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高中衔接的支点—化学语言的重构

2014-04-03葛明海

化学教与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衔接教学

葛明海

摘要:文章针对学生在学习“化合物及反应” 中的困惑进行教学反思,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提出了“从元素符号到反应的化学语言重构”的教学设计理念,用实例表明了“宽基础重能力”的培养目标,阐述了如何“从内容到本质” 思维认识。

关键词:衔接;化学语言重构;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4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2013年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的结束,反思多月走过艰辛,离子反应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好像两座大山横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面前。学生普遍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繁、乱、杂、难”,教师罗列化学反应事实,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忘的所剩无几;基本的独立、自主探究的意识没有形成,更不用说通过学习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仅是一些典型的化学事实,(如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及物质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层次相对较低,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如此困惑?

二、原因分析

1. 教材无论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结构编排上,都存在着种种先天不足

(1)初中教材规律的隐性呈现

左图[1]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仅隐含了酸与碱的电离,隐含了复分解反应“交换”的内涵,还隐藏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没有深入的思考和对中学教材的全面把握,教师很难挖掘得全面。

(2)初中教材某种缺陷

教材中只涉及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1]等碱,却没有介绍高中教学中需要的“氢氧化钡”,而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却是离子反应概念建立的最佳实例。

(3)高中教材的某些内容因为初中教材的删减而突然出现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在初中课本已经不出现了,人教版《化学1》 P59页突然出现“FeO、Fe2O3是碱性氧化物[2]”;P58页也出现“氧化铝难溶于水,却能溶于酸与强碱。它溶于强碱时,生成物是偏铝酸盐和水。因此,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2]。由于氯化钠固体是否导电实验的缺失,氯化钠晶体中阴阳离子紧密结合便失去了必要的基础,也就无法运用微观离子图解释电离(见下图[2])。

显然,教材在结构编排上存在先天不足,个别内容脱离学生认知基础;从而导致思维不畅,可从宏观到微观恰是学生的认知“死穴”,教材以氯化钠的紧密堆积做电离起点,教学时总觉得学生了解的少了点什么。知识是环环相扣,缺少必要的铺垫,离子反应就少必要的理解环境,衔接是“必需”的。

2. “初中”与“高中”衔接的“省略”或“错位”

教学衔接的“省略”或“错位”的原因有:第一,教高一的教师一开学就要准备分组实验,工作很忙,即使衔接,衔接的主要方向也是实验;第二,很多教师用“课时少”做借口,无暇顾及衔接问题;第三,缺乏课程的整体把握和对核心内容的本质理解,生怕“自找麻烦”。 离子反应及元素化合物教学便缺少必要的理论与规律支撑。

三、问题解决

进入高中,学生心态轻松了,高中的化学学习才能比较轻松,因而第一次课是新的起点,起点必须低。在分析初高中化学的异同、学习方法区别后,重点针对初中化学缺失进行衔接。笔者以元素符号为引子,进行面对面的衔接,实现化学语言的重构。

1. 挖掘初高中衔接点,实现由元素到化合物到反应的衔接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知道什么,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本知识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冲刷,已残缺不全,帮助学生重构化学语言体系不仅影响成绩,而且关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由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做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发展,所以开学第一节课除了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外,笔者首先由元素符号开始复习。教学宜采用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的策略。具体过程可大致设计为:

(1)化学有自己的表示方法,即元素符号,你能写出1-20号元素的符号吗?还有常见的锰、铁、铜、锌、银、钡呢?水的化学式是什么,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很快回答出H2O。

(2)分析为什么水分子式写成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引导认识其分子中氧的化合价为-2价,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即化合价可以帮助正确书写化学式。回顾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引导学生写出某化合物中若只有碳和氯两种元素,其中碳为+4价、氯为-1价,写出化学式,并说出命名。展示四氯化碳,演示溶于水的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出四氯化碳是无色密度比水大与水互不相溶的液体(为分液做准备)

(3)请你写出下列两组物质的化学式:Ⅰ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氢氧化铝,Ⅱ在下列化合物中Si的化合价为+4,请写出氧化物、硅酸、硅酸钠的化学式。

(4)边提问便写出:NaOH+HCl[=]NaCl+H2O,引导学生分析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演示NaCl固体导电实验,引出NaCl固体离子间作用力强紧密堆积;演示NaCl溶液导电实验,引出NaCl在H2O的作用下解离成Na+和Cl-即电离;NaOH类似电离出Na+和OH-,HCl在H2O的作用下电离出H+和Cl-;反应的结果即一种化合物的OH-与另一种化合物的H+结合,即两种同性离子(如钠离子与氢离子)交换位置。这样教学时不仅遵循结论的形成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形成复分解反发生条件

(5)在此基础引导学生形成基本反应规律即:

① 酸+碱 → 盐+水 ;② 酸+盐 → 新酸+新盐;③碱+盐 → 新碱+新盐 ;④ 盐+盐 → 新盐+新盐;⑤酸性氧化物+碱 →盐 + 水;⑥碱性氧化物+酸 →盐 + 水;⑦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盐;⑧ 酸性氧化物+水→酸(个别不反应);⑨碱性氧化物+水→碱 (难溶不反应)。

2. 以复分解反应为起点,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化学语言(反应)体系

(1)在细节处理上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化学反应体系

如以NaOH+HCl[=]NaCl+H2O 为例,引导学生形成复分解反应规律即:OH-与另一种化合物的H+结合,即两种同性离子(如钠离子与氢离子)交换位置。然后通过练习化学方程式书写,对比CaO+HCl和Ca(OH)2+HCl得到CaO碱性氧化物,进而形成碱性氧化物定义;分析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引导学生形成酸的通性,纵向分析得金属转化线。思维导图如下:

(2)在教学设计时利用思维导图,理清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形成高中化学反应的基础(除氧化还原反应),构建化学语言体系

学生对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知识感到内容多,重难点多,虽然有很多方面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理念的落后,教学策略的不当。从化学语言重构的角度进行衔接教学,收到较好效果,但教学细节的处理仍需要继续提炼。抓住反应的本质(复分解反应的交换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升降等),让化学课堂教学回归简约,引导学生有序建立完善的、科学的思维认知结构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发中心.化学系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 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5,59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发中心.高中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0,59,58endprint

摘要:文章针对学生在学习“化合物及反应” 中的困惑进行教学反思,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提出了“从元素符号到反应的化学语言重构”的教学设计理念,用实例表明了“宽基础重能力”的培养目标,阐述了如何“从内容到本质” 思维认识。

关键词:衔接;化学语言重构;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4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2013年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的结束,反思多月走过艰辛,离子反应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好像两座大山横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面前。学生普遍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繁、乱、杂、难”,教师罗列化学反应事实,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忘的所剩无几;基本的独立、自主探究的意识没有形成,更不用说通过学习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仅是一些典型的化学事实,(如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及物质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层次相对较低,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如此困惑?

二、原因分析

1. 教材无论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结构编排上,都存在着种种先天不足

(1)初中教材规律的隐性呈现

左图[1]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仅隐含了酸与碱的电离,隐含了复分解反应“交换”的内涵,还隐藏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没有深入的思考和对中学教材的全面把握,教师很难挖掘得全面。

(2)初中教材某种缺陷

教材中只涉及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1]等碱,却没有介绍高中教学中需要的“氢氧化钡”,而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却是离子反应概念建立的最佳实例。

(3)高中教材的某些内容因为初中教材的删减而突然出现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在初中课本已经不出现了,人教版《化学1》 P59页突然出现“FeO、Fe2O3是碱性氧化物[2]”;P58页也出现“氧化铝难溶于水,却能溶于酸与强碱。它溶于强碱时,生成物是偏铝酸盐和水。因此,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2]。由于氯化钠固体是否导电实验的缺失,氯化钠晶体中阴阳离子紧密结合便失去了必要的基础,也就无法运用微观离子图解释电离(见下图[2])。

显然,教材在结构编排上存在先天不足,个别内容脱离学生认知基础;从而导致思维不畅,可从宏观到微观恰是学生的认知“死穴”,教材以氯化钠的紧密堆积做电离起点,教学时总觉得学生了解的少了点什么。知识是环环相扣,缺少必要的铺垫,离子反应就少必要的理解环境,衔接是“必需”的。

2. “初中”与“高中”衔接的“省略”或“错位”

教学衔接的“省略”或“错位”的原因有:第一,教高一的教师一开学就要准备分组实验,工作很忙,即使衔接,衔接的主要方向也是实验;第二,很多教师用“课时少”做借口,无暇顾及衔接问题;第三,缺乏课程的整体把握和对核心内容的本质理解,生怕“自找麻烦”。 离子反应及元素化合物教学便缺少必要的理论与规律支撑。

三、问题解决

进入高中,学生心态轻松了,高中的化学学习才能比较轻松,因而第一次课是新的起点,起点必须低。在分析初高中化学的异同、学习方法区别后,重点针对初中化学缺失进行衔接。笔者以元素符号为引子,进行面对面的衔接,实现化学语言的重构。

1. 挖掘初高中衔接点,实现由元素到化合物到反应的衔接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知道什么,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本知识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冲刷,已残缺不全,帮助学生重构化学语言体系不仅影响成绩,而且关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由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做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发展,所以开学第一节课除了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外,笔者首先由元素符号开始复习。教学宜采用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的策略。具体过程可大致设计为:

(1)化学有自己的表示方法,即元素符号,你能写出1-20号元素的符号吗?还有常见的锰、铁、铜、锌、银、钡呢?水的化学式是什么,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很快回答出H2O。

(2)分析为什么水分子式写成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引导认识其分子中氧的化合价为-2价,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即化合价可以帮助正确书写化学式。回顾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引导学生写出某化合物中若只有碳和氯两种元素,其中碳为+4价、氯为-1价,写出化学式,并说出命名。展示四氯化碳,演示溶于水的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出四氯化碳是无色密度比水大与水互不相溶的液体(为分液做准备)

(3)请你写出下列两组物质的化学式:Ⅰ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氢氧化铝,Ⅱ在下列化合物中Si的化合价为+4,请写出氧化物、硅酸、硅酸钠的化学式。

(4)边提问便写出:NaOH+HCl[=]NaCl+H2O,引导学生分析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演示NaCl固体导电实验,引出NaCl固体离子间作用力强紧密堆积;演示NaCl溶液导电实验,引出NaCl在H2O的作用下解离成Na+和Cl-即电离;NaOH类似电离出Na+和OH-,HCl在H2O的作用下电离出H+和Cl-;反应的结果即一种化合物的OH-与另一种化合物的H+结合,即两种同性离子(如钠离子与氢离子)交换位置。这样教学时不仅遵循结论的形成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形成复分解反发生条件

(5)在此基础引导学生形成基本反应规律即:

① 酸+碱 → 盐+水 ;② 酸+盐 → 新酸+新盐;③碱+盐 → 新碱+新盐 ;④ 盐+盐 → 新盐+新盐;⑤酸性氧化物+碱 →盐 + 水;⑥碱性氧化物+酸 →盐 + 水;⑦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盐;⑧ 酸性氧化物+水→酸(个别不反应);⑨碱性氧化物+水→碱 (难溶不反应)。

2. 以复分解反应为起点,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化学语言(反应)体系

(1)在细节处理上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化学反应体系

如以NaOH+HCl[=]NaCl+H2O 为例,引导学生形成复分解反应规律即:OH-与另一种化合物的H+结合,即两种同性离子(如钠离子与氢离子)交换位置。然后通过练习化学方程式书写,对比CaO+HCl和Ca(OH)2+HCl得到CaO碱性氧化物,进而形成碱性氧化物定义;分析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引导学生形成酸的通性,纵向分析得金属转化线。思维导图如下:

(2)在教学设计时利用思维导图,理清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形成高中化学反应的基础(除氧化还原反应),构建化学语言体系

学生对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知识感到内容多,重难点多,虽然有很多方面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理念的落后,教学策略的不当。从化学语言重构的角度进行衔接教学,收到较好效果,但教学细节的处理仍需要继续提炼。抓住反应的本质(复分解反应的交换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升降等),让化学课堂教学回归简约,引导学生有序建立完善的、科学的思维认知结构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发中心.化学系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 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5,59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发中心.高中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0,59,58endprint

摘要:文章针对学生在学习“化合物及反应” 中的困惑进行教学反思,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提出了“从元素符号到反应的化学语言重构”的教学设计理念,用实例表明了“宽基础重能力”的培养目标,阐述了如何“从内容到本质” 思维认识。

关键词:衔接;化学语言重构;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4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2013年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的结束,反思多月走过艰辛,离子反应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好像两座大山横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面前。学生普遍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繁、乱、杂、难”,教师罗列化学反应事实,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忘的所剩无几;基本的独立、自主探究的意识没有形成,更不用说通过学习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仅是一些典型的化学事实,(如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及物质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层次相对较低,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如此困惑?

二、原因分析

1. 教材无论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结构编排上,都存在着种种先天不足

(1)初中教材规律的隐性呈现

左图[1]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仅隐含了酸与碱的电离,隐含了复分解反应“交换”的内涵,还隐藏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没有深入的思考和对中学教材的全面把握,教师很难挖掘得全面。

(2)初中教材某种缺陷

教材中只涉及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1]等碱,却没有介绍高中教学中需要的“氢氧化钡”,而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却是离子反应概念建立的最佳实例。

(3)高中教材的某些内容因为初中教材的删减而突然出现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在初中课本已经不出现了,人教版《化学1》 P59页突然出现“FeO、Fe2O3是碱性氧化物[2]”;P58页也出现“氧化铝难溶于水,却能溶于酸与强碱。它溶于强碱时,生成物是偏铝酸盐和水。因此,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2]。由于氯化钠固体是否导电实验的缺失,氯化钠晶体中阴阳离子紧密结合便失去了必要的基础,也就无法运用微观离子图解释电离(见下图[2])。

显然,教材在结构编排上存在先天不足,个别内容脱离学生认知基础;从而导致思维不畅,可从宏观到微观恰是学生的认知“死穴”,教材以氯化钠的紧密堆积做电离起点,教学时总觉得学生了解的少了点什么。知识是环环相扣,缺少必要的铺垫,离子反应就少必要的理解环境,衔接是“必需”的。

2. “初中”与“高中”衔接的“省略”或“错位”

教学衔接的“省略”或“错位”的原因有:第一,教高一的教师一开学就要准备分组实验,工作很忙,即使衔接,衔接的主要方向也是实验;第二,很多教师用“课时少”做借口,无暇顾及衔接问题;第三,缺乏课程的整体把握和对核心内容的本质理解,生怕“自找麻烦”。 离子反应及元素化合物教学便缺少必要的理论与规律支撑。

三、问题解决

进入高中,学生心态轻松了,高中的化学学习才能比较轻松,因而第一次课是新的起点,起点必须低。在分析初高中化学的异同、学习方法区别后,重点针对初中化学缺失进行衔接。笔者以元素符号为引子,进行面对面的衔接,实现化学语言的重构。

1. 挖掘初高中衔接点,实现由元素到化合物到反应的衔接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知道什么,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本知识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冲刷,已残缺不全,帮助学生重构化学语言体系不仅影响成绩,而且关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由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做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发展,所以开学第一节课除了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外,笔者首先由元素符号开始复习。教学宜采用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的策略。具体过程可大致设计为:

(1)化学有自己的表示方法,即元素符号,你能写出1-20号元素的符号吗?还有常见的锰、铁、铜、锌、银、钡呢?水的化学式是什么,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很快回答出H2O。

(2)分析为什么水分子式写成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引导认识其分子中氧的化合价为-2价,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即化合价可以帮助正确书写化学式。回顾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引导学生写出某化合物中若只有碳和氯两种元素,其中碳为+4价、氯为-1价,写出化学式,并说出命名。展示四氯化碳,演示溶于水的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出四氯化碳是无色密度比水大与水互不相溶的液体(为分液做准备)

(3)请你写出下列两组物质的化学式:Ⅰ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氢氧化铝,Ⅱ在下列化合物中Si的化合价为+4,请写出氧化物、硅酸、硅酸钠的化学式。

(4)边提问便写出:NaOH+HCl[=]NaCl+H2O,引导学生分析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演示NaCl固体导电实验,引出NaCl固体离子间作用力强紧密堆积;演示NaCl溶液导电实验,引出NaCl在H2O的作用下解离成Na+和Cl-即电离;NaOH类似电离出Na+和OH-,HCl在H2O的作用下电离出H+和Cl-;反应的结果即一种化合物的OH-与另一种化合物的H+结合,即两种同性离子(如钠离子与氢离子)交换位置。这样教学时不仅遵循结论的形成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形成复分解反发生条件

(5)在此基础引导学生形成基本反应规律即:

① 酸+碱 → 盐+水 ;② 酸+盐 → 新酸+新盐;③碱+盐 → 新碱+新盐 ;④ 盐+盐 → 新盐+新盐;⑤酸性氧化物+碱 →盐 + 水;⑥碱性氧化物+酸 →盐 + 水;⑦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盐;⑧ 酸性氧化物+水→酸(个别不反应);⑨碱性氧化物+水→碱 (难溶不反应)。

2. 以复分解反应为起点,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化学语言(反应)体系

(1)在细节处理上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化学反应体系

如以NaOH+HCl[=]NaCl+H2O 为例,引导学生形成复分解反应规律即:OH-与另一种化合物的H+结合,即两种同性离子(如钠离子与氢离子)交换位置。然后通过练习化学方程式书写,对比CaO+HCl和Ca(OH)2+HCl得到CaO碱性氧化物,进而形成碱性氧化物定义;分析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引导学生形成酸的通性,纵向分析得金属转化线。思维导图如下:

(2)在教学设计时利用思维导图,理清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形成高中化学反应的基础(除氧化还原反应),构建化学语言体系

学生对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知识感到内容多,重难点多,虽然有很多方面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理念的落后,教学策略的不当。从化学语言重构的角度进行衔接教学,收到较好效果,但教学细节的处理仍需要继续提炼。抓住反应的本质(复分解反应的交换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升降等),让化学课堂教学回归简约,引导学生有序建立完善的、科学的思维认知结构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发中心.化学系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 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5,59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发中心.高中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0,59,58endprint

猜你喜欢

衔接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关于出口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衔接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构饰课教学提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