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影响输血安全的病毒和寄生虫

2014-04-04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535000黄素兰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4年12期
关键词:朊病毒贝西伊蚊

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535000)黄素兰

输血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过程中被输入了带有病毒或者细菌(诸如艾滋病,各种病毒性肝炎、败血症、疟疾、肺结核、梅毒等传染性病毒或是细菌)的血液或者血制品,给接受输血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害。通过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血液战略,特别是对低危人群的无偿献血、严格的血液筛查等措施,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其残余风险度已降至百万分之一以下[1][2]。现在血液安全的风险主要来自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人们对这些疾病经输血传播的风险还缺乏认识,且尚未被列入常规筛查项目[3][4]。本文就这些新发传染病的致病机制、流行趋势及对输血安全的危害作一综述。

1 猿泡沫病毒(Simian foamy virus,SFV)

SFV为一种逆转录酶病毒(一种致肿瘤病毒),经体液传播,也被称为准艾滋病病毒。2000年来自喀麦隆南部乡村的3名猎人被发现感染这种病毒。在加拿大已感染动物饲养员多人,在印尼巴里岛的一个短尾猿猴庙里,1/82人抗体和DNA阳性。SFV的携带者为大猩猩、山魈、猴子等猿类,在种属跨越过程中也会发生突变,使其致病性更强。为预防经输血传播,加拿大的现行法规要求猴子饲养员延期献血;美国FDA准备推迟饲养员参与异体移植活动。

2 疯牛病[5]

疯牛病即牛海绵状脑病,病原体为朊病毒(Prion)。最早于1984~1985年发生在英国,被认为是牛的一种新神经系统疾病,并具有传染性。病牛脑组织呈海绵状变性,因此于1986年11月将其定名为牛海绵状脑病。在人类被称为变异型或新变异型克雅氏病,潜伏期约15年。人因食用被污染了的牛肉,牛脊髓等而感染。2003年底发现首例因输血感染新变异型克雅氏病者。动物(羊)输血试验证明,输血可引发36%的牛海绵状脑病、43%的羊瘙痒症。文献报道输血传播4例,3例于6.3~8.5年后发病,1例无症状携带,占生存5年以上受血者的12.5%。1名血友病患者输入来源于1例携带vCJD朊病毒者血浆制备的Ⅶ因子(献浆后6个月发病),死后其脾脏中发现vCJD朊病毒。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筛查方法,但能够去除朊病毒的红细胞滤器已进入临床试验。污染的血液用10%漂白粉溶液处理2h以上可将其灭活。目前所能采取的预防措施是延期献血。如美国红十字会宣布将推行更严格的献血规定,禁止从1980年以来在英国停留过3个月的人士和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居住过6个月的人士参加献血。作为“一种极端关注的措施”,欧洲国家只排斥那些在英国居住近1年的人。

3 基孔肯雅(Chikungunya,CHIKV)病毒[6][7]

基孔肯雅病毒为一种由节肢动物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的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是有包膜的不分节段的正链RNA病毒,引起基孔肯雅热,于1953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分离。在亚洲、非洲有爆发流行的记录。该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2005年初在Comoro岛屿上有一次爆发流行,自此以后这种病毒传播到整个印度洋其他的岛屿,至2007年已导致数百万人患病。爆发流行的原因包括:①病毒基因突变,获得了感染次级蚊媒——白纹伊蚊的能力,后者比其原始宿主埃及伊蚊的分布更广;②亚洲虎蚊基因变异,使其能够携带这种病毒。首例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于2005年3月发生在印度洋的Reunion岛。CHIKV可感染非人灵长类、乳鼠等动物。CHIK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CHIKV的主要宿主。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的潜伏期为2~12d,通常为3~7d。为有效预防CHIKV在我国的传播,国家卫生部发布了《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卫办医发[2008]99号)。应用NAT检测(nuclear acid test)在600单位血液中发现1份RNA阳性,因此存在输血传播的可能性。

4 利什曼原虫病(Leishmanosis)

利什曼原虫属于动基体目,锥虫亚目、锥虫科、利什曼属,种类包括杜氏、热带、墨西哥和巴西利什曼原虫等几种。杜氏利什曼原虫是内脏利什曼病(Kala azar,黑热病)的病原体;后3种利什曼原虫主要引起皮肤黏膜利什曼病。利什曼病在世界88个国家流行,3.5亿人被认为处在危险中,已感染人数估计达1400万,且每年出现约200万新病例。利什曼病合并感染HIV是正在出现的一种情况,需高度重视。该病潜厌期为3~5个月,输血感染可达9月余。传染源为人、犬、野生动物,传播媒介为白蛉,婴儿及儿童易感。已发现至少3例经输血传播,1例证实输注了血小板。为预防输血传播,建议从疫区归来者推迟1年献血。

5 巴贝西虫

巴贝西虫属于原虫类,通常由蜱叮咬传播。巴贝西虫病主要是动物传染病(人畜共患病),但人类可被感染的虱子叮咬而感染。这种寄生虫以疟疾类似的方式感染红细胞。巴贝西虫呈世界性分布,但输血传播几乎只在美国发现(60例以上),日本有1例。陶氏巴贝西虫是分布在美国东北和中西部上游地区的优势种属,也是大多数输血感染的虫种。主要由于农村和半农村居民的膨胀,人类感染的频率增加,所以将其考虑为新发现的传染病。在高发区,实际的输血传播危险性仅为每1000单位输血1例[8],在其他地区基本上没有。除了限制在高发区采血外,目前尚无减少输血传播危险性的特殊干预手段。然而仍发生了一些因受感染的献血者旅游而在高发区之外的其他地区输血传播的病例。

6 变异型克雅氏病(vCJD)

英国已经报道了3例输血传播vCJD,此外,在1例输血患者的脾脏和1个淋巴结中发现了该病的病原体,但是该患者因其他疾病而死亡[9][10]。所有这些患者都接受了最终发展成为vCJD献血者的血液。有29例患者具有相同的经历并且生存了至少5年。依此计算,这种病原体经输血传播的危险性是相当高的。究竟有多少人通过食用污染的牛肉而被vCJD朊病毒感染尚不清楚。在英国进行的对扁桃体和阑尾切除术人群的有限研究提示,感染率可能为49~690例/百万,但不知道他们是否能够经输血传播这种病原体[11]。相对而言,近期对vCJD流行规模的估算却令人鼓舞,仅发现几百个发病者。虽然对降低输血传播风险的干预措施相当重视,但迄今为止尚无可用的筛查实验方法。在研制去除红细胞中朊病毒的滤器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处于评估阶段。vCJD的经验自然引起传统CJD经输血传播的疑虑,但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存在这种风险,也远比vCJD低[12]。

巴贝西虫病(Babesiosis)[13][14]为蜱源性原虫感染(牛巴贝西虫、双芽巴贝西虫)疾病。经机械性方式传播,感染能持续1~2年。最终宿主为携带原虫的蜱,动物携带者为白腿老鼠,潜伏期2~3周。输血传播概率为每1000单位输血1例。已发现70例以上,加拿大和日本各1例,其余均在美国。大多数输血感染的虫种是陶氏巴贝西虫。所有感染者外周血涂片均发现虫体,供血者IFA法检测抗体滴度≥1∶128。大多数感染者在输血后3个月内亦无症状,有一位男性甚至达到2年。这些无症状者未意识到感染,他们可能去献血而造成经输血传播。

7 疟疾(malaria)

很显然,疟疾是已经侵袭人类上千年的一种疾病,但它实际上或可能是一种新发(或者称为重新出现)的传染病。更确切地讲,可能由于全球变暖,它在原来没有的地区出现了;由于人口迁移或者个体旅游,也将该病带入了其他地区。特别令人担忧的是在美国的部分地区出现了流行病学无法解释的疟疾(名义上这些地区的疟疾已经绝迹了)。在非流行区,通常的干预措施是询问献血者最近是否去过流行区旅游,如果去过,则从暴露之日起推迟一段时间献血——推迟的时间依据暴露史和各国的做法而不同。最近,有些国家对这种献血者检测疟原虫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如果阴性,则将可考虑再合格。旅游推迟策略导致许多献血者不必要的推迟献血,并且在近期没有流行地区重新出现。所以,需要采取更好的办法。目前在非流行国家,疟疾经输血传播的风险非常低,如在美国平均每年不到1例[15]。

8 锥虫病(trypanosomiasia)

在大多数地方性流行区,由于采取了强大的媒介控制措施,锥虫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相反的是因为人口流动,该病出现于非地方性流行的国家。其病原体克氏锥虫的感染常常是终身的,所以从高发区来的移民的影响是可以测知的。在美洲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对献血者进行常规的抗体检测,此举对于预防经输血传播是有效的。

在美国和加拿大己证实有7例经输血传播的锥虫病,大多数都已经追踪到了来自于锥虫病地方性南部流行区的献血者[16]。有趣的是所涉及的成分常常是全血来源的血小板。最近在墨西哥的一项研究表明,传染源于全血或血小板成分[17]。2007年伊始,美国FDA批准了检测克氏锥虫抗体的EIA试剂。大规模献血者筛查结果表明,总体的流行率为1∶30000[18]。这一数字与所观察到的低病例数不符,并且应该注意到对接受了以前血清学阳性献血者血液的人群的过去与现在的回顾性研究提示,其感染率确实较低。

本文就世界范围内新发的对输血有影响的病毒及寄生虫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作了介绍,虽然目前这些病毒及寄生虫未纳入输血前检测,但已引起全世界输血界的高度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这些病毒及寄生虫认识的不断加深,会在不久的将来对它们进行输血前检测(尤其在发达国家),从而使血液更加安全。总之,为了减少或是避免输血感染的发生,医院应有相应负责人主管输血工作,协调相关部门详细检查,加强对各个科室医生的输血法规的教育,减少不符合规定的输血行为,提高成分输血、身体输血的比例。同时完善相关制度,除了应严格遵守《采供血机构管理办法》等输血法规外,还应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较完善的制度。加强宣传力度,使献血者了解到相关知识,确保所献血液安全,而采血机构应加强检验技术,保障血液安全,减少因输血引起的病毒或寄生虫感染。

猜你喜欢

朊病毒贝西伊蚊
双面朊病毒
羟哌酯驱蚊液和柠檬桉醇驱蚊液驱避白纹伊蚊的效果对比
郑宇婷等发表于本刊2021年37卷第2期《利用ssr标记浅析云南登革热重点地区埃及伊蚊种群遗传特征》一文的勘误
云南省边境地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孳生特征调查*
朊病毒研究的前世今生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贝西默老师的钢琴课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污染环境引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