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春栽香菇单产趋低的原因与解决途径
2014-04-04赵小强杜顺刚
赵小强 杜顺刚
西峡县春栽香菇单产趋低的原因与解决途径
赵小强 杜顺刚
(西峡县经济作物工作站,河南 西峡 474500)
西峡;香菇;产量;原因;对策
西峡县是全国春栽香菇的主产区,2014年春季实际栽培量逾2亿袋,产值超过10亿元,香菇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
随着西峡工业化的发展,人工成本的持续增高,使种菇的比较效益出现明显的回落。一部分菇农开始转向其他行业。2013年冬是近10年来菇价最高的一年,通货干品每千克价格达80元,但菇农普遍反映由于单产变低,效益并不理想。笔者根据实践经验,结合生产调查,并参考有关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
1 西峡春栽香菇单产情况
调查发现,西峡春栽香菇在1998年刚推开时,18×60(厘米)栽培袋平均单产为干菇150克左右,150克以上的并不少见。但至2012年单产普遍降低,平均降为125克左右,罕见150克以上的。
2 西峡县春栽香菇低产的主要原因
2.1 与菌种关系不大 不少群众将这一问题的原因笼统地归结为品种退化。我们综合分析后认为,这是只看现象没有抓住问题实质的说法。虽然香菇菌种在长期应用保藏过程中会出现衰退性变异,但正规的选育和保藏手段是可以使品种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种性相对稳定的。品种的种性衰退是连续的、渐进的,较短时间内在生产上不易被发现,这与近年来生产中的低产现象不符。群众反映肉眼可见的差别,生物统计上至少有15%以上的差别。这不是连续的变化,而是跳跃式的。
国家级的菌保中心都有超低温液氮保藏设施,可以较好地保持种性。一旦生产上菌种出现退化迹象,就会启用原始保藏菌株。正规保藏单位一般也都会做出菇试验验证。西峡县主要的供种单位种源都是从规范的保藏单位购入,并不进行长期保存。因此品种退化不是近年来单产降低的主要原因。
我们采用现有的品种,进行标准化生产出菇试验,获得了十年前的单产,足见大规模低产的原因不是菌种。南方主栽香菇品种241-4历经几十年,仍然保持着丰产特性,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也是另一个有力的证明。
2.2 一次性灭菌量过大是根源
(1)一次性灭菌量过大导致培养料酸败。十年前,灭菌采用的是有固定仓容的水泥灶和铁皮灶,一锅灭菌标准袋1 200~1 500袋,一般3~5小时拌料结束,3~8小时装袋结束,3~5小时上大气达100 ℃,保持18~20小时后灭菌结束。近年来全县菇农已100%采用蒸汽包膜灭菌,没有了固定仓容的限制,加之应用免割袋保水膜,单户的栽培量越来越大,菇农为图省事,任意加大一次性灭菌量。生产调查发现,目前每锅灭菌量低于4 000袋的已很少见,多数在0.8 万~1.0万袋,多的甚至达1.5万~2.0万袋。拌料1~2天,装袋一至数天,从升火到达100 ℃要一至数天。培养料从拌料到灭菌升温至100 ℃长达70 小时以上,酸败现象极为普遍,远超食用菌规范化生产8~10 小时的标准要求。笔者用pH试纸测试,大锅灭菌的培养料, pH比正常生产的制种料低1~2个单位(制种料每锅拌湿料5 000千克相当于栽培袋1 500袋)。这些灭菌料普遍具有酸酒糟味,菌丝生长势差,抗逆性弱,发菌不整齐,产量变低。
(2)培养料长时间高温灭菌导致变性。由于一次性灭菌量过多,为求灭菌彻底,任意拉长灭菌时间的现象很普遍。调查中发现,生产上一般达100 ℃以后的灭菌时间在36~72 小时,远远长于食用菌培养料常压灭菌标准的8~12 小时。长时间高温灭菌使培养料变性,营养被破坏,灭菌料颜色由正常的棕红色变为棕黑色,有异味;接种后发菌迟,生长明显变慢,抗逆性弱,遇低温极易出现死穴现象,产量变低。
十年前每千袋接种量为菌种20千克,现在用50千克以上才能保证成活率,且死穴现象仍比十年前多。发菌期变长,易出现生理不成熟,难催蕾,菇农甚至采用柴油熏蒸强制催蕾。据报道,料袋常压100 ℃灭菌超过9小时,接种的黑木耳菌丝萌发即开始推迟,产量变低,直接说明了过度灭菌的危害。
(3)一次性灭菌过多,料袋还存在灭菌不彻底的风险,堆心温度可能始终达不到98 ℃以上。拉长时间虽可彻底杀灭霉菌,但一些耐热细菌的芽孢仍可能存活,并在高温越夏期香菇菌丝“夏眠”时大量爆发,造成大量烂筒。有报道浙江丽水、辽宁盘锦地区曾因此造成大量菌棒越夏烂袋。
2.3 菌袋养分与水分不足 生产上菇农都知道,凡是含水量高的菌袋,出的菇往往个大肉厚、产量高;过干的菌袋,出菇密而小,产量低。菌袋水分不足、养分不足(麸皮过少),会造成出菇小而多,畸形菇比例高;出菇后菌袋过早发软,复壮不足会影响后期出菇;补水过多又会过早散筒解体。现在生产上推广的中温春栽秋出品种,如庆科20,据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试验,最高产量麸皮用量在25%,生产上推荐用量为20%。而西峡目前生产上平均干料为1.5千克的菌袋,麸皮用量多在200~250克,加上麸皮普遍掺假,折算成纯麸皮,含量只有12%左右,这也是造成低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提高成品率及保证安全越夏,菇农调干培养料、多刺孔“放大气”的习惯造成菌丝活力弱,产量低。
2.4 木屑过粗 木屑加工工人为提高工效,致木屑粉碎颗粒过大,造成拌料时持水量减少,难以装实,空隙度大,单位体积的干物质少,出菇后菌袋收缩快,产量变低。十年前用的是3~5毫米的如麦粒大小的较细木屑;现在生产上几乎都用2厘米如成人拇指大小的小木片,远离要求,并因此造成制袋破损率增大,污染率增加。
2.5 免割袋的推广应用 十年前用的是手割袋,现在生产上绝大多数是用免割袋。与手割袋相比,免割袋保水性差(北方气候干燥,菇质疏松),机械强度小,出过二潮菇后菌袋易收缩折断,出菇潮次减少。因能极大减少割膜放菇用工而催生栽培大户涌现的同时,单产有所降低。
3 解决途径
3.1 推广小锅灭菌 改一次性大锅灭菌为多次性小锅灭菌,以解决大锅装袋慢、升温慢,培养料酸败问题,以及大锅灭菌时间长而导致的培养料变性,提高灭菌料质量。一般每锅以18×60(厘米)规格袋3 000~5 000袋为宜,升火3~5小时上大气(100 ℃),保持18~20小时,中途不降温,可保证彻底灭菌。
3.2 按国标加足麸皮和水分 按香菇标准化配方足额加入优质麸皮,用量占干料重的20%。配料含水量保持60%~65%。依据菇农管理水平和历年出菇多少,适度增减“放大气”刺孔数。只要能平稳出菇,就不要过多刺孔,以防菌袋水分散失过多影响出菇。一般用5~8毫米的刺孔器,刺孔数目宜20~40个。
3.3 科学粉碎木屑 木屑粒度以4~8毫米为宜。刀片要勤磨,防止刀钝造成木屑过大、木纤过多。当切粉至树木端部无法握住时,就要弃之不用;不可横切,以免造成大量木纤粉混入扎破料袋。
3.4 合理使用免割袋 目前市场上免割袋质量鱼目混珠,各地菇农要认真鉴别,选用质量过硬的免割袋。早制袋,并做好以温度管理为中心的培菌管理,以解决免割袋越夏烂袋问题。出菇期要做好水分管理,前期减少掀棚次数,以解决免割袋保水性差,菌袋失水快,幼菇易缺水问题。三潮菇以后出菇要轻拿轻放,减少菌棒断裂对出菇潮次的影响。
[1] 吴学谦. 袋料香菇烂筒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食用菌, 18(5): 23.
[2] 吴学谦. 袋料花菇立体层架培育技术讲座(五)[J]. 浙江食用菌, 2009, 17(3): 37.
[3] 何颖, 杜顺刚. 食用菌栽培袋灭菌的规范意见[J]. 食药用菌, 2011, 19(2): 49.
[4] 刘静, 杜顺刚. 春栽袋料香菇常见几个技术争议问题[J]. 食药用菌, 2011, 19(4): 49.
S646
B
2095-0934(2014)03-1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