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江丹参种植规范化情况调查分析

2014-04-04李红梅四川省农业援外办公室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江县中药材丹参

□李红梅/四川省农业援外办公室

中江丹参种植规范化情况调查分析

□李红梅/四川省农业援外办公室

丹参是唇形科鼠尾草属荔枝草亚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根及根茎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性微寒、味苦、无毒,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清心安神之功效。中江丹参一直是我国丹参的主源优质道地药材,以其根粗壮、色泽朱红、药味浓郁、药效高而弛名海内外。在《中国道地药材》中,被列为川产道地药材,是四川省主要中药材品种之一,在四川道地药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尽管中江县一直将丹参作为其特色效益农业,政府利用各种政策支持丹参产业发展,但农户在丹参种植规范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四川中江县597户丹参种植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中江县丹参种植规范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1 中江县丹参种植基本情况

中江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中江丹参是在中江特殊生态环境下分化发育形成的生态类型,其大面积人工栽种历史近300年,其单位产量、药品效价、根条色泽、外观形态居全国之冠,一直是我国传统出口中药丹参的主源优质道地药材品种。2012年中江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980hm2,总产2.62万 t,药材总收入4.72亿元,加工总产值12.6亿元,其中丹参种植面积3066.67hm2,产量9200t。主要品种为川丹1号和川丹2号。分布区域主要以境内龙泉山脉为规划区,石泉乡、集凤镇、古店乡、辑庆镇等18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为主要集中种植区。

1.1 丹参种植多是散户种植,种植规模化程度较低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分户经营,每家每户的耕地面积较小,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多处于超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为使调查统计更客观,笔者结合家庭耕地面积和丹参种植面积分析其规模。从调查数据来看,597户农户中,家庭耕地面积在0.2hm2及以下的有195户,占32.66%,0.21~0.39hm2的有308户,占51.59%,0.4~0.6hm2的有94户,占15.75%。丹参种植面积在0.2hm2及以下的 有 579户 , 占 96.98% , 0.21~0.39hm2的有16户,占2.68%,0.4~0.6hm2仅有2户,占0.34%(详见图1)。调查样本中,丹参种植面积最小为0.007hm2,最大值为0.6hm2,特别说明,在0.2hm2的以下的分段中,种植面积在0.067hm2及以下的有230户,占39.7%,丹参种植规模化程序非常低。尽管中药材栽培讲究规模的适度性、小面积精耕细作,但是过于小面积的种植,在整个农户家庭经营结构中占比较小,很难引起农户的重视,规范化种植更是难以做到。

1.2 企业、专合组织参与度不高,丹参产业化程度较低

中江县境内有7家中药材加工企业,有中药材种植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15家,属于四川“省级农业示范合作社”的仅1家,专属丹参的合作社也仅有中江县石泉乡维民丹参专合社1家,无专属丹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从调查的597户农户情况来看,参加合作社的仅有81户,仅占14.6%。其主要原因是整个中江县只有一家专属丹参的专业合作社,很多农户距离合作社较远,尽管有强烈意愿想要参加合作社,但在其附近无合作社可以参加。在与农户的访谈中发现,和企业有联系的丹参种植基地较少,农户多是由于市场因素,自发的种植。丹参收获后,直接销售给小商贩或者中药材收购经纪人,与企业直接合作销售的较少,整个产业链脱节较严重,产业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农民参加合作社或与企业合作建立基地的意愿比较强烈,提高产业化程度有较大的空间。1.3 丹参种植规范化程度较低

丹参的规范化种植程度高低与丹参的产量、质量有显著的相关性。本文从农户的认知度和农户的种植行为两个方面来考量中江县丹参的规范化种植程度。1.3.1 农户对丹参规范化种植的认知度较低

对中江丹参种植规范化程度的界定,分为了认知和行为两个部分。认知方面主要从对丹参规范化种植技术的关注度、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相关信息的了解度、对中药材生产标准化体系(GAP)的了解度、对丹参规范化种植的认知度和对丹参药材安全的重要性的认知度5个变量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对农户认知度进行打分,认为十分关注或者重要的为5分,关注或重要的为4分,一般为3分,不关注或不重要的为2分,很不关注或很不重要的为1分,调查结果详见表1。

从调查结果得知,中江县丹参种植农户对于丹参规范化种植的认知度普遍偏低。比较关注丹参种植技术方面信息的人还不到50%,比较了解GAP的农户仅仅为5.4%。但是农户普遍都认为丹参种植的安全性和规范化非常重要,均大于60%。这说明对农户引导进行规范化种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3.2 从农户种植行为分析发现,丹参规范化种植程度也偏低

通过对农户在种植丹参过程中具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选择了15个主要技术行为,给每个行为打分。如果所采用的行为是正确的就给1分,是错误的就给0分。选择的技术行为变量主要有:土地利用、种根来源、储藏方式、繁殖方式、种苗移栽、是否能够辨别种苗质量、栽培方式、采收时间、化肥和农药施用标准、丹参种植密度、发汗时间、坏丹参根条处理方式等15个变量,按其最终得分来反映其规范化种植程度。经过数据统计发现,能够得到10分以上的农户仅82户,占比7.37%,得分多集中在6~10分之间,详见图2。调查结果显示农户种植的随意性相当大,能够完全正确地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农户基本没有。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施用化肥和施用农药方面,很多农户表现出了只顾成本,不顾药效及药品安全性的倾向。在问及种植丹参时,施用化肥的标准是什么时,87.9%的农户选择没有标准,根据经验随意施用。在农药残留和产量的选择方面,90.9%的农户选择了产量,表示会为了产量,继续施用高残留农药。

从农户对丹参规范化种植的认知度分值统计分析和农户施用农药化肥的随意性和滥用性方面,我们得出了中江丹参种植规范化程度较低的结论。

2 影响丹参种植规范化程度的原因分析

2.1 丹参种植农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在调查的597户农户中,小学文化及以下占比达71.36%,其中小学文化占57.29%,文盲占14.07%,高中及以上文化仅占3%,详见图3。从总体上看,丹参种植农户文化程度非常低。较低文化程度的农户在种植丹参时,多采取传统的生产模式,对于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速度较慢,甚至拒绝接受。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都认为丹参规范化种植可有可无,只要种出来产量高,什么种植方式都无所谓,而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户,在调查人员讲解怎么做到规范化种植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采取了耐心倾听的态度。种植农户的文化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丹参规范化种植的推广。

2.2 丹参种植农户年龄偏大

调查中发现,在中江县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及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均在外打工,留在家里的多是老弱妇孺,这种情况在四川省非常普遍。调查的597户农户中,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人数为426人,占总调查样本数的71%,详见图4。老人及妇女对于丹参规范化种植技术、政府产业引导政策等关注度较低,多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加上种植规模较小,这些对丹参产业良性发展客观上起着阻碍作用。

2.3 丹参种植较低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制约了丹参种植规范化的发展

中江县丹参种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程度均较低,而且无企业或者专业组织参与的散户种植,难以保证丹参的质量。一般来讲,规范化种植的成本相对于随意种植的成本要大一些,在种植技术方面也要复杂一些,由于种植面积较小,改进技术获得的回报较低,药农自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经济或时间成本去改进种植技术。大多数散户药农在种植时往往只选择低价种苗,不注重种苗质量;在种植过程中,又只追求高产,而不注重产品的质量和药效;在销售的过程中,没有生产企业或专合组织参与,缺乏相应的方法和仪器设备来检测丹参的药效成分。这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中江丹参种植规范化程度难以提升。

2.4 政府产业引导力度不足

关于政府产业引导力度,本文选择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农户种植丹参的原因,二是农户参与丹参种植技术的培训,三是是否有专业技术人员对其种植技术进行实时指导。

在设置政府鼓励、市场效益、邻居在种和长期种植4个原因中,市场因素是主要原因,占调查农户数的55.61%,选择政府鼓励这个因素的仅仅3人,占0.50%,具体见图5。在近两年参加过几次关于丹参种植技术方面的培训这个问题中,没有参加过的农户达到了445人,占74.54%,参加过1次培训的农户仅仅67人,占11.23%,参加过2次以上的也仅仅85人,占14.23%。在询问在种植丹参的过程中,是否有专业技术人员不定期对您进行技术指导的问题中,选择有技术人员指导的仅117人,占19.60%,而没有技术指导高达到480人。这说明尽管丹参作为中江县的特色效益产业,政府在产业引导、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重视力度较低,农民种植丹参多是自发行为,农户种植丹参时的盲目和对新技术掌握的困难等,必然导致丹参产业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

3 提升丹参规范化种植程度的对策建议

3.1 开展技能培训,留住青壮年劳动力

实地调查发现,目前中江县丹参种植户中,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或妇女,而青壮年更多是外出务工。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中江县,四川省及全国也一样。青壮年脱离农村,走进城市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无论是全省农业发展,还是中江丹参的规范化生产,均需要依靠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思想观念相对开放的青年人。因此,希望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能够在怎样留住青壮年劳动力方面多做考虑,如通过技能培训、项目倾斜、适当补贴、信贷优惠等措施,留住青壮年劳动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丹参产业规模化发展。

3.2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提升丹参种植规模化水平

中江县丹参种植多是小农户小规模种植,面积偏小,多在0.2hm2及以下。政府在引导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时,应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通过项目支持、信贷优惠等措施鼓励中药材种植大户、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参与,扩大种植规模,改变多农户、小规模生产的局面,促进丹参种植规模化,从而达到规范化种植、提升丹参有效药用成分质量和产量的目标。

3.3 加强丹参产业化基地建设

建设产业化基地对于地方政府和农户而言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而对于生产加工企业则可以从源头上突破药材原料质量难以控制的瓶颈,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的必由之路。建议由专业的制药公司牵头,联合科研院校、专合组织、农户,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高标准、多品种、上规模的中药材产业化、规范化基地,并将丹参作为其重要品种,加大力度扶持,多方努力促使农户种植规范化,控制丹参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升各链条的活力,从而达到促进丹参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

3.4 加大培训和技术指导力度

丹参种植农户的技术需求和技术接受能力直接影响丹参规范化种植程度。培训和技术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农民获取、辨识和理解信息的能力,而且会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并将行动推广和扩散,从而影响整个片区技术更新。因此,在引导和扶持丹参产业发展时,培训和技术指导是促进规范化生产的重中之重。可以通过课堂培训、实地考察、田间指导、视频教学等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向农户灌输丹参规范化种植知识,将这些知识固化在农户的意识之中,提高其对丹参规范化种植的认知度,从而将正确的认知用于种植活动中,保证丹参种植环节的安全性。

3.5 加大监管力度,从源头抓起

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户在施用肥料和农药时只管疗效不管质量及安全性。对于腐烂、肿瘤、虫蚀的丹参根条,40%的农户选择混杂在无病丹参中出售、46%的选择随意丢弃,而选择统一集中处理的仅为14%。这些行为不仅污染环境,更重要的是为丹参的质量安全和药品安全埋下隐患。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一是要首先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农户安全施用农药化肥、对于腐烂、肿瘤、虫蚀根条集中处理。二是应加强农药、化肥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三是应为农户提供集中处理腐烂、肿瘤、虫蚀根条的场地和条件。四是要有严格的监管措施和制度设计,规范农户的用药、用肥及处理腐烂根条等。

猜你喜欢

中江县中药材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中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强化权益保护宣传教育 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江县:强化人力资源品牌建设 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江县:突出“学讲练” 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基于农户调查的耕地撂荒问题研究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