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

2014-04-04潘慧锦陈淑飞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

潘慧锦,陈淑飞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1)

0 引言

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兴起,成为当前设计教育迅速发展的契机,同时也对设计人才素质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1]。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是推进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提升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2]。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是对建筑内外空间进行规划、整理和创造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20多年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作为独立的学科被提出[3]。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已做为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当前艺术学院环境设计(原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尚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在学分制内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整合更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体制,以促使本专业发展,使其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1 学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现状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主线,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最终实现专业建设目标、提升专业竞争能力和优势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的总体设计。科学、合理地安排并整体优化的专业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能否达到预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境设计(原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课程、毕业标准和教学进程等内容,制定原则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服务于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近年来,艺术学院不断研究改革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分别于2006和2009年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探讨和改革实践,通过进一步深化教学理念、强化内涵建设、培育专业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较好地推动了专业建设和培养目标的达成。

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技能与工艺材料的创新等,现行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以促使本专业的发展能够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区域经济服务。

1.2 现有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2.1 制度建设推进相对缓慢

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进程为核心、以学分作为量化单位,以课程学分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指标,以取得必要的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改变了沿袭多年的教与学的被动关系,取而代之的是自由与主动,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目前学校所实行的是“半学分制”,尚处于完全学分制的“过渡期”,存在师生比差距较大、未建立导师制、选修课的开设覆盖面窄等状况,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选课方法、授课形式、管理方法等也没有相应改进。

1.2.2 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是,就目前社会对学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反馈信息来看,并未较好地达到培养目标,究其原因是我们培养出来的艺术设计人才的设计理念相对滞后,综合素质有一定欠缺。

1.2.3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建设相对滞后

环艺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仍为传统的“三模块进程”,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这种教育模式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设计市场的变化和对设计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渐渐显现出不足之处。现在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全面不系统,在设计思维的表达、设计理念的创新、实践项目的操作等方面显得能力欠缺,已经无法满足设计市场的要求,难以达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2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措施与途径

2.1 推进机制改革,深化学分制方案内涵

提出适合现行教育教学规模的学分制改革方案势在必行,逐步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选课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机制。(1)基本合理的师生比是实施学分制的前提,只有具备充足的教师资源才能保证给予学生的选择权利落到实处;(2)“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障。学业导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确定学习计划、修读课程、学习进程、发展方向等,确保学分制的顺利实施;(3)选课、成绩考核、毕业等学习环节的教学和管理是学分制实施的主体内容,只有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明确管理办法、细化管理程序、修订管理制度,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与人才培养过程,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多样性、个性化和创造性人才。

2.2 围绕就业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定位

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行业特点,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研究分析用人单位相关岗位的分类和特点、岗位的工作流程内容以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应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方案的制定。以市场需要为依据开设课程,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彰显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并符合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培养设计型、管理型、决策型等不同类型人才奠定基础。

2.3 凝练专业特色,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2.3.1 建立专业基础平台

环境设计专业分为环艺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方向,目前采用的是平行授课的教学模式,各有独立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团队。为使学生能够广泛吸收专业基础知识,充分解读专业方向内涵,了解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优势,扎实掌握设计技能,毕业后更好地与就业对接,适应企业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适宜采用“专业基础平台加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即在1、2年级前期,开设室内外设计基础通识课程,包括素描、色彩、构成、设计基础、人体工学、设计史、建筑制图、设计表现技法等,后期开设方向设计课程,如办公空间设计、专业实习、公共设施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同时聘请企业工作人员和专家来校举办讲座论坛等,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对专业方向的了解和认同,使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专业方向内涵,清晰毕业单位岗位要求,结合自身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在3、4年级,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专业课程,组成不同的课程模块和课程群,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习效率实现最大化,同时也将有限的师资力量进行合理分配,使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

2.3.2 优化专业课程设计

(1)增加设计理论课程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较注重技能的培养,表现技巧动手能力得到关注,但理论课程的安排仅限于环境概论、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等基础理论知识,而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将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产生新的生活空间、物质体验,以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创新活动,最终将上升为一种设计文化。所以环境设计所培养的学生需要适当增加设计理论类教学课时,增加知识储备,超越单纯的技法表现,将知识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否则做出再好的设计也仅仅是能完成设计任务的“设计工匠”,无法成为“设计创造者”。

(2)增设设计管理课程设计与管理,两者并非是单纯的相加,而是两个文化范畴的高度融合与渗透[4],设计管理人员则是集两种文化素质于一身、具有广博的知识尤其是管理方面的知识,具一定影响力的专业人员。当前任何一家公司企业,都需要这样一类设计师:除具有出众的设计才干与能力外,还兼具对商业模式、组织管理及战略实施有深刻的理解,这样的设计师已超越了技能表现和战略实施者的地位,跃升为设计战略指挥者、设计管理者。他的职责是运用自己广泛的知识和良好的沟通、组织、管理能力,建立内外设计合作组织、网络,保持创新精神并运用设计战略提高企业价值,最终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简而言之,设计管理就是对设计过程的管理和设计活动的管理[5]。目前,这种现状已催促教育部门针对市场的需要,培养合格的设计管理人员,但开设设计管理课程的艺术院校还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设置与环境设计实践相关的课程,如项目管理、经济、市场、金融等,培养能适应市场要求、企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设计管理者,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必然选择,它同样也为专业和学校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

(3)加大技法类课程课时 手绘设计表现和计算机制图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目前在培养计划中所占学时比例较少,表现技法(1-2)、CAD、3D共4门课只有144学时。对于以表现为主要设计表达方法的环境设计专业来讲是不足的。学生在课内学时无法满足学习需要,导致学生外出报班进行课外充电的现象,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甚至有些以未掌握表现技法为由荒废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应加大技法课程的课内学时,保证充足的课堂教学时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逐步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由“慢走”变“快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将设计表现、设计方法与设计思想、设计过程融会贯通,提高设计能力,为将来的设计实践提供有力保障[6]。

(4)增设传统文化艺术课程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对话日益频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设计的国际化、现代化、全球化无形之中成为衡量设计质量的标尺。提到“设计”很多人脑海中浮现出的即是日本的电器、北欧的家具等,似乎设计是西方专属的。但是真正国际化的设计,理应是在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融合的前提下产生的整体设计,既富有西方现代美学观念与国际风格,又蕴含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特征,就像一句老话所说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如果对国家的传统文化艺术知之甚少,一味地追求现代化,单纯仿效西方设计风格,则是无民族性的、失败的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设计师们汲取营养的沃土[7],所以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培养加强传统文化、民族艺术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在倡导国际化现代化设计的同时,彰显民族精神,弘扬本土文化则是设计者的又一职责与使命,从模仿到创新,从加工到设计,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已势在必行[8]。

2.4 整合专业课程群

目前环境设计专业没有形成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所展开的统一、系统、有序的课程教学活动,除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群外,绝大多数课程围绕各自的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课程开设之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课程教学内容无法互相渗透和融合,造成某些知识点的缺失或者部分授课内容的重复,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达不到实际的设计要求,理论与实践产生断层,学生也很难主动将各门课程的知识融汇贯通并转变为系统全面的专业技能,在面对实际工程时感到力不从心。教学中对开设课程进行统筹设计优化整合,调整课程内容,形成若干课程群,增加课程群中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课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联,采用开放型项目式教学形式,为学生打造与市场紧密结合、有效提高设计技能水平的专业平台,如设计素描、构成设计、装饰艺术制作课程形成基础课课程群,以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为主;设计表现技法、环境艺术设计、材料实践与装饰工程概预算等形成专业课课程群,提高了专业设计与实践能力。系统有序的课程设置对设计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的开设从基础课程的学习到专业课程的训练,最后跨入到专业实践应用中,树立先基础后专业重实践的授课理念,课程内容合理交叉渗透,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保障。

2.5 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2.5.1 导入真实项目课题

近年来“理论结合实践”一直是我们倡导的教学理念,但是距离真正融入教学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多数设计题目都是虚拟的,很少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项目课题,甚至在毕业设计环节中能够真题真做的设计任务也寥寥无几。这样导致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对设计内容的理解缺乏感性认识和直观体验,仅凭借个人想象和翻阅资料来进行设计构思,设计方案难免空洞、单一和脱离实际。要改善这种现象就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个人专业优势,将实地工程项目作为设计课题下达设计任务,让学生参与到真实工程项目的设计、改造中,感受设计现场的环境、面积、风貌、氛围等,将亲身体验和感受作为设计思路的依据和前提,在真实的环境和项目中学习专业知识,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或模拟项目设计投标和工程实践,将所学设计表现、设计创意、工程预决算等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真实案例的实践操作,充分吸收应用,最终转化为扎实掌握的专业技能[9]。尤其是毕业设计环节更应该倡导真题真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将4年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沉淀充分展示出来,通过实际项目设计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加强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使他们从毕业到就业达到零距离。项目课题的介入正确引导了学生的设计观念,即设计过程就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这一设计过程涵盖了人与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10]。

2.5.2 建立健全工作室制度

西方院校沿袭包豪斯的“双轨制教学”,即“理论教学”与“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各专业均有自己的工作室,或生均一间,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如材料、工艺、设备使用等问题。当前有很多院校早已尝试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并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工作室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交流更加广泛深入,探讨的课题往往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战性[11]。我们或许没有足够的实力创建较多的工作室(目前仅1间在试行阶段),但可以以专业为单位,以专业带头人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与企业、用人单位相配合,实现工作室社会化,将其发展成为在校生社会实习的第一站。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在以理论促进实践,以实践推动理论的良性循环中,维持一个高度创新的环境,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提高其设计创造能力。

2.6 深化内涵建设,注重教师队伍培养

2.6.1 提倡双师型教师培养

艺术院校的教师有着双重身份:对内是教师,对外是设计师,有些老师既有学历证书,又有技能证书;既是学科带头人,又是技术带头人,教师专业化发展现已成为国际趋势,采取多元化教师管理制度,由多类型教师进行指导和授课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12]。今后“双师型”教师发展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专业教师的特色,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学院应鼓励年轻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行业发展前沿信息,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通过实践项目的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丰富的社会实践和设计经验对于教师授课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然而它又是一把双刃剑,有的教师忙于社会工作而忽视教学工作,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违背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初衷。这就要求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以教学为中心,不能顾此失彼,要灵活的将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合理参与,这样既不影响自身的社会价值体现,又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实践平台,真正实现师生双赢。

2.6.2 推进管理机制创新

(1)教学检查常态化在主要专业设计课的教学中,实现对专业教师在选题、布置任务、作业规格形式、进程安排等方面实行动态监督的科学化管理。由学院组织专业督导员和骨干教师组成检查组,按照教学团队制定的教学规范、阶段目标和质量要求,进行阶段性监督检查。比如对设计课程的任务下达、阶段性汇报、作业质量等进行检查督促,并在课程结束后举办学生作业展览,组织开展经验总结讨论会等,通过一系列动态质量监督措施确保教学质量。

(2)教学评价系统化 参照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标准,制定学院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和奖惩制度,使教学质量与评价体系有效挂钩,督促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学院将教师参与的各类教学活动按类别划分,整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标准”,如;教学检查项目包括日常随堂听课、期中教学检查、日常设计课题检查等;教师竞赛项目包括讲课比赛、课件评比、团队竞赛等;学生成果项目包括指导学生获奖、优秀作业推荐、优秀毕业设计等;教师成果包括发表论文、承担课题、著作等。由学院组成教学质量督导组对教师参与的各项活动进行评价打分,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结果按照评价机制标准进行量化,对应核算出每位教师的教学成果,以此为依据实行相应的奖励措施。公开透明的奖惩制度不但能够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推动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 结语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存在的制度建设推进相对缓慢、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以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在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前提下,采取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建立更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体制等改革措施。尤其是在凝练专业特色、完善课程体系、整合专业课程群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对实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教育目标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1] 陈琏年.张黎.四川美术学院工艺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装饰,2011(9):125-126.

[2] 段培永.建筑强弱电结合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6):590-594.

[3] 王葆华.以广义建筑学为依托的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思路浅析[C].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集,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9.

[4] 李艳.设计管理与设计创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 刘吉昆.设计管理及其提出的背景与价值[J].装饰,2014(4):12-14.

[6] 鲁敏.刘振芳.李东和.园林学科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25(6):662-667.

[7] 刘禹杉.企业VI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分析研究[J].设计,2014(4):123-124.

[8] 任艺林.中国室内设计师资格认证问题研究[J].装饰,2014(3):113-115.

[9] 吕微露.黄韵,刘斐.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式改革初探[J].装饰,2011(2):139-140.

[10]马长勇.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实践课题的切入[J].装饰,2012(8):133-134.

[11]王艳.探讨工作坊教学新模式[J].设计与艺术,2014(1-2):166-168.

[12]汪碧波.“1+N”多师制项目模块教学浅谈[J].装饰,2012(3):112-113.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星.云.海》
《花月夜》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