术被应用到生产生活当中,英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号称“世界工厂”。[5]随着国家实力的疯狂积累,英国逐步取代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开始大步走向海外,占领更多的殖民地,以获取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所急需的原材料和市场。笛福生活在这一时期,他人生的价值取向方面必然“先天性”的就沾染了资产阶级“重商主义”理念,使其成为推崇“经济个人主义”的急先锋。如,笛福认为,“贸易与制造业,航海业是母与女的关系”,所以,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具有了浓烈的商业气息,因此极其容易受到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欢迎。如笛福的处女作《鲁滨孙漂流记》,一经发布就在英国广为流行,其原因就在于他迎合并代表了当时英国大多数民众的心态,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

在这个环境下,笛福通过耳闻目睹英国的殖民地扩张过程,对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方式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因此,在其作品中,笛福对殖民主义其实是持赞美态度的,也是毫不掩饰,真实流露的。也正因如此,笛福的作品无疑也是研究英国殖民主义的最佳标本之一。在他的眼中,以坚船利炮为工具,对弱小、落后民族和地区的占领和统治都是完全合法和必要的,甚至还是一种历史必然。侵略不但不是罪行,反而是一种对殖民地人民的“恩赐”。这充分验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断:“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同时,笛福本人的生活经历也深化着他的这种认识。他曾经做过酒商,做过记者,有过军队生涯,还曾试图进入政坛而积极努力,并游历了欧洲多个国家。见多识广的他,对于殖民主义带来的丰厚利润是有着切肤之感的。因此,在欧洲整体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历史时期,笛福是以一名亲历者的眼光,见证了殖民主义对于英国经济奇迹不可磨灭的“功勋”。从而不难理解,为何笛福对殖民主义有着如此强烈的好感,并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其作品之中了。

(二)笛福作品中殖民主义烙印的表现形式

笛福的作品,大多是以人物经历为主线,并通过对人物行为、语言的塑造,反映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其殖民主义烙印,也是可以通过对其作品中人物的分析得以展现的。概括而言,笛福笔下的人物,在殖民主义展现方面可以说扮演了三个角色,即:侵略扩张的急先锋,种族歧视的吹鼓手和拜金主义的反射镜。

1.侵略扩张的急先锋。在笛福的多部作品中,其主人翁对于殖民者的侵略扩张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如《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辛格顿船长》中的威廉医生等都是积极主张对外扩张的急先锋。对于鲁滨孙而言,他之所以远涉重洋,其赤裸裸的目的居然是去非洲贩奴!而贩奴的目的,竟然是为了给自己在南美洲巴西的种植园输送劳动力!仅从鲁滨孙的出海动机分析,他就是资产阶级侵略和扩张行为的坚定支持者和既得利益者。对于鲁滨孙,笛福是浓墨重彩的描绘了他在荒岛之上的“英雄战绩”,连对当地土著的杀戮行为,都变得合理合法:仅仅为了营救自己的奴隶“星期五”,鲁滨孙就杀死两个土著。而在《鲁滨孙漂流记》第二卷中描述的“英国人强奸土著女孩案”中,鲁滨孙的水手,为给那名已经作恶多端的英国强奸犯复仇,对当地土著展开了大规模的杀戮,则无疑更加暴露了殖民主义的嗜血本性。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鲁滨孙漂流记》 虽是构建于一定的现实素材之上,但鲁滨孙在荒岛上对食人部落的杀戮“其实并不存在于现实中”,那只不过是笛福为了宣扬西方的帝国思想,将其“殖民主义的空间叙事”转换为“政治功能”而已。[6]但是,即便如此也并不能掩饰笛福内心深处对“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扩张表现的极大好感!而《辛格顿船长》中的威廉医生,则更是当之无愧的侵略扩张的代言人。在辛格顿船长在非洲通过海盗、劫掠等一系列手段发现并得到黄金,并在遇到威廉后为自己的行为表示忏悔,想要把财富分给劳动人民的时候,威廉却告诉他:“不然,我们舍弃所有的财富,就是把财富交给无权取偿的人们…相反,我们应该把它(财富)小心的保存在一起,进我们可能把它处理的公平妥当。”[7]这种堪称无耻的自我辩解,把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和下作诠释的淋漓尽致:在他们心中,即使取得了不义之财,也不能做任何善事,只能按照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去处置掠夺来的财富。而更为讽刺的是,在笛福眼中,威廉医生是“诚实商人”的杰出代表。是那种“工作勤奋 , 尽心尽力地投入到他所从事的工作中去的那种生意人”。 然而正是这些所谓的生意人,让非洲在短短的一个世纪内,损失了一亿精壮劳动力,并以此换得了自己在殖民地里的丰厚利润。由此可见,笛福对这些主人翁侵略扩张行为的赞颂,恰恰是其殖民主义烙印的体现。

2.种族歧视的吹鼓手。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与鲁滨孙齐名的人物——“星期五”。“星期五”的出现,是在鲁滨孙已经用从沉船上取下的现代生活工具并在岛上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由此可见,他的出场,就是作为现代文明之下的荒岛的一名“被奴役者”而存在的。他与鲁滨孙的相识,也是在鲁滨孙用象征资本主义扩张行为的步枪,将追杀他的土著人杀死后,才得以实现。可以说,他的存在,最大限度的满足了鲁滨孙作为一个“岛主”的虚荣心和作为一个“统治者”的满足感。在这一段中,笛福曾这样写道:“我对他微笑着,做出和蔼的样子……末了,他走到我跟前,在跪下去,吻着地面,把头贴在地上,把我的一只脚放在他的头上,看样子仿佛是在宣誓终身做我的奴隶”。[8]在这里,笛福用鲁滨孙的嘴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有色人种天生就是为我所用、被我奴役的,并称呼当地土著为“野人”。特别是这种对“星期五”表示感谢的动作进行的无比强权的霸道理解,恰是当时英国殖民者普遍的共识。而在得到“星期五”之后,鲁滨孙开始对他进行全面改造:如,教他说英语,要求其信仰基督等等。这实际上代表着殖民主义带来的另一个副产品——“文化侵略”。因为在殖民者眼中,只有他们创造的文明才是正确的文明,其余人类文明都是落后的垃圾,由此可以得知,在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的同时,文明多样性的毁灭,也是殖民主义的罪证之一。

此外,从鲁滨孙对待帮助他从土耳其海盗中脱险的小孩佐力的态度,也可以佐证笛福的种族歧视思想。佐力是鲁滨孙被土耳其海盗抓获,沦为海盗的奴隶后与其相识的。他在鲁滨孙的威胁下,不得不协助鲁滨孙逃脱,并终于得以实现。对于这样一个有恩于自己的人,鲁滨孙却在逃出海盗窝不久,便将其以60个金币卖给了援救自己的船主,使佐力沦为奴隶。更为令人愤慨的是,对于出售佐力一事,鲁滨孙不但毫无愧疚,反而在后来他的巴西种植园人手紧张的时候想到:佐力如果在,就能作为一个出色的奴隶参加劳动了。由此可见,在笛福眼中,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的人权是何等的卑微,他“认为欧洲的民族和文化优越于所有非欧洲的民族和文化”,[9]这也把殖民者种族歧视的嘴脸一览无余的展现出来。

3.拜金主义的反射镜。笛福作品中殖民主义烙印,还体现在对于物质和财富的疯狂的、无节制的追逐之上,即拜金主义。以三个来自笛福三部小说的主人翁——鲁滨孙、辛克顿船长和杰克上校为例,他们都是在疯狂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才造就了这样或那样的历险。如鲁滨孙本来家境殷实,但却不满于平庸的资本主义中产阶级的生活,一心想通过海上大冒险和殖民地获得更多财富;而辛克顿船长则是因为从小被拐卖,一向以做海盗为理想,向葡萄牙人学会了各种非法勾当。这就意味着他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本能!而杰克上校从小就是与犯罪结缘,是一个“天生的罪犯”,并且有过当奴隶的切身经历。所以,他不同于前两者的最大区别是,他主张对奴隶进行人性化管理,以实现奴隶对自己的感恩戴德,进而获取更大的财富。通过对三个人物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无论在英国他们的出身如何,一旦获得出海创业的机会,他们都会以殖民者的心态去最大限度的追逐物质财富,把资产阶级对于金钱的崇拜表现的畅快淋漓。他们的勇敢和智慧,也都为金钱而生,受金钱支配。因此,笛福用自己的笔,为英国殖民者的拜金主义嘴脸树起了一面巨大的反射镜。

(三)笛福作品殖民主义烙印的社会影响

笛福作品中彰显的殖民主义烙印,实际上是当时英国资产主义快速发展中英国社会的必然写照。其社会影响可以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加以分析。

从积极方面而言,笛福作品中表现的殖民主义彰显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如在《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用自己的双手改造着大自然,把一座荒岛,变成了可供人类生活的海上基地。这是人类所必须珍视和拥有的创造力的体现;同时,这也表现出在殖民者内心深处对于文明社会的向往。如在《辛格顿船长》中,辛格顿虽然没受过任何正规教育,却在偶遇已在土人中生活多年的“英吉利斯”的时候,深深地为其丰富的、代表现代文明的学识所折服。而对教会自己谋生本领的葡萄牙船员却表示十分憎恶。由此可见,即便在恶贯满盈的殖民者心中,他们也存在着深深隐藏着的对野蛮的不齿。此外,在《杰克上校》中,尽管主人公从小与犯罪结缘,并参与贩奴,但他却在获得财富后懂得追求知识和爱情。无论结果如何,这种探索真知和追求真爱的生活态度,都值得当今人们学习和反思。

从消极方面看,笛福作品中的殖民主义流露,无疑鼓励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对外扩张。例如《鲁滨孙漂流记》,“它写下了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进步性,也写下了其殖民主义的反进步性”。[10]仅从笛福逝世后100年间,英国因对外争夺殖民地主动发起的战争就多如牛毛。仅针对中国的战争,就存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并强割香港地区。这些事实也许笛福未曾预料,但他的作品的确从中起到了呐喊助威的作用。同时,随着殖民者为了追逐利润不惜一切代价的丑恶嘴脸逐步走向世界,也造成了一定范围和程度的道德滑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逐步扩散到每个殖民地当中,对部分国家传统美德形成了冲击。此外,笛福通过对殖民者的美化和对殖民行为的肯定,是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运行方式为更多人所熟知,刺激了英国民众全民皆商、追求利润的行为,却也使得英国因殖民地争夺问题与诸多国家结怨,从而为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英国与欧洲本土战事不断埋下了祸根。

二、结语

综上所述,笛福的作品,显然带有极强的殖民主义烙印。这当然是由于他生活的历史背景、个人经历、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所决定的。尽管殖民主义蕴含的侵略扩张、种族歧视和拜金主义应当予以批判,但这丝毫不影响笛福在世界文学界作为一名伟大的小说家所拥有的地位。 “笛福在生前已经成了一个人民作家,在以后的所有世代中仍然是这样一个人物”。[11]而批判笛福,恰恰是为了全面的了解笛福,品味笛福;从而客观公正的感悟笛福学术价值。

[1]伍厚恺.欧洲近代小说的先驱:笛福[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60.

[2]许晓琴.《鲁滨逊漂流记》:18世纪典型的殖民主义叙事文本[J].世界文学评论,2007(1):51-54.

[3]许克琪.笛福的文本以及对殖民主义的批判[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9-103.

[4]许建忠.《鲁宾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想象及其破坏力[J].北方文学,2010(6):31-33.

[5]丁建弘.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1-173

[6]张德明.空间叙事、现代性主体与帝国政治——重读《鲁滨孙漂流记》[J].外国文学,2007(2):112-114

[7][英]丹尼尔·笛福著.张培均,陈明锦译.海盗船长[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306.

[8][英]丹尼尔·笛福著.郭建中译.鲁滨孙漂流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174.

[9][美]爱德华·赛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社,1999:10.

[10]吴瑛.解读笛福和他的《鲁滨孙飘流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90-94.

[11][苏]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7.

AStudyofColonialismInfluenceonDefoe'sLiteraryWorks

CAO Yuan

(ChengyiCollege,Jimei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21,China)

The literary works of the English novelist Daniel Defoe are always well known for great adventures and fighting spirits and the colonialism reflected in his works and attract wide attention. The present paper focuses on a new system-construction and theory-study of colonialism influence on Defoe's literary works in terms of historical causes, expressive forms and social effects, aiming at bring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objective and profound study into Defoe's literary works.

Defoe; Colonialism; Criticize

2014-05-06

曹原(1983-),女(汉),吉林安图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认知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I106.4

A

1671-816X(2014)10-1050-04

(编辑:佘小宁)

猜你喜欢

笛福烙印鲁滨孙
拯救火星“鲁滨孙”
书评:《鲁滨孙漂流记》
成功在于什么?
笛福的虚构观念
鲁滨孙之父在欲海漂流
每一“体”都是时代深深的烙印 浅谈音乐载体的变迁史
日本节日里的“中国烙印”
家是一生的烙印
语言之轭——笛福与斯威夫特时代的政治、偏见与印刷文化
文豪笛福一辈子在躲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