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新课标 优化教学资源

2014-04-03王宁

化学教与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感悟整合教学资源

王宁

摘要:立足新课标,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将原子结构的第一课时设计成三个主题,以一、三两个主题为例,介绍了本课的设计感悟。

关键词:新课标;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感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7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又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课题二——《原子的结构》涉及到的是微观粒子的内部结构,人教版新教材编排时,把“核外电子的排布”以及“离子”的相关知识也融入了其中,使得原本就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复杂。新课标对这一课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较以往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要求都只是“知道”层面,只有对“离子”的要求是“理解”层面的。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教师在教学时感到“无从下手”。去年9月,南通市化学教学研究室针对这一现状,拟定课题《原子的结构》,开展了化学优秀课评比活动,我有幸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现将我对该课题第一课时的设计感悟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划分课时的纠结。由于课文包含了“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三个主题,为了保证主题呈现的完整性,在划分课时时,我将“原子的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划分在同一课时,这样的划分使得这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变得异常繁重,几乎无法完成,设计教案时我几次改变方案想把“离子”的教学分离出来,但又破坏了“核外电子的排布”对“离子”教学的铺垫作用。新课标提出: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知道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在物理课中对原子构成已有的了解我最终决定维持原有的课时方案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中我将两个主题分了三个层次:一、原子的构成;二、核外电子的排布;三、离子的形成。

要设计并上好这堂“超大容量”的抽象课,教师必须按照课标的要求,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所谓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就是教师对教材、教学辅导用书、实物、模型、多媒体、网络技术等课堂上可能使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可将视频、PPT、图片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并提高课堂效率。

“原子构成”主题的教学设计,我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课本P53图3-9以及PPT进行优化组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图中发现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活动:

原子的构成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53图3-9及图左侧文字,思考屏幕上的问题。将自己的认识归纳出来。

(投影)问题:原子由哪些粒子构成,它们所带电性和电量如何?这些粒子是如何构成原子的?

(学生板书)原子

2.教师提问:原子核带电吗?说说原因?

(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表中列出了几种原子的实际构成情况,请观察各粒子的数目,讨论后说说你的发现。

(教师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投影问题):请讨论,氧原子和碳原子的本质差异是因为哪种粒子的数目不同造成的。

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又大大节约了授课时间,而且实践证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效果。

另外,离子的形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较高,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设计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立足点。于是我想到了高中课堂上的“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剧烈的燃烧现象的冲击也许能打破课堂的死闷和沉寂。

带正电的钠离子和带负电的氯离子相互吸引形成氯化钠,除原子、分子外,离子也是一种构成物质的粒子。

这样的设计,大大增添了该主题教学的趣味性,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特别是视频中“金属钠剧烈燃烧”的现象激发了学生探寻氯化钠形成的欲望,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反应异常热烈,积极参与讨论,很快找到了A、B之间以及C、D之间的异同点,并准确到位地归纳出了“离子形成”, 使得原本枯燥的“离子形成”的教学变得生动而有趣。

总之,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基础,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同时需要对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辅导用书、实物、挂图、模型、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教学资源的使用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设计。endprint

摘要:立足新课标,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将原子结构的第一课时设计成三个主题,以一、三两个主题为例,介绍了本课的设计感悟。

关键词:新课标;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感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7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又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课题二——《原子的结构》涉及到的是微观粒子的内部结构,人教版新教材编排时,把“核外电子的排布”以及“离子”的相关知识也融入了其中,使得原本就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复杂。新课标对这一课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较以往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要求都只是“知道”层面,只有对“离子”的要求是“理解”层面的。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教师在教学时感到“无从下手”。去年9月,南通市化学教学研究室针对这一现状,拟定课题《原子的结构》,开展了化学优秀课评比活动,我有幸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现将我对该课题第一课时的设计感悟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划分课时的纠结。由于课文包含了“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三个主题,为了保证主题呈现的完整性,在划分课时时,我将“原子的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划分在同一课时,这样的划分使得这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变得异常繁重,几乎无法完成,设计教案时我几次改变方案想把“离子”的教学分离出来,但又破坏了“核外电子的排布”对“离子”教学的铺垫作用。新课标提出: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知道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在物理课中对原子构成已有的了解我最终决定维持原有的课时方案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中我将两个主题分了三个层次:一、原子的构成;二、核外电子的排布;三、离子的形成。

要设计并上好这堂“超大容量”的抽象课,教师必须按照课标的要求,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所谓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就是教师对教材、教学辅导用书、实物、模型、多媒体、网络技术等课堂上可能使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可将视频、PPT、图片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并提高课堂效率。

“原子构成”主题的教学设计,我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课本P53图3-9以及PPT进行优化组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图中发现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活动:

原子的构成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53图3-9及图左侧文字,思考屏幕上的问题。将自己的认识归纳出来。

(投影)问题:原子由哪些粒子构成,它们所带电性和电量如何?这些粒子是如何构成原子的?

(学生板书)原子

2.教师提问:原子核带电吗?说说原因?

(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表中列出了几种原子的实际构成情况,请观察各粒子的数目,讨论后说说你的发现。

(教师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投影问题):请讨论,氧原子和碳原子的本质差异是因为哪种粒子的数目不同造成的。

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又大大节约了授课时间,而且实践证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效果。

另外,离子的形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较高,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设计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立足点。于是我想到了高中课堂上的“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剧烈的燃烧现象的冲击也许能打破课堂的死闷和沉寂。

带正电的钠离子和带负电的氯离子相互吸引形成氯化钠,除原子、分子外,离子也是一种构成物质的粒子。

这样的设计,大大增添了该主题教学的趣味性,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特别是视频中“金属钠剧烈燃烧”的现象激发了学生探寻氯化钠形成的欲望,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反应异常热烈,积极参与讨论,很快找到了A、B之间以及C、D之间的异同点,并准确到位地归纳出了“离子形成”, 使得原本枯燥的“离子形成”的教学变得生动而有趣。

总之,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基础,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同时需要对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辅导用书、实物、挂图、模型、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教学资源的使用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设计。endprint

摘要:立足新课标,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将原子结构的第一课时设计成三个主题,以一、三两个主题为例,介绍了本课的设计感悟。

关键词:新课标;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感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7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又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课题二——《原子的结构》涉及到的是微观粒子的内部结构,人教版新教材编排时,把“核外电子的排布”以及“离子”的相关知识也融入了其中,使得原本就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复杂。新课标对这一课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较以往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要求都只是“知道”层面,只有对“离子”的要求是“理解”层面的。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教师在教学时感到“无从下手”。去年9月,南通市化学教学研究室针对这一现状,拟定课题《原子的结构》,开展了化学优秀课评比活动,我有幸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现将我对该课题第一课时的设计感悟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划分课时的纠结。由于课文包含了“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三个主题,为了保证主题呈现的完整性,在划分课时时,我将“原子的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划分在同一课时,这样的划分使得这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变得异常繁重,几乎无法完成,设计教案时我几次改变方案想把“离子”的教学分离出来,但又破坏了“核外电子的排布”对“离子”教学的铺垫作用。新课标提出: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知道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在物理课中对原子构成已有的了解我最终决定维持原有的课时方案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中我将两个主题分了三个层次:一、原子的构成;二、核外电子的排布;三、离子的形成。

要设计并上好这堂“超大容量”的抽象课,教师必须按照课标的要求,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所谓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就是教师对教材、教学辅导用书、实物、模型、多媒体、网络技术等课堂上可能使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可将视频、PPT、图片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并提高课堂效率。

“原子构成”主题的教学设计,我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课本P53图3-9以及PPT进行优化组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图中发现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活动:

原子的构成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53图3-9及图左侧文字,思考屏幕上的问题。将自己的认识归纳出来。

(投影)问题:原子由哪些粒子构成,它们所带电性和电量如何?这些粒子是如何构成原子的?

(学生板书)原子

2.教师提问:原子核带电吗?说说原因?

(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表中列出了几种原子的实际构成情况,请观察各粒子的数目,讨论后说说你的发现。

(教师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投影问题):请讨论,氧原子和碳原子的本质差异是因为哪种粒子的数目不同造成的。

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又大大节约了授课时间,而且实践证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效果。

另外,离子的形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较高,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设计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立足点。于是我想到了高中课堂上的“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剧烈的燃烧现象的冲击也许能打破课堂的死闷和沉寂。

带正电的钠离子和带负电的氯离子相互吸引形成氯化钠,除原子、分子外,离子也是一种构成物质的粒子。

这样的设计,大大增添了该主题教学的趣味性,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特别是视频中“金属钠剧烈燃烧”的现象激发了学生探寻氯化钠形成的欲望,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反应异常热烈,积极参与讨论,很快找到了A、B之间以及C、D之间的异同点,并准确到位地归纳出了“离子形成”, 使得原本枯燥的“离子形成”的教学变得生动而有趣。

总之,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基础,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同时需要对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辅导用书、实物、挂图、模型、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教学资源的使用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设计。endprint

猜你喜欢

感悟整合教学资源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