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徐青】 教每一个学生都是做试验
2014-04-09
【对话徐青】 教每一个学生都是做试验
《教育家》:您与学生关系特别好,有很多孩子愿意亲近您,在这其中您肯定用了很多方法在跟他们交流、沟通。
徐青:亲近孩子其实难,你放不下自己的架子,那么永远都亲近不了孩子,你放下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用他们的眼睛去看问题,去想我应该怎么教,应该怎样与他们像朋友一样相处,那么这个事情就很简单了,其实是个态度问题。至于方法,方法很多,但最重要就是尊敬与平等的态度,或者在教育中你是否有民主的想法,如果没有,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
《教育家》:iPad这样一些电子设备功能强大,有利有弊。小学生尚未成熟,判别能力、自控能力等等都有欠缺,我们学校把这样的东西交给他们,是不是对他们要求太高,太过信任了?
徐青:设备在孩子手里是对的,但是内容掌握在我们手里。iPad里有什么东西都由学校控制,大多是学习游戏和学习工具。安装软件的账号和密码都在学校手里,学生自己不能安装,他要玩,也只能玩这个。其次,我们对孩子玩iPad的时间有要求,在课堂上也不是整天都用,玩20分钟必须休息。回家之后,我们有专门的《告家长书》,也开过五次家长会,告诉家长怎么管理设备。
平时家长也要抽出时间陪孩子学习,比如进行亲子阅读,关键是用这个方式告诉家长一个道理,孩子是你的,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自觉性的培养,不仅仅靠老师就能完成。就像拔河,需要家长和老师往同一个方向使劲。我们要求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我们理解有些家长很忙,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再忙也要抽时间去爱你的孩子。
《教育家》:对于自己的学生,您最看重什么?
徐青:我把孩子所应该得到的东西,归为“三维双向”。“三维”即认知能力、道德品行和人格特征。“双向”,一个是我们自身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一个是自身与内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比如认知能力,一个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你会捕捉信息吗,小孩阅读就是一个捕捉信息的过程;你会组织信息吗,阅读了就要写作,你必须学会组织信息;你会判断信息吗,这件事情好不好做,这个游戏是不是好玩,你要会判断。还有处理符号的能力,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两者沟通的能力,自我构建的能力,复杂思维的能力等等,仅一个认知能力就包含很多。
再比如道德品行,处事之道,如何处事?最重要的是诚信;立身之道,如何立身?只有自我完善,才能立身;行事之道,如何做事?两个字:“负责”,对事负责,什么事就都能做好。这些道理很简单,但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很有帮助,如果我们教学当中用这样的想法去培养孩子,那么做作业就不仅仅是做作业,而是负责。再比如我们讲的规则,吃完饭后,要排队把饭盒放好。老师应该怎么对孩子说,不是这样说:你一定要把饭盒放好,而是说:在公共场所,你应该遵守规则,这样做才能减轻别人的负担。老师这样讲,孩子才能明白,原来这样一件事代表了很多,与其类似的事情我也都要做好。人格特征,则第一是自信,第二是勇气,第三是受挫。
把这三维双向打通,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不一样了,因此我们的眼光、着眼点、着力点就不一样,思维和行为也就不一样了。这个非常重要。
《教育家》: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从长远来看,它可能是一种趋势,但在目前,也有传统教育者持反对意见,媒体或大众则更多关注一些噱头和表象的东西,比如iPad。从您的角度,您是如何看待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
徐青:对我来说,我所做的就是一次试验,我教每一个学生都是在做试验。有很多人会质疑:啊,你把孩子当作实验品?他讲错了。因为我们是把教育当作实验,所以才会去动脑筋,花精力和资金,想方设法让孩子学到更多,收获更多。如果只是学习知识,那么只需一种能力即可,认知能力。老师也轻松,不用动脑筋,题海战术,学生的成绩也不会差。但孩子会喜欢学习吗?如果我们不用教育实验的眼光去看问题,不投入精力,那就只会用老办法去做事情。老办法里也有好办法,有经典的做法,但也有不适应时代的办法。
现在我们做的事情,可能比较稚嫩,甚至会失败,但是没关系,这不影响孩子整体的成长,我们只要适当改变,把它做得更好,从来没有哪一项教育研究是十全十美的。
《教育家》:教育的本质在您看来究竟是什么?
徐青:教育的本质,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教育是直面生命,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我常常爱概括,教育的三个性:未来性,社会性,生命性,最重要的是生命性,掌握了这一点你才知道在教育中自己要做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