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设计零距离

2014-04-04肖贞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4年7期
关键词:火柴物品大师

文_肖贞

我与设计零距离

文_肖贞

见过吗?外形像蜗牛,可按设定长度自动切断的卷纸;柔软如钨丝,缠绕如线圈的圆形火柴;喝茶记事两不误,随喝随揭的日历茶包……要是你空降到此,一个个贴心的小创意准叫你目不暇接。这里不是创意商品批发市场,欢迎来到越读馆初一的语文课堂——“我与设计零距离”。

授人答案不如启人疑窦

一切是从上节课课后作业的布置开始的,老师略带神秘地宣布:“下节课,请各位带一件具有设计感的物品来课堂。”

话音甫落,教室里哗然一片。

“老师,什么是有设计感的物品?”

“家里的大彩电算不算?”

“能不能再给点提示啊?”

……

老师淡定地环视教室一周,面无表情地吐出三个字:“看着办。”

在孩子们故作夸张的“嘘”声中,老师心里却暗暗窃喜:如果能让“设计感”这个词把你们搅得心神不宁,目的就算达到了。很多时候,授人答案不如启人疑窦。什么叫“设计感”?这个问题必将如雨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不断膨胀,也必会沿着他们各自的思考路径,冒出土壤,萌发新芽。

第二周课堂上,孩子们展示了自己所带的物品。

“这个雕塑是从夏威夷买来的,是一个正在敲鼓的老头。我觉得它造型很独特,乱蓬蓬的头发,扎在腰间的草裙,很有原住民的特点。”

“这个你们猜不出来是什么吧?这是一只U盘,它没有盖,只要一摁这个按钮,接口就会弹出来。”一个孩子不无得意地展示着,老师接过话:“它的配色也很有特点哦,有没有让我们想起一部文学名著——”孩子们心有灵犀地答:“《红与黑》!”

一位女孩捧出一个古意盎然的方木盒,小心打开,略带羞涩地介绍:“这里面的发饰都是我自己DIY的,有发簪、发夹,还有步摇。”见孩子们一脸茫然,老师补充道:“步摇是古代女子常用的一种发饰,白居易《长恨歌》里有句‘云鬓花颜金步摇’。顺便问一句,你为什么做这些东西?”“因为我很喜欢中国古典风的东西,所以就动手做了。”“嗯,有想法,有行动,让我们给这位同学的DIY精神一点掌声!”

……

物品一件件展示,每位学生的眼里都充满新鲜感和好奇。他们似乎第一次发现,自己身边竟藏着如此多的有设计感的物品。

进一步“头脑风暴”

热身一刻的展示环节轻松结束,老师适时抛出问题:“感谢各位的分享,让我们见识到了如此多的有设计感的物品。那么,什么是设计?请各位静下心来,思考一分钟,把自己的想法概括成一句话——一个有关设计的,深刻的,或貌似深刻的句子。”

孩子们松弛的神经快速绷紧,全体进入深层思考状态。

一分钟后:

“我觉得设计就是捕捉自己的灵感,把一种想法变成实物的过程。”

“设计一定是与众不同的。”

“设计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设计是对自己想法和情绪的一种表达。”

“设计要有美感上的追求。”

“设计需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设计是艺术和实用性的平衡。”

教师飞速板书着,以“设计”为圆心,孩子们的相关词语爆炸式地不断增多:主题、生活、忘我、现代感、原创、独一无二、幽默感、好玩、逻辑、周密计划……

你会惊讶地发现,经过一个星期看似波澜不惊的酝酿思考,孩子们对设计的理解竟是如此深广,只需一个问题引燃,立时便成为席卷课堂的头脑风暴,课堂预热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一试身手设计师

“接下来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在座各位都是设计师,我们需要对四种最普通的物品进行再设计。”老师一边说一边展示,分别是:卷纸、火柴、茶包、出入境章。孩子们被要求在十分钟内,任选其中一种进行个性化设计,可以选择画简单的图,也可以选择写简短的文字说明,当然,也可以图文结合,以求让自己的设计理念得到最清晰的表述。

孩子们快速投入高度紧张的思维运行中,教室中一片寂静,只有笔与纸亲密接触的“沙沙”声持续不断。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们的设计理念也逐渐从无到有,变成了白纸上初具规模的设计雏形。

不待喘息,老师发出下一个指令:“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在四人小组内轮流阐述一遍。”

教室里顿时人声鼎沸。

老师巡回走动,参与到每一组的讨论中去:

“我这个出入境章,主要是从情感因素方面着手设计。因为出入境一般意味着要离家或回家,所以,我的出境章上写着:‘不管你走到哪里,家,永远在等着你’;入境章上写着‘别忘了常回家看看’。”(小小年纪就会打情感牌,日本著名设计师佐藤雅彦所推崇的“感动萌芽”,此之谓也。)

小女孩的“百宝箱”,里面装着DIY发饰,小女孩认为自己最有创意的物品是手工制作的步摇。

“我设计的茶包,入水浸泡的部分设计成茶叶状,让人一看就意识到:哦,这是茶包!另外,茶包的另一端接线处不用纸标签,改成金属挂饰,这样可以增加重量,不致于掉到水杯里去。造型嘛,可以选用各种动画片里的好玩的人物或动物,像樱桃小丸子、小狐狸七宝、蜡笔小新等等。”

创意课堂上,肖贞参与学生讨论

“我的生气鬼脸火柴头,一擦燃头上就冒火,真的是火冒三丈。另外,我们还有防潮、防烫手设计。”(简直深谙深泽直人设计理念中的“游戏精神”!)

“人们在如厕的时候往往很无聊,我想,可不可以把卷纸设计成双层的,外面一层有数独啊一类智力题,从易到难,最里面的是通关。”(同学,你就不怕有人进了洗手间出不来吗?不过可以发现,所有的设计都是建立在坂茂大师所说的“批判性”上的——只因觉得原来的物品不够完美。)

……

讨论中途,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选出各组的一项最佳设计,大家群策群力,尽量完善它,每组再派出一到两名产品设计师,上台来阐述你的产品设计。你的听众,将是一群挑剔的潜在顾客,或有意购买你设计的生产厂家。所以,请从多个方面去考量你的设计的可行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开始紧张地讨论自家产品可能存在的漏洞和缺陷。

面临考验的时刻到了。

第一个吃螃蟹的小组派出了两位代表,一位负责在黑板上画图,一位专司讲解:“我们设计的火柴:第一,可以不打开盒盖,通过按钮自动弹出;第二,火柴上端做成中空,以充燃料反复使用;第三,火柴中端做成金属弹簧,这样可以避免烧到手,末端采用不导热的材料,以防烫手;第四,火柴头上可以涂一层薄薄的蜡,这样可以防止火柴受潮。”

听起来不错,可是听众们才不是省油的灯:

“请问生产这样的火柴成本有多高?”

“既然是充燃料,为何做得如此复杂,直接使用打火机不就行了吗?”

“你们这个火柴一盒有几根?售价多少?我们为什么要买这么贵的火柴?”

“请问你们火柴的金属部分和隔热部分具体采用什么材料?”

一个个问题如重磅炸弹般迎面袭来,台上二位设计师头涔涔而汗潸潸了……

也有相对比较完善的小组设计:

“我们组设计的是一个金属漏勺形的茶包托。每次泡茶,只要将茶包放入茶包托即可,泡好后,将茶包托拎起,茶水漏入茶杯,不致流得到处都是;其次茶包托的手柄设计成可伸缩的,可以根据茶杯的深浅调整长度;茶包托顶端包一块隔热的橡胶,以防烫手;这块橡胶设计成弯钩状,可以挂在杯壁上。”

“这个弯钩中间的宽度怎么设计?有的杯壁薄,有的杯壁厚,要不挂不稳,要不就根本挂不进去。”

两位女设计师十分机灵,见招拆招:“我们把弯钩部分设计成活动的,可以根据杯壁的厚度进行调整。”

台下听众们交流着眼神,一时找不到可以反驳之处。

就这样一组组轮流上台接受质疑和询问。大多数小组原以为自己的设计无懈可击,可一经实战,才发现,出奇的构想仅仅是第一步。原来,设计,需要的不仅仅是想象和灵感,严谨的逻辑分析、科学论证、数据研究、材料选择、市场调查等等,都是缺一不可的。

致敬设计大师

课上到这里,孩子们都经历了初为设计师的峰值体验——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也都是鉴赏家和评论家。现在,是来认识一些顶尖设计师的时候了。讲义出示了日本四位设计大师——佐藤雅彦、面出薰、深泽直人、坂茂的创作经验谈,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其中有些理念已经被自己无意中运用到了。

然后是更直观的,PPT展示这四位大师的再设计作品。

“老师真是过分,竟然让我们跟设计大师们PK!”没错,我们孩子们的课堂任务跟四位大师的设计任务,一模一样。

大师们的设计给了孩子们全新的启发,他们甚至自行总结出,其实好的设计有时候只需要做出一点点改变。越简单的设计可行性越高,越趋近完美;而越复杂的设计,漏洞也往往越多。

“是的,有时候,做加法不如做减法。”老师补充道。

最后,两段关于设计的视频更进一步补充了关于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及审美取向。

孩子们沉醉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设计史中,浑然忘却身在何处。

至此,一场神奇的设计之旅即将到达终点,但还没完。

老师在黑板上大书“制度设计”四个字:“孩子们,设计的对象不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也可以是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比如说,一种制度。今天我们的作业是,从《南方周末》中找到一处成功的制度设计和一处糟糕的制度设计,并与爸爸妈妈聊一聊这个话题。”

这场始于作业布置的课堂之旅,也将在作业中宣告结束,也许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启了另一次思考的旅程。

猜你喜欢

火柴物品大师
称物品
大师剪我也剪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找物品
大师版
火柴变变变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