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安市泰山文化交流中心景观概念规划设计

2014-01-23周晓娜周广钊徐杰张军民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泰山轴线入口

周晓娜,周广钊,徐杰,张军民

(1.山东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山东 济南250014;2.山东建大教育置业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1014;3.山东建筑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1)

0 引言

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中充分融合场地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已成为必然趋势[1-6]。泰山风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环境和人文景观环境;泰山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传承性特点[7-10]。泰山文化交流中心概念规划方案在对现有场地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原有优美的自然景观环境和人文景观环境,融合泰山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以“七星环岛望紫薇,五岳映湖仰天门”为设计理念,设计了“一心四轴,双环八区”的总体规划结构,实现了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和空间布局的完美统一。

1 设计区域概括

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南麓,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平均气温为12.9℃,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和国槐(Sophora japonica L.)分别为其市花和市树。泰山文化交流中心位于泰安西部风景秀丽的天平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南起省交通学校和天平湖公园,东北两侧濒临水面开阔的天平湖,向东北与泰山隔水相望,西临城市干道大河路,规划用地24.63 hm2,其中一期占地11.65 hm2,二期占地 12.98 hm2,如图 1所示。基地呈丘陵起伏状呈“冠”状,东西长约为600 m,南北长约为500 m,基地内地形高差约20 m,基地西南和东北部较高,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山脊(脉)横穿整个基地,正对泰山的徂徕峰和玉皇顶;基地西北和东南部较低,用地中间高,四周低,有三条低洼的山沟(谷)分布在基地的北、东、南三侧,把基地分成了三块完整的高地,便于规划建设利用,如图1所示。

泰山文化交流中心规划基地的内部环境资源与外部的环境资源丰富:基地内部有一处自然村落,街巷周边散有芦苇荡、果园、水塘和石磨等,结合高低变化的地形,形成了高低错落,绿化环境优良的内部环境资源:基地紧邻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风景区和天平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则形成了丰富的外部环境资源。

2 设计依据与原则

2.1 设计依据

(1)《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2)《泰山文化交流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征集采购文件》;

(3)《泰安市泰山文化交流中心修建性详细规划暨建筑设计方案任务书》;

(4)休闲、娱乐、酒店及住宅等建筑相关设计规范;

(5)电子地形图以及相关答疑文件。

图1 文化交流中心区域图

2.2 设计原则

(1)传承与弘扬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交流中心在传承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等创新设计元素,体现了泰山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宏伟气概。

(2)注重与泰山风景区的呼应与延伸

泰山文化交流中心紧邻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风景区,方案以泰山自然山水及人文景观为背景,充分考虑两者间的协调与统一,使其成为泰山风景区的外部延伸。

(3)体现当地地域风土人情

泰山文化交流中心保留原有村落街巷、石磨水井和桃林梯田,挖掘和整合泰山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打造独具当地特色的民俗风情区。

3 设计理念

泰山文化交流中心结合场地地势条件,尊重原有自然村落特色,采用传统的中国园林式建筑组合方式和泰安当地村落街巷的组合元素进行建筑及空间布局,疏密相间,错落有致,轴线对称与灵活布局相结合,使得功能与形式相统一,如图2所示。

泰山文化交流中心紧邻泰山风景区和天平湖休闲旅游度假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规划方案中充分考虑了三者间的相互呼应,利用基地最高处的西南东北向“山脉”,打通与泰山顶峰的对景关系,利用“山谷”形成与天平湖的景观渗透与对景联系,达到“登高望岳,临湖凭风”的山水景观意境。

图2 文化交流中心总平面图

泰山文化交流中心充分利用基地内、外丰富的环境资源,融合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一系列的轴线空间关系,相互对景、借景,共动互融,形成了“七星环岛望紫薇,五岳映湖仰天门”的设计主题,如图3、4所示。

图3 文化交流中心规划方案构思图

图4 文化交流中心鸟瞰效果图

4 规划空间布局

4.1 规划结构

通过对现状条件和文化交流中心特点的分析,泰山文化中心规划中形成了“一心四轴,双环八区”的总体规划结构(如图5所示):一心文化广场,四轴入口景观轴、山轴、水轴和文化轴,双环内环路和滨湖路,八区入口景观区、综合区、一期别墅区、主别墅区、中央生态绿化区、二期别墅区、滨水绿化区和康乐区等八个区。

图5 文化交流中心结构分析图

(1)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位于整个基地的中心位置,在基地高起的西南东北山脊线上,正对西侧主入口,广场中心布置体现泰山石刻文化的泰山石刻标志,在高大的泰山石上刻姚鼐的《登泰山记》,作为标志性景观,形成入口景观轴和入口礼仪性广场空间序列,周遍围合各功能建筑群,是四条景观轴线的交汇点,形成整个交流中心的中心公共空间节点。

(2)景观轴线

景观轴线是由中心文化广场发散的入口景观轴、山轴、水轴和文化轴四条结构景观轴线组成。

入口景观轴是西侧大河路入口广场至中心文化广场的一条东西向轴线,由西向东分为入口广场、礼仪广场和文化广场,作为整个中心的礼仪性轴线空间和主要的交通分流疏散空间。

山轴是以中心广场石刻标志为起点,利用基地中间高起的西南东北走向的“山脊”形成观山景观轴线,沿文化广场拾阶而上,分别布置了“三山五岳”主题石刻雕塑——三个收放有序的台地轴线空间布置“蓬莱、方丈和瀛洲”三个主题石刻雕塑;北侧高起的望岳台广场空间为观山平台,结合圆形平台布置“泰山、华山、恒山、嵩山和衡山”五个主题石刻雕塑,泰山石刻位于中间的望岳台上,其余四个围绕望岳台环状放射布置。山轴东北向远观泰山群峰,遥相呼应,形成了观山景观轴与泰山群峰的视线通廊。

水轴是利用基地东侧一条东西向的低洼“山谷”形成的自然水景轴线,以西侧的喷泉为起点,池水跌落而下形成不同的跌水瀑布和生态溪岸,构成了“五湖四海”的主题景观节点,结合跌瀑形成的水面分别命名为“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东海、西海、南海、北海”等,在水边的景观泰山石上刻记相应主题的传说和介绍,形成丰富的石刻文化景观,体现了泰山博览天下的宏伟气势。

文化轴是由泰安风情别墅区中间围合而成的东南走向的街巷空间轴线,以喷泉和小桥为起点,穿过泰山石牌坊,进入别墅街巷轴线,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街巷结合南北两侧的别墅形成收放有序的街巷趣味空间,布置大树和保留的现状石磨和水井等元素,体现了泰安当地的风俗文化和人文风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观城景观轴线。

(3)双环道路

双环是由内环路和滨湖路形成的两条环状的道路:内环路沿地形等高线自由串联各个功能区的环路,为内部使用道路;滨湖路沿天平湖岸自由布置,连接南北景区外部道路。两条环路呈曲直相济的元宝状,体现了齐鲁文化内敛与奔放,规整与灵活的特点。

(4)功能分区

泰山文化交流中心各功能分区依据不同的建筑规模和对地形的不同要求,因地制宜的进行布局,并通过道路、步行通道和开放空间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如图6所示。

图6 文化交流中心功能分区图

入口景观区分为入口景观轴线和文化广场两大部分,主要以硬质铺装景观为主,形成整个文化交流中心的大型公共空间。

综合区布置交流中心的主体建筑——综合楼,建筑结合现状地形的山坡等高线“U”字型布局,因地制宜,结合跌落地形,建筑错层处理,环岛而建,临水望山,建筑整体平面造型与东侧的两栋一期别墅构成“北斗七星”,与主别墅区(紫薇苑)共同构成“七星环岛望紫薇”的设计主题。

一期别墅区位于基地北侧的山坡地上,临近湖面,点式布局,建筑结合地形高差错层设计,与西侧的综合楼相呼应,呈“北斗七星”状 ,并与东南侧的主别墅(紫薇苑)的跌落布局相统一。

主别墅区为紫薇苑,利用东侧缓坡和其南侧的“山谷”地形形成的向阳坡院落式布局,地块相对独立静谧,结合台地跌落布局。紫薇是泰安的市花,也是紫薇星(北极星)的象征,与西侧的北斗相呼应。

中央生态绿化区位于基地中间,内环路以内的山体绿化区域,以自然景观、坡地绿化为主,包含“山轴”和“水轴”两大景观轴,融汇了“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等景观节点,与泰山风景区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五岳映湖仰天门”的设计主题。

二期别墅区为泰安民俗风情别墅区,位于基地东南部的自然村落的位置,地形较为平整,中间布置村落街巷,保留原有参天大树、座凳和石磨的元素,两侧以入口牌坊和临湖石刻为对景,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独立别墅区,同时也是一处体现当地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景观长廊。

滨水绿化区沿天平湖和滨湖路环抱整个基地,形成优美的滨水自然绿化景观,沿湖岸布置了生态堤岸、游乐园、木栈台、游船码头、人造沙滩、垂钓区、水上娱乐,南侧保留了原有的桃花谷自然梯田风景带,极大地丰富了自然景观环境的内容和层次。

康乐区布置了康乐楼,建筑结合现状地形倒“U”字型布局,围合中间高起庭院山,成为基地内的高点,可观山望水,周边布置相应的体育健身设施场地。

4.2 规划布局特色

泰山文化交流中心规划区内的地形变化较大,规划方案中结合地形特色,因地制宜的对各个功能区进行布局,充分利用坡地作为建设用地,低洼用地和坡度较大用地作为景观绿化用地,而平整用地则作为公共空间用地,塑造高低错落、空间丰富的中心环境景观。

泰山文化交流中心保留原有芦苇坡、石磨、水井、自然梯田和桃花树林,对现状资源的加以保护和开发,既充分体现对当地地域特色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尊重,也丰富了规划方案绿化景观环境的内涵和文化氛围。

泰安文化交流中心规划方案充分展现了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包括泰山石刻文化、封禅文化、山水文化及建筑文化等),以“泰山、北斗”为设计主题,融入“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紫薇星、天平湖、村落街巷”等设计元素,共同构筑了本方案设计的文化内涵与延伸。

5 交通系统规划

交通规划结合地形变化和功能布局,形成内外两条环状的交通性主干道—内环路和滨湖路,同时在内部规划丰富的步行道路,以满足区内各个功能分区的交通需求,如图7所示。

主出入口开在西侧大河路上,结合入口广场和泰山石刻标志形成入口景观,形成了极具文化特征和辩识性的出入口。

机动车动态交通主要根据不同功能区对交通服务的不同需求,把对外联系较多的综合楼和康乐中心沿西侧主入口两侧布局,避免了外部车辆对内部环境的干扰影响,把较为私密的别墅区放在内部,入口广场作为交通分流的组织空间,内部结合地形,环绕“元宝”状主路网,为内部使用道路,联系各个功能区。外部环路滨湖路沿天平湖环绕布局,满足游客和旅游电瓶车使用。

图7 文化交流中心道路系统分析图

机动车静态交通主要是利用北侧的综合楼和南侧的康乐中心设置地下停车库,以及康乐中心周边的地面透水植草砖停车场,以满足停车的使用需求,同时在地下车库设置集中的非机动车停车位。

步行交通以四条轴线和文化广场为主,形成内部步行系统,在各组团内部结合地形,设置有平台及广场,以方便游客观赏周边的美景。

6 绿化景观规划

6.1 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泰山文化交流中心的绿化景观系统的构建以山脊、山谷和地势地形为基础,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多级绿化系统,构成入口景观轴、山轴、水轴和文化轴等景观轴线和视线通廊,利用周边丰富的景观资源,沿基地西南东北向的较高山脊线布置公共空间节点和轴线,形成多处观山景观面、观城景观面和亲水景观面,充分利用地形渗透内外景观环境,如图8所示。

图8 文化交流中心绿化景观示意图(a)绿化景观示意图1;(b)绿化景观示意图2

湖面周边水体景观带占总用地量的2.21%(见表1),通过对山谷两侧地形的梳理,形成环绕中心的生态水体景观带。

6.2 植物配置规划

植物配植主要考虑以地方植物为主,形成四季有绿,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如图9所示),主要树种有:常绿树(雪松(Cedrus deodara)、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南天竹(Nandiana domestica)、大叶黄 杨 (Euonvmus japonlcus)和 白 皮 松 (Pinus bungeana))、落 叶 乔 木 (国 槐、法 桐 (Platanus hispanica)、栾 树 (Koelreuteria paniculata)、银 杏(Ginkgo biloba)、核桃 (Juglans regia L.)、柳树(Salix)、榆树(Ulmus pumila)、花灌木(紫薇、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cv.Pissardii)、蔷 薇 ( Cistus ladanifer)、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紫丁香(Syringa oblata)、桂香柳(Elaeagnus angustifolia L.)和腊梅(Chimo nanthus praecox))。

表1 绿化景观主要技术指标

图9 植物配置意向图(a)山轴;(b)水轴

7 开放空间规划

泰山文化交流中心规划方案注重整个中心的开放空间的设计。规划方案中设置了入口景观广场、礼仪广场、文化广场、望岳台等开放的公共空间以及多条景观轴线空间,满足多方向景观视线和空间流线的需求;在形成入口开放空间序列的同时,结合中心空间布局在场地内形成若干条开放空间轴线,这些开放空间不仅丰富了内部空间 的变化,也强化了入口开放空间的序列感和景观视线的渗透。

泰山文化交流中心建筑群的开放空间的设计中,结合各建筑群体的布局形式和现状环境要素的设计,形成具有围合感、空间形式丰富和绿化环境良好的组团空间。在空间环境设计上,强调建筑之间的空间围合和内部环境空间的塑造,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组合形式,通过采用连廊、架空平台等场地设计和建筑设计手法,在各个组团内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效果。

8 结语

泰山文化交流中心充分利用基地的内外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融合泰山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以“泰山、北斗”为设计主题,结合“三山五岳,五湖四海”和“村落街巷”等设计元素,共同构筑了独具地域性、文化性和景观性为一体的古典园林建筑群。

[1] 鲁敏,杨盼盼,李东和,等.高校校园园林景观总体规划概念设计——以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3):197-203.

[2] 鲁敏,杨盼盼,闫红梅等.高校生态校园植物配置概念设计——以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4,29(1):9-27.

[3] 鲁敏,郭振,宁静.湿地公园——生态、湿地、地域文脉与园林美的统一—滕州荆泉风景区湿地园林景观规划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25(1):54-57.

[4] 张建华,潘蕾.有效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强化滨海城市风貌特色——关于烟台滨海特色景观发掘与彰显的思考[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9,24(4):327-330.

[5] 孔亚菲,徐晓波,李腾等.东营市东郊湿地公园概念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6):538-544.

[6] 宋雨燕,张玉明.地域文脉传承中泉城特色风貌带保护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2):144-147.

[7] 孙璐.泰山文化在当地旅游酒店设计中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8] 胡慧峰,李宁.张永清.借景:借山景、水景、人文之景——山东泰安泰山庄园住宅小区设计[J].华中建筑,2010(1):63-65.

[9] 张春国.泰安——亟待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历史文化名城[D].济南:山东大学.2008.

[10]刘晶,王宏.根植于泰山文化的泰山古建筑群落特色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0,41(4):608-611.

猜你喜欢

泰山轴线入口
泰山之行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空铁联运+城市轴线,广州北“珠江新城”崛起!
大咖妙语论道!于轴线之上开启广州城央最宜居的大未来!
基于新一代称重设备的入口治超劝返系统分析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一般性拱轴线偏差对拱桥内力和稳定性的影响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秘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