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统文化视角看当代大学文化的古典内涵

2014-04-04张理峰姜文荣侯爱萍

关键词:内涵学术育人

□张理峰 姜文荣 侯爱萍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遗产。如果我们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资源,必将助益于我们对大学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将有助于我们的大学文化建设。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诞生于欧洲,而所谓大学文化最初也洋溢着浓重的西方文化气息。比如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等,都是大学文化的内在应有之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着西方文化传统的精髓。现代大学在中国的发展仅百年有余,但也初步彰显出了中国大学的文化特色,比如人们常说的“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1],等等。当代中国大学,在创建自己的大学文化过程中,既要积极汲取西方大学文化的精华,更要与自己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做到既中西相融,又古今相济,从而使我们的大学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持久的生命力。本文将从大学的精神文化、育人文化和学术文化三个方面出发,探索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文化所可能拥有的丰富的古典内涵。

一、兼济天下:大学精神文化的古典内涵

中国古人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建立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之上。在这种观念里,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人的生命与天地万物之间是亲密无间的关系。人作为万物之灵秀,天然地担负着对于万有之生命乃至整个世界的神圣责任。所以,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开口便是“家国天下”,便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实际上呈现出的是他们对国家、对社会,乃至对整个世界的使命与责任。今天,大学作为高等知识与知识分子的汇聚之所,作为未来人才的培养基地,作为一个国家与民族未来命运的探索之地,理应有一种强烈而真挚的社会责任意识。然而,大学从来都不是象牙塔,也不可能存在于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相反,今天的大学正承受着越来越多的世俗利益的诱惑,甚至自身也成为社会诸多利益主体中的一员。在这种情境之下,大学文化所理应包含的大学的社会责任意识就显得愈加珍贵。如何挺立大学的社会责任意识,如何激发大学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或许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兼济天下”的士大夫情怀能给我们诸多启发。

“兼济天下”一语,源自《孟子》中的一段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后人改“兼善天下”为“兼济天下”,不失其原意。“兼济天下”表达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于家国天下的强烈责任感。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兼济天下”的情怀有着相当坚实的理论与情感基础,并不是凭空拔高的一种空洞理想。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就曾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从这八条目中可以看出,兼济天下的情怀实际上是由近及远、由自身到家国天下的一种自然延伸,既是一种理论上的延伸,也是一种情感上的延伸。这种由近及远、由自身而及于天下的兼济天下之情怀,集中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国家、社会、民众的强烈责任感。这种情怀与责任感是值得今天的知识分子致敬的,也应当融入到当代大学文化的建设中去。只有充满了对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与人类未来的强烈责任感,当代大学才能真正成为不负民众厚望的精神灯塔。也只有融入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学文化才是一种有了长远目标与宏大理想的文化。兼济天下是一个较为笼统的表述,细而言之的话,可以具体表现为对于社会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换句话说,我们如何做到“兼济天下”,或许正要从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出发。

“兼济天下”之忧患意识。爱之深则忧之切,正是因为对于这个国家和人民有着深沉的爱,才产生了对于她所抱有的无时不在的思虑与忧患。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无不具有深切的忧患意识。孔子曾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3]孟子曾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宋儒范仲淹在著名的《岳阳楼记》中也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说,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代代相承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时至今日,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师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这种优秀的精神遗产。如何兼济天下,如何对国家和民族具有责任?最深沉的表达不是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而欢欣鼓舞,而是时刻保持着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无限忧虑。因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无时不刻不面临着困难,也无时无刻不潜藏着深层次的矛盾,只有对这些困难和矛盾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健康地发展。认识到了这些困难和矛盾,我们能不充满忧患吗?当代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爱,所以忧患。因此,当代大学文化中的社会责任内涵,首先应当体现在对国家和社会的忧患意识方面。

“兼济天下”之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继忧患意识而来的。时刻抱有忧患意识,所以能看到许多问题,看到了问题,就不得不起而对现存的许多不合理现象进行批判。可以说,批判精神是“兼济天下”之情怀的又一重要表现。中国的文化传统里,似乎对“和”讲得比较多,总体也呈现出一团和气的景象,但是我们要知道中国的文化传统里也从来不欠缺批判精神。在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里,每一个朝代都有不惧皇权、直言进谏的儒生与大臣,每一个时代也都有敢于批判时事的千古文章相继流传。在中国哲学的领域,道家老子可谓最具批判精神。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5]又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6]对于诱惑世人的各种欲望进行批判,对于看似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否定,可以说老子的批判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这种批判精神一旦进入社会领域,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既让整个社会感到剧痛,也能作为治疗社会顽疾的一剂良药。因此,当代大学要想真正发挥其社会责任,就应当具备高度的社会批判意识,这样才能引领社会的发展,促成社会的最终进步。由此,批判精神也应当成为大学精神文化的内在应有之义。

或许,只有兼具了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才能为实现“兼济天下”提供意识前提。而如果能将传统文化中“兼济天下”的丰富内涵融入到当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中去,无疑将使大学的精神文化展现出更为深沉的古典内涵。

二、仁智兼修:大学育人文化的古典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色与功能就在于如何育人,其目标在于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贤人、圣人。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周敦颐也说,我们要“希贤希圣希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崇尚“仁”,致力于把每一个人都塑造成至诚仁爱之人。同时,儒家也重视“智”,认为“智”也是理想人格的重要因素。《中庸》有言:“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子贡曾这样评价孔子:“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7]由此可见,儒家追求一种仁智兼备的理想人格,这就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仁智兼修”。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且深刻的育人思想,而作为以育人为根本职责的当代大学,理应从中汲取资源以深化自身的育人文化。如果我们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兼修”的思想中汲取精华,这必将丰富我们大学育人文化的古典内涵。

“仁智兼修”之“仁”。在传统儒家那里,“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仁,既指一种仁爱之情感,也指一种崇高之德性,更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异于禽兽之处。更进一步说,仁就是人的生命本质。在儒家看来,人只有成为一个仁人,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这种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在我们培养一个人或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往往以德才兼备作为标准。一个人,无论具备多少才华,只有当他/她品德高尚时,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反之,如果一个人仅有雄才而无高德,是很难得到人们认可的。可以说,这种对人的评价标准正是源自两千多年来儒家“仁”的观念的影响。正是这种道德理想主义,影响了中国人对理想人格的理解。当代大学以育人为根本职责,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这始终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我们认为,育人仍然应当以德育为先,应当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仁德、仁爱等思想,作为我们培养人的首要原则。古人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优良传统,仁义比生命更可宝贵,崇高的德性方是为人之本。今天的我们虽然物质生活相对宽裕,但我们的道德理想却也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纷争中泯没不彰。我们的肉体生命越来越舒适安逸,精神生命却越来越萎靡不振。因此,大学的育人理念应当从传统的仁学思想中有所借鉴,让我们的学子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的存在本质是什么,德性之于我们而言应是何物、当处何位。崇尚仁爱,弘扬德性,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只要我们没有停止对生命的思考,它就永不过时,也理应成为我们大学育人文化中的首要内涵。

“仁智兼修”之“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尤其是在儒家思想那里,“智”是与“仁”既相区别、又相辅相成的又一重要概念,表达了对人之存在的又一思考维度。《论语》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又云:“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与智各有特点,儒家首先推崇的是“仁”,其次便是“智”,并且认为仁智合一即是圣。与仁相比,智具有更多的灵活、权变、生动的特征,并且“知者利仁”,智能够帮助仁得以实现。如果我们只看仁,会觉得中国的文化传统与人格追求过于刚烈,稍显刻板甚至迂腐,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了智的层面,就会有另外一种感受。《论语》中这样讲:“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认为君子固仁,却并不愚蠢。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愚忠愚孝之人,正是缺乏“智”的表现。可以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正是兼具仁和智这双重品格的。前面讲过,当代大学的育人理念,应当以“仁”为先,现在就应补充一点,我们要“仁智兼修”,不仅要仁,而且要智。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人那里,“智”的含义更多的是指为人处世的智慧,而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知识。当代大学既是高等知识分子的汇聚之所,也是高等知识的传承之地,因此我们对于“智”就应当有双重的理解。也就是说,这里所讲的“仁智兼修”之“智”,既要求我们拥有比较高明的人生智慧,也要求我们掌握扎实而专业的各种知识。智慧与知识是不矛盾的,而且二者是可以互相促进的。一方面,智慧可以指导我们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促进智慧的提升。如果说“仁”是大学育人文化的首要内容,那么“智”就是育人文化的必要内容。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培育具备更高素质的人才。

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育人思想,在培养人、塑造人时采取一种“仁智兼修”的方式,或许能使我们的大学育人文化呈现出独特的古典内涵。

三、百家争鸣:大学学术文化的古典内涵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次学术发展的盛况,后人称之为“百家争鸣”。在这场百家争鸣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各持己见的不同学派,比较有影响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等。正是百家争鸣中这诸多学派的不同学说,奠定了中国思想史的基础,成为中国学术的不竭源头,并初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之大体范围和基本的思维方式。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可谓不大,影响不可谓不深。当代大学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唯有继承百家争鸣的宝贵精神,方能保持学术的自由品质与思想的活跃生机,方能最终促进知识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从百家争鸣的精神中获取启发,必将有助于形成当代大学积极健康的学术氛围,从而塑造更加优质的大学学术文化。

坚持学术自由,为百家争鸣提供宽松氛围。中国古人认为,人生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的“言”指的是思想,它被看作是可以历经万世而不朽的。三国时期魏国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又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真正的文章、学术不仅生命力久远,而且有超越时空的价值,这就是学术之于人类的特殊意义。正因为学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属于某个时代,而且还可能有不朽之价值,所以我们应当尊重学术的自由性。在中国古代,学术自由往往要付出许多代价。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基于国家分裂、诸侯争霸的历史环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道释三家交流,也是发生在一个政权不断更迭的乱世。太平盛世下的学术自由,往往会让学者付出巨大代价。我们知道,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是在遭遇了刑罚之后,才写成了流传万世的《史记》,才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能够成一家之言,不仅需要学者自身的才学,有时候也需要有巨大的勇气。历史上的百家争鸣似乎告诫我们,不能让学术自由背负国家分裂、乱世争霸的不堪命运,而应该运用我们日益成熟的人类理性,在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给予学术以一方净土,给予其自由发展的空间。学术自由,从大的环境方面讲,需要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给予学术界以相当的空间让其自由、自主地发展;从大学自身讲,应该在大学内部营造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从而让学术自由,让百家争鸣。民国时期,由蔡元培先生开创的北大精神正是坚持学术自由的典范。那一时期,正值学术界思想多元,学者们各持己见,北京大学同时接纳了自由主义的胡适、激进主义的陈独秀和保守主义的梁漱溟,从而成就了北大的学术辉煌。今天,中国的大学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各种社会环境也为大学提供了比较宽松的发展氛围。作为大学自身,更应该进一步营造环境,坚持学术自由,为新时期的百家争鸣提供发展良机。

提倡思想多元,发挥百家争鸣的创新优势。百家争鸣,本就蕴含着思想多元化的一种发展态势。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立场,提出不同的看法;同一个学派内部,也有具体观点上的差异,也有内部的争论。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思想多元,是指真正学术意义上的思想多元,或者是在根本意义上推动社会进步、启发民众心智的思想多元,不包括那些危害国家、损害社会发展、误导民众认知的各种异端邪说。《周易·系辞下》有言:“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运用到思想层面,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思想虽然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立场、方法和观点,但我们的追求和目标最终是一致的。之所以要提倡思想多元,鼓励百家争鸣,是因为这样才更能发挥学者的创造性,或者说百家争鸣与铁板一块相比有着无与伦比的创新优势。《国语·郑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成而物生,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也就是说,只有不同性质的事物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新事物,若只有同一种事物,则不能生出新事物来。在思想领域亦是如此。只有不同的思想观点相互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诞生新思想,若只有一种思想一统天下,则很难有所创新。正因为此,我们的大学才更应该提倡思想多元,充分发挥百家争鸣的创新优势,从而促进学术的繁荣。

鼓励百家争鸣,形成学术自由、思想多元的大学学术氛围,一定能使我们的大学学术文化具备更为深厚的内涵。

总而言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当代大学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育人文化和学术文化,可以赋予大学文化以更加丰富的古典内涵。当然,这些内涵有些是东西方文化所共通的,有些是古今通用的,不管怎样,当我们今天培育和塑造当代大学文化时,应当放宽视野,纵横古今,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我们对大学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落实到实践层面,培育我们更加优质的大学文化。

[1]戚万学.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83.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304.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67.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98.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106.

[6]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6.

[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63.

猜你喜欢

内涵学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挖掘习题的内涵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学术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