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教育融入中药学高等教育的探讨
2014-04-04北京城市学院100094陈云华杨春梅朱俊华
北京城市学院(100094)陈云华 杨春梅 朱俊华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定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建国以后,中医药院校教育在批量化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很多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及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本文结合当前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结合的现状,分析了中药师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师承教育融入中药学高等教育的设想。
1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结合的现状
近年针对院校教育模式在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人们呼吁中医应该回归师承教育,并且许多中医药院校开展了中医师承教育的教学实验项目,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办了师承教育试点班,长春中医药大学开办了研究生师承班,福建中医药大学开办了本科生师承班,湖北中医药大学开办了中医教改试点班,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名家子弟自主招生的基础上开展了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家传教育三者相结合的中医专业改革实验班[1]。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教育模式的日益完善,在中医师承教育逐渐重视的同时,中药师承教育却日薄西山,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中药技术的漠视和对现代技术的过分强调,出现了从事专业中药人员断层,不利于传统中药技术的发展,更不利于中药从业人员的理论联系实际[2]。
崔九成认为师承制教育模式应在中药炮制教学中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明确自己的职责[3]。陕西中医学院药学院将中医药“传、帮、带”的师承教育传统和院校教育模式相结合,在中药学专业对实验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包括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两个阶段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4]。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希望通过师生零距离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在人文层面提高素养,感受传统师承教育中萦绕的浓厚人文情怀和文化韵味。同时每位导师又各有特色、各具风格,有专科疾病诊疗方面的名师大家,有教习传统文化的行业能手,还有掌握现代科技手段的新秀骨干。不同特点老师的指导或能完善学生能力、弥补他们的不足,或能使学生在特长方面有所强化[5]。
将传统师承教育的方法有机地融入现代高等中医教育体系之中,不仅可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也是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有效途径[6]。
卢传坚等提出如何将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效能,需要中医药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使具有个性特征的专才从中脱颖而出,使传统的中医药学在优良的传承方式中得以继承和发展[7]。
高彦彬等在回顾中医药教育发展史及总结师承与院校两种教育模式优势与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院校教育为主、师承教育为辅,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是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有效途径[8]。
2 当前中药师承面临的挑战
2.1 国家师承中药较少 当前国家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重点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从国家历年公布的中医药专家及所指导的学生来看,中医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中药专家及中药学术继承人较少。一些省市也开展了中医药师承教育,但仍普遍存在中药传承很少的问题。
2.2 中药师承与中医存在明显差异 不同级别的中医师承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些可以用于中药师承教育,但由于中药传承与中医传承存在明显差异,不能照搬中医师承教育。如大部分中医师承以跟师抄方为传承指导教师经验的主要模式,学生通过此模式学习指导老师诊治疾病的思路与方法。中药传承很多涉及一些传统技术的掌握,需要学生学习指导老师的操作技术。这种操作技术的继承显然不能借用学习诊治疾病的思路与方法的模式。
2.3 院校缺少具有深厚中药文化与传统技术的指导教师 院校教育中比较重视大学老师的学历。故大部分大学老师都具有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很多人是由在学校当学生直接转变为大学老师的。这些老师往往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常常缺乏深厚中药文化底蕴与精湛的传统技术。
2.4 院校教育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师承时间不够 在当前高等教育体制下,公共课、各种支撑学科课程、专业课程占了大量时间,学生可用于师承教育的时间较少。
2.5 中药文化传承较欠缺 中药传承不仅是传统技术需要传承,丰富的中药文化也需要传承。师承教育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院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中药特色与优势的体现,是继承和抢救名老中药专家和老药工学术经验的重要手段,需中药文化与传统技术齐抓[9]。
2.6 社会老药工职称、学历低 社会上很多老药工在过去的时代背景下掌握了精湛的中药传统技术,现在伴随老药工们的年龄的增加,很多老药工已经或即将退休。但他们中大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职称、学历层次均较低。过去可以通过带徒弟的方式传承,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中药领域传统的学徒基本消失,且国家药品管理体制也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学历。根据现行院校教育的制度,这些老药工一般不能担任大学老师。
2.7 院校缺乏支持中药师承的专项经费院校教育采取批量化培养方式,比较节省成本。中药师承加强个性化指导,同时中药技术的传承和中医传承相比,需要消耗药材、磨损仪器,有时还需到国内大型药材市场开拓眼界等,这些都需要资金支持,但院校往往缺乏支持该类专项经费。
3 中药师承融入中药学高等教育的设想
3.1 集体指导与个人指导结合 指导教师团队可由5至10人组成,每名指导教师指导1至3名学生。集体指导由指导教师轮流给入选的学生团体上课或组织活动。同时,每名教师通过电话、邮件、面谈及带自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等指导自己所负责的学生。这种集体指导与个人指导结合模式可以让所有入选学生领略不同教师的特色,同时每名教师的工作量较小,比较容易操作,也便于解决培养中的很多共性问题,也为个性化指导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保证个性化指导的有效性。
3.2 分方向培养 由于指导教师的特长及学生兴趣特长的差异,可以考虑按照教师擅长的领域设置方向,由符合条件的学生选择一两个方向重点培养。如可分为中药文化、炮制、鉴定、调剂、制剂、临床中药等。同时,一名老师可能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可让不同的学生分别传承。
3.3 制定一定的制度激励师承的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保证培养效果,应制定一定制度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如可以通过项目形式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参加师承的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可以与毕业论文挂钩等。
3.4 解放思想,充分发挥社会导师作用由于高校教师的局限性,可以充分挖掘社会上有经验的中药专家、老药工等担任指导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社会导师,经学校审批后统一管理。
3.5 完善管理体制 从教师组织管理、学生选拔、过程管理、出师考核等各方面完善管理体制。
3.6 增加师承教育的含金量,打造师承教育品牌 逐步打造中药师承教育品牌,如可以为学生颁发中药师承结业证书,逐步推动社会对该结业证书的认可,同时通过师承教育为终生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中药师承教育成为未来中药大师的摇篮。
3.7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养 中药师承教育与院校结合是一种新模式,指导教师也需要探索和培养,通过实践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养,培养出一批适合中药师承教育与院校结合的指导教师,对中药传承必然产生巨大的作用。
3.8 运用先进学习理念,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及中药传承 在师承教育过程中,可以运用世界先进的学习理念,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以促进中药更好地传承。如可将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建构式学习理论融入师承教育,提高培养效果。
研究者认为研究型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是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10][11]。在师承教育中还可以充分发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作用。孙鹏涛等认为师承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学生在跟师时学到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学生在跟师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背景,以及通过师傅的引导,使学生得以更好地完成对抽象性极强的中医概念的建构,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与知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