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挥最大优势、克服最大危险的若干思考
2014-04-05王喜成
王喜成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河南 郑州 450002)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是为了“坚持两个务必”,解决当年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延安与毛泽东主席所谈的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问题,进一步发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克服党执政后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一、为什么说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立志为人民群众的翻身解放而努力奋斗,是劳苦大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就在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
(一)党靠动员群众起家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就以人民大众的翻身解放为中心展开工作。由于党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最注重、也最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够细致入微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做到从群众身边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把群众组织和团结到党的周围。如在大革命时期,党的首要工作就是开展工运农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首先是帮助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建立工会,增加工资,保护女工、童工;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帮助农民与土豪劣绅及各种宗法思想和制度作斗争,为群众争取权益,争取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争取翻身做主人,等等。正是靠着这些工作,我们党在全国掀起了一系列工运、农运高潮。如1922年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煤矿大罢工,1923年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规模宏大,震惊中外。又如,农运也在浙江、广东、湖南等地蓬勃展开,形成了全国的农运高潮。正是在这些斗争中,我们党迅速发展壮大了自己。
(二)党靠群众保护生存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对共产党人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坚持“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无数共产党人倒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口下。据党的六大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4月至1928年上半年,大江南北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有2.6万余人。正是大革命时期党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加上人民群众舍生忘死的保护,党才渡过了这一生死难关。这方面的感人事例,在井冈山、延安、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比比皆是。如《闪闪的红星》中描写的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用竹筒和衣服给山上的红军送盐的故事就是典型代表和真实写照。在整个战争年代,正如《西柏坡歌谣》所讲的,群众对我们党是:“最后的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也正如《沂蒙颂》中所表现的,是红嫂用奶水救活了我们的子弟兵。
(三)党靠群众支持取胜
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既不掌握政权,也缺少经济支撑,但我们党最值得骄傲的是赢得了民心。在抗日战争过程中,美国军事观察组来华考察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国民党占有着大片的土地,而共产党则占有大片的人心。共产党正是发挥了密切联系群众、“得民心”的政治优势,才由占领大片人心,转化为占有大片的土地,并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研究战争的人都知道,战争打的不仅是谋略、是勇气,更是钱粮、是民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已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我们党在战争中靠群众支持取胜,尤其突出地表现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淮海战役中,国共双方当时投入的兵力是80 万对60 万,火炮是4215 门对1364 门,坦克是215 辆对22 辆,飞机是158 架对0 架……但最后的结果是共产党胜利了。陈毅元帅在总结这一胜利的原因时说:我们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因为它不仅是60万对80万军队的问题,还有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河北5 省543 万民工对解放军的大力支援。当时,5个省至少出动了小推车88 万多辆,挑担31 万多副,保证每天供应500 万斤粮食,补充300 万吨弹药,预备20多万副担架,等等。正是这些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群众支援,才保证了我们党赢得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
(四)党靠群众拥护成功
战争年代如此,建设时期同样如此。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带领全国人民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如创造性地开展了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先后于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成功空爆第一颗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使中国人民在全世界面前扬眉吐气。而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的,甚至是靠人民群众勒紧裤腰带的支持取得的。在3年自然灾害时期、尤其是在苏联逼债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困难时一天只能吃几两粮食,甚至只能靠野菜、树皮充饥,就是这样把节约下来的粮食供国家搞建设、搞科研。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开展的拨乱反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如真理标准讨论、小岗村包产到户、关广梅现象讨论等,也正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才得以成功的。所以,我们党的成功秘诀就是密切联系群众。
二、为什么说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我们党掌握政权后,由于对执政的诱惑没有天然免疫力,随着执政环境的不断改善,一些党员干部开始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失去了切身体会,当官做老爷,衙门作风,贪图安逸享乐、漠视民生疾苦现象逐渐出现,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愈益突出。
(一)宗旨意识淡化,与群众的关系渐行渐远
不知道“为了谁”。《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因为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谋利益,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时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但一些干部忘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上,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加群众负担,伤害群众感情,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不清楚“依靠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党的历史也充分证明,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都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才能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一事无成,甚至走向失败。但一些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不深入基层,不了解实际情况,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盛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独断专行,急功近利,只知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瞎指挥,不关心群众疾苦,饱食终日,无所作为,遇事不负责任,怕担风险,明哲保身,与群众的关系若即若离,甚至格格不入。
不明白“我是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谁授权,就要为谁服务,就要对谁负责,这是政治学的一条普遍原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作为人民的一员,干部同人民的关系应该是鱼和水、学生和老师、公仆和主人。但一些干部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有的把权力当作获得金钱、美色的工具;有的把权力当作个人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途径;有的把权力视为个人“私恩”的产物,甚至把权力作为对个别人效忠的工具;还有的把权力当儿戏,对人民赋予的权力极不负责,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甚至胡作非为,草菅人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以上种种情况,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已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
(二)“四风”蔓延,群众深恶痛绝
败坏了党的形象。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使得群众非常反感,认为党的干部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只会文山会海,形象工程,特权思想,与民争利,腐化堕落。一些老百姓评价我们干部是:交通工具发达了,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学历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低了。长此以往,这将会把我们党的生命线变成致命线,造成群众与我们党的严重隔膜甚至对立。一些反映官员腐化的民谣等固然以偏概全,反映的是一种极端情绪,但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它又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的情绪。
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当前一些干部对群众既没有爱心又没有耐心,工作方法粗暴简单,对困难群众疾苦不闻不问,工作上冷、硬、横、推,“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和感情的事时有所见;有的单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有的官僚主义严重,在重大事项面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最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大堆后遗症;有的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无度;有的假大空、放卫星,劳民伤财。如近年报道的一些重大事故,大多是官僚主义造成的。像2013年6月3日的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特别重大事故,共造成121人死亡、76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82 亿元,人民群众对此非常痛恨。
(三)奢靡成风,失去群众信任
“塔西坨陷阱”现象初露端倪。如果“上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现象得不到制止,面对屡禁不止的奢靡之风,群众还能一直信任我们吗?现在有一些地方在发生重大或突发事件后,尽管当地党和政府也积极努力,做了大量工作,而且向社会客观公布后,群众就是不相信,不买账,“老百姓”变成了“老不信”,干群对立现象日益突出。社会学家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的一个可怕现象——“塔西坨陷阱”。塔西坨认为,当社会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政府发表什么言论,颁布什么政策,社会都会给它以负面评价。不论你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群众都会认为你是在说假话、做坏事,最后会导致社会危机。
执政地位并非一劳永逸。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瞬间失去执政地位,甚至亡党亡国。人们总结说,苏共在20 万党员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200万党员时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000万党员时党被解散、国家解体,这种剧变连西方都感觉不可思议。但据1990年苏联《西伯利亚报》调查,当时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工人的只占4%,代表全体党员的只占11%,而认为代表官僚等的却占85%。一个被人民群众认为并不代表他们利益的党,最终垮台是不可避免的。这一教训也昭示人们: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三、为什么脱离群众的问题根深蒂固
客观地说,我们党对坚持群众路线头脑始终是清醒的,措施也是比较有力的。多年以来教育活动长期不断,反腐败斗争非常坚决,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文件、法规,建立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了纪律约束和加大了打击力度,惩治了一批又一批腐败分子。但尽管如此,在领导干部中脱离群众的“四风”问题依然不断出现,腐败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此,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
(一)党的转型效应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由革命党变为执政党,这一转变给我们党带来了重大转型效应。本来执政是我们党浴血奋战梦寐以求的结果,但执政又是对党的严峻考验。解放战争胜利前,毛泽东同志就发出了警醒,提出了“进京赶考”和“两个务必”的要求,面临着一个能不能“考过”的问题。因为过去我们闹革命的任务相对比较单纯,主要是“夺权”,打碎一个旧世界。而执政则是非常复杂的,俗话说,可以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执政以后我们要建立一套适应治国要求的行政体制、治理结构。但时间一长这种体制就有一个官僚化问题,就会开始脱离群众。因为实行这套体制就要实行科层制,就要讲级别,讲程序,讲待遇,官员就和群众不一样了,其结果就有一种官僚化的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执政以后没有了被敌人追剿的危险,没有了离开群众就不能生存的境况,一些党员干部就开始慢慢淡化了群众观念,再加上权力本身具有的腐蚀性,使得一些人脱离群众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长期处于执政地位,有的干部忘记了党的宗旨,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大搞权钱、权色交易等,群众与我们党就若即若离甚至离心离德了。所以执政就意味着权力、资源、好处,权力就容易被异化,这是行政体制和执政红利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执政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
(二)社会转型效应
社会转型是一种巨大的变动,其效应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社会进入了转型期。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市场在带给我们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的同时,也给我们党的建设,给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强烈冲击。如:市场经济的重利性,一方面可以把党员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生产力、多创财富上,另一方面也容易诱发“拜金主义”和“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一方面有利于在党内形成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氛围,另一方面又可能冲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弱化社会责任意识;市场经济的开放和流动性,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党内活力、开阔党员视野、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另一方面又容易受到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蚀,削弱党的理想信念,使党风建设的环境更趋复杂。在转型过程中,由于还存在着政企、政事、政社不分等问题,行政机关在人、财、物的配置上,还掌握着相当多的权力,利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市场的情况还大量存在,这就很容易使各种经济成分为了自身利益,在相互竞争中出现以钱买权、权钱交易的行为。正是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从而导致腐败的发生,甚至成为一个顽症。
(三)理想信念缺失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在“四大考验”面前,我们在这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由于当前国际上西强我弱,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对我们呈汹涌澎湃之势;在前些年的苏东巨变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极大挫折,马克思主义处于低潮,西方盛传着社会主义终结论;而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中,一些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出现了虚空化,他们的奋斗目标不再是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是为了自身利益和升官发财,甚至“不问苍生问鬼神”。社会上已严重缺少夏明翰的那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大无畏精神,人们只是把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为稻粱而谋,或者把当官作为发财致富和光宗耀祖的途径,为享乐而干。当人们有了这种思想后,那他在权力、金钱、美色、享乐的诱惑下,是很难抵挡的。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所以,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
(四)权力制约缺位
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据前一段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自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全国立案侦查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368 人,其中厅局级1029 人、省部级以上32 人,涉案金额高达377亿元。对此,我们应反思: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目前腐败问题已不是偶尔出现,而是前赴后继;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突出问题,而且呈现整体性特征,甚至使一些重要部门、关键岗位成了“高危”职业。据研究,现在的腐败现象尽管在严惩的高压之下,但仍呈多发易发态势,一方面向人、财、物等权力密集的部门集中,另一方面向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扩散;不但有五十八九岁现象,而且也有二十八九岁现象。贪腐的数额动辄百万、千万、上亿元。如果是河里的一条鱼生了病,那是这条鱼有问题,如果是河里所有的鱼都生了病,那就是河水有问题。所以,腐败问题的居高不下映照出它已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了,而是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有关专家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出现的腐败现象虽然不是我国政治体制的产物,但也不能简单地说与政治体制无关。腐败的制度根源应该说与下列体制弊端有着密切联系:一是权力配置不合理,权力高度集中,且制约机制不灵。二是政府行为不规范,人治现象突出。三是干部人事制度暗箱操作,透明度低。四是监督不够,监督的方式和力度远远不能适应需要,权力在某种条件下可以为所欲为。
四、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解决这一执政难题
当前存在的脱离群众问题,尤其是腐败问题,因素非常复杂,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综合施治。既要注重加强主观世界改造,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又要加强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还要切实加强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要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主观世界改造
在事物的发展运动中,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以往腐败者堕入深渊的沉痛教训可以看到,不注意学习,不注重世界观改造,放松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是走向腐化堕落的直接原因。所以,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加强学习,加强主观世界改造。要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名利观,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始终牢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牢牢根植于思想深处,着力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群众观点问题、思想方法问题、精神状态问题和执政能力问题,坚持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坚持好的,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正错的,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时刻用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党的纪律严格约束自己、用党的理想激励自己,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
(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腐败既有客观环境,也有主观因素。因为腐败的产生与人性的自私性趋向具有一定关系。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追求一己之利的动机,都会在一定条件下去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腐败正是人性品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是人类贪得无厌、趋乐避苦、自私自利本性的深层次“基因”。马克思曾经指出:当有百分之十利润的时候,人们(资本)就蠢蠢欲动;有百分之百利润的时候,就会忘乎所以;有百分之三百利润的时候,就是上绞刑架也在所不惜。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人的自觉,完全靠道德的作用。要大力推进制度改革创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一要在制度设计上,鉴于人性的本质特征和行政权力自然扩张的特性,着力改革权力的结构和运行模式,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二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问责,让人民监督权力,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三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挥棒”推动作风转变,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四要坚持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以改革的办法固化作风建设的成果,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使人们不想贪、不必贪、不能贪、不敢贪,从根本上解决廉洁从政问题。
(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当年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所谈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亡周期律发人深省,同时毛泽东同志的回答也令人振奋:“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957年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时也说:“党员一要怕党,二要怕人民,三要怕民主党派。”就是强调权力必须受到监督,防止腐败问题的“破窗效应”。要知道,治腐就是治权,治权就是治官,治官重在监督,监督重在有效。当前解决党风问题,必须在进一步推进民主建设上狠下工夫。要不断扩大直接参与民主,形成新型的综合民主形态,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要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使公开透明成为政府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政府运行、更广泛地参与政府管理、更直接地监督政府行为,使群众对干部的评判成为最重要的评判。要积极推进网络问政,探索网络时代推进政治民主、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的方法和途径。要进一步推进公众参与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和法制监督的方式方法,尊重人民群众参与腐败治理、社会管理、督促政府进步的主人翁精神,形成多元、平等、民主、合作的社会治理模式和公众参与行政、合作行政、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主心骨。解决“四风”问题,必须在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狠下工夫,使之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深入研究探索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科学依据,重塑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引导教育人们自觉地为之奋斗终生。同时,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弥补文化传统断层出现的价值失范。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伦理道德体系,成为人们行为规范的基本遵循。但近代以来,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和外敌入侵,救亡图存和变革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与最强音,以保守稳定为特征的儒家文化受到全面批判,传统文化出现了碎片化问题,与现代思想产生了重大断裂,失去了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功能。而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一个时期中虽然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文化准则,但由于封建思想文化长期以来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一旦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奠基于革命文化之上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潜藏于人们骨子里的封建腐朽的东西沉渣泛起,革命文化随之出现了空洞化问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我们借鉴和利用世界现代文明成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也乘虚而入,导致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的主题越来越不突出,人们莫衷一是,以致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崭新的社会思想价值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社会平等的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五)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6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500 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那么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他强调,要特别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在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上狠下工夫,大力发展党内民主,不断增强党的活力。一要切实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二要不断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三要进一步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四要进一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五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六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一些执政党治党治国的经验,吸取成功的做法,完善工作机制,保障我们的党员干部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永远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矢志不渝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