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对新型农民培养的要求

2014-10-24柳建闽

关键词:带头人农民人才

□陈 琪 柳建闽

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是解决农民增收渠道小和“丰产不丰收“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的农民合同组织发展水平还远远赶不上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也是主导力量。因此只有让组织起来的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农民合作组织概述

(一)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产生背景

我国农业上的一次历史性超越,是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生产资料,从此农民有了劳动力、土地、生产资料的支配权。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当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独立、分散的一种经营模式,造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大的瓶颈。如何把独立、分散的农户集合、组织起来,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2013年中央出台的1号文件,在不改变原来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不限制农民的身份自由为前提、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大力支持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二)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概念与理解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在资金、技术、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上相互合作的一种组织形式;它同时也是一种以农民市场为前提、以实现自身的利益和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为目标的组织形式;是一种以民主化管理、自愿加入、退出为原则的组织形式。[1]总的来说,农民合作组织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使新型农民自愿联合,形成一个民主管理互助的组织。

二、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文献评述

在我国现阶段,农民合作社存在着普遍的人才瓶颈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许多管理层、理论界及农业实践者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如郑丹总结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有科技能人型、科技入股型、依托外部技术力量型、龙头企业型等人才;[2]黄钢从科技角度着手,总结出“科技企业带农户”、“科技专家带农户”、“专家大院带农户”、“科技园区带农户”、“科技合作社带农户”和“科技农场带农户”等农民合作组织人才培养方式。[3]同时许多专家在农民合作组织“带头人”身上,做了一番工作,并采取了实证分析。如郭红东等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从社员对社长信任的角度分析得出,社长的素质(能力、人品、与社员的关系等)越强,社员对其越信任。[4]刘文凯等构建了优化的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胜任力模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5]胡同泽等引入冰山模型,分析了带头人的现状和问题,从外显技能与内在素质两方面分析了带头人素质不高的原因。[6]但总的来看,该方面研究多是对实践的简单总结。培养新型农民的素质,是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在实践中提高新型农民的素质,仍然值得去探讨研究。

三、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内源性人才流失

相比工业和第三产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它并没有自身的优势。正是由于这些特征,从而造成大量的人才向大城市转移。随着人才、技术的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好,然而一些落后、贫困、偏远的农村地区,发展却不足,从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久而久之穷越穷、富越富,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的效应。随着大城市不断发展,它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要越来越多,于是农村由最开始的小部分人才、劳动力流失,演变成大部分严重的人才流出。

同时,从我国的从业人员的构成成分来说,我国绝大多数是在当地从事农业的农民。从我国发布的第二次农业普查公告可以看出,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成员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从表1可以看出: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占了农业从人员数量的55.6%,同时他们普遍的受教育情况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由此可见,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偏低的,同时呈现老龄化的趋势。文化程度的高低会严重影响到他们接受新文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会影响到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另外,我国的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影响着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在对我国的农业合作组织成员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目前我国的主要构成成员基本都是传统的农民,并且他们年龄偏大、文化教育程度偏低、主动积极意识比较薄弱,在接受一些信息、文化方面认知能力、学习接受能力偏低。知识的缺乏成为影响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的制约因素。如表2所示:农村的职业技术学校所占的比例偏低,全国只有10.8%,除了这些硬件设施方面,在软件方面也比较落后,对于信息、知识的宣传仅仅是局限于电视、广播进行宣传,并且大量的信息是来源当地政府或者村委。由于信息的不全、闭塞,极大可能导致生产经营者对于市场的盲目跟风,极易造成组织生产经营的农副产品被市场所淘汰。

表1 从业人员数量及构成

(二)外源性人才短缺

农业相对于其他工业、第三产业来说,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处于薄弱环节。农业本身就是处于弱势的地位。农村大量的外源人才短缺,主要表现为在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中,缺乏大量的外部人才血液的注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调整,城市能够容纳的人才规模受到一定的约束、限制,大量的人才面临着就业压力,同时大量的农村人口涌上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同时矛盾的是,广大农村地区却面临着人才严重缺乏。尽管,我国政府一直在推行一些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福利政策,如:进行大学生“村官“选聘;大学生去大西部支教;大学生参加“三支一扶”;鼓励农村人口返乡创业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人们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质的改变。如何提高人才的主观积极性,并将他们与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是个值得去探讨和完善的地方。通过对我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统计:明显看出在我国的东部地区的农业从事技术人员要多于其他的任何地区(如表3)。这从侧面反映,农业从业人员的缺乏会严重影响到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影响着农村地区先进科技技术的引进和接受,同时也阻碍了农村的人员收入的增加速度。

表2 有文化教育设施的乡镇或村比重

表3 农业技术人员数量

四、农民合作组织未来发展的趋势

首先政府要加大关注和政策引导,大力支持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政府要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动态、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积极构建新型的现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例如构建一些人力资源流动制度、人力资源使用制度、人力资源保障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料开发制度等,以便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胜劣汰、以及最优人才配置。同时,政府在构建农民合作组织时,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作为一个“提倡者”和“扶持者“按照管理民主、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盈余返还的原则,而不是对成员进行强制性干预或强迫。同时除了在制度、政策上的支持以外,政府在加强新型农民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大资金力度支持。如加大对人才市场的建设、公共教育设备的投入。同时鼓励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信息、服务、技术等多方面的积极性以及创新性。重视农村文化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对农民文化水平的培养,加强管理型、创新型、技能型等人才培训工作,从而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加速提升人才整体竞争力。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干部制度的改革,改善绩效考核标准、规范干部队伍的评价、使用和管理机制。努力提高现有各类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生活待遇。

其次开发培养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领头人。从广义上讲,领头人主要包括那些龙头的企业主、业务的部门领导人、农村能人等。从狭义上讲,带头人是在一个村或镇上为一个基地,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且号召力很强的“人才”或经验丰富的“专家”。[7]在本文中,领头人主要是指那些村里的村干部、生产队大队长、农村工厂加工户。他们在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有利于促进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健康、有序、稳步的发展。在当前,解决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管理、处理事情能力。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提高领头人自身的知识素质水平。现阶段,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强对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由于我国长期受小农思想的禁锢,小农思想比较严重,这些缺乏创新、合作的思想,会严重阻碍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因此,在对领头人的培训方面要破除农民的私心,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奉献精神。同时由于领头人的教育文化层次是有差异的,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制定配套的教育方案。另一方面,需要对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注入新鲜的血液。当前我国政府可以继续在制度上创造许多良好的条件,例如大学生下乡创业、选聘大学生村官等,同时对于有意向在合作社工作的管理、技术人才保留原单位的岗位。

最后,加快农村信息工作建设。由于当前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文化比较偏低、信息渠道比较闭塞、手段比较单一、落后。这些缺乏的条件,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我们必须加强对一些文化信息的宣传力度,利用当前一些先进、高科技的手段进行信息宣传。例如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加强信息传递,同时多举办一些公益活动和公益讲座。对于大学生青少年自愿积极从业农业工作的,可以进行一些激励项目;同时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座谈会开展,收集农民的意见,及时补充,解决。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精神质量,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一是农村广播、数字电视要做到大面积的覆盖率;同时确保一些公益低保惠民工程,使低保户也能实现免费收看有线电视;其二要做到农村图书馆的覆盖率大面积提高,大力推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实,使新型农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文明健康。

[1]刘润萍,马丽荣,陈炳东等.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考[J].甘肃农业科技,2011,(9)35-38.

[2]郑 丹.农村科技合作社创建模式解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6):338 -342.

[3]黄 钢.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的新型农民组织化模式,西南农业学报,2011,24(2):794 -798.

[4]郭红东,杨海舟,张若健.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社长信任的因素分析— —基于浙江省部分社员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8,(8):52-60.

[5]刘文凯,胡同泽.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1):242-244.

[6]胡同泽,杨启平.基于冰山模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素质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21)203 -206.

[7]杨晓猛.培育与扶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67)23 -27.

[8]陈俊梁,张雅文.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教育培训问题研究[J].成人教育,2010,(12).

[9]靳丽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经之窗,2010,9(10).

猜你喜欢

带头人农民人才
人才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贫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