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探究
2014-04-03姬翠梅
姬翠梅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重要环节在于生态理念的宣传、生态意识的培养和生态行为的践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宣传新理念、培养新意识、树立新风尚的时代使命,这既是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性回应,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自觉彰显。
价值范畴研究主客体间的对应关系,即客体通过其属性特征彰显对于主体的积极性和效用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积极性和效用性,即“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不同的层面可作不同的分类,从主体层面可分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而社会价值又可分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就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改变人的思想态度与行为习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是理论基石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代,社会学者关注更多的是经济数值的繁衍,马克思主义虽关注作为社会劳工无产阶级的切身利益,但由于生态并未构成当时的现实问题或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生态基本处于被遗忘的研究领域,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各种丑陋现象的过程中,还是较为敏锐地捕捉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约束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P56)从人的渊源来看,人首先是自然意义上的存在物,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从自然界获取生存的必需品,所以,“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2](P56)固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关注的人与自然关系并非基于生态层面的思考,但所提出的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的思想,就是超时代的。从其思想层面透露出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中断然不能停留在人单向度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自然也就得出保护自然其实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随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与批判中逐渐趋向成熟。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对自然环境的破环中,马克思表露了对自然的关怀,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巨大的生产能量,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了两级对立的程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逐利的本性是导致人与自然发展失衡的主要根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使土地的生产效力大大提升,但其与资本逐利的本性相结合,导致土地自然生产效力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人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资本力量的破坏,人与自然关系逐渐走向分裂甚至敌对,必然危及人与社会的生存发展。恩格斯早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英国环境污染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表达了对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批判了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反自然的观点,强调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越来越引起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并且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应有之义,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时自然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石。
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态危机是现实根源
现代化就是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化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目标及过程。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经验,唯经济增长至上,走上了片面发展经济的道路,虽然取得了引以为傲的成就,但是付出的代价太过巨大,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导致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也是阻碍现代化进程的瓶颈,我们不得不深入反思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致力于提出新的发展思想与解决问题的新对策、新思路。从科学发展观到和谐社会再到建设生态文明再到美丽中国,国民看到了政府的努力与决心。
化解生态危机,建设美丽中国,必然要求现实生产生活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是追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除了采用强制性的法制约束外,更为重要的是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引领作用,改变目前教育中不合时宜的人类中心思想,倡导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价值观,这必将“修补精神圈的空洞和裂隙,矫正精神圈的偏执和扭曲,进而从根本上改善地球上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3]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对当前过度泛滥的利益观、功利观、消费观进行整治、教育、诊疗与替换,进而实现从制度的制定实施到物质生产等领域面向生态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创新是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存在价值在于本学科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其产生至今就以独特的方式存在,是人类生存发展方式的体现,更是人类生存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并且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改变,是完全从属于人、服务于人的一种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最初产生蕴含在人与自然的简单关系中,随着人使用制造工具的深入与娴熟,人对自然改造的日渐深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得微妙复杂,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深刻蕴含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复杂多变之中,要想维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想办法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来维系,自然就有了一系列维系的观念与原则,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理所当然是思想政治观念应当反映的现实关系之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同社会实践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源”。[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中固然有其独立性的一面,但其作为社会学科的一个分支,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现实需求,必然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更加凸显其客观性的一面。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以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意愿来表达,或者是令社会更加信服的言语方式来表达,但不管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调节社会关系,归根结底不能脱离自然的固有渊源。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被打上深深的政治价值烙印。在固有的意识形态和人的潜意识当中,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被认为是调整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政治手段,通过这一手段把社会秩序维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长期以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时显示其实效性差甚至无实效性。究其原因,正是没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而使其软弱无力,所以,生态价值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彰显本学科存在合理性的应有价值。况且,对思想政治教育赋予其生态属性,既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需求,又符合自然规律对当今人类提出的生态主义的理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确立,首先仍要倡导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尊重人的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切实把教育中的指挥者、组织者与参与者置放到平等的位置。在其基础上把人与生存环境融合起来加以研究与考察,既彰显人对于自然界的尊重和理解,又凸显处于自然界中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二)高校教育本位的生态化创新 高校独特的文化资源使其在继承人类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引领社会精神文化中担任重要角色,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中坚力量,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和中国特殊的国情、实践的影响,我国高校价值取向上更多强调的是社会本位的工具主义,追求的是高校的经济价值、功利价值等外在利益,而贬低自然存在的意义,与高校原有的价值背道而驰。高校的价值取向不仅要注重人为本位,学生为本位,同时也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的创造精神的发挥。所以,为继续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作用,必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使高校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完备生态文明知识和较高生态文明意识的大学生,生态危机的解决才指日可待。
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终极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是以‘人’作为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它不仅承担着引导人们进行价值追问与价值决断的责任,还帮助人们解读人生的终极意义”。[5]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高校培养人、发展人、造就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应立足于大学生,肯定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促使其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彰显其生态价值,有利于增进大学生自觉履行生态道德义务,把对现实利益的考究延伸到对长远利益的关怀,把对社会的道义升华到对自然的关怀;有助于帮助他们解决生态价值的冲突、混乱、抉择等问题,把谋求自身利益与尊重社会价值和自然价值结合起来,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权利和自然的生存权利统一起来;有利于他们在面对利益与环境冲突时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理性,进行正确的抉择。
高校的使命在于帮助大学生完成从受教者向劳动者的转变,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即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价值的体现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实现,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道德观念,使大学生在面对生态危机时能做出有利于社会的思考与判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专业知识,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为即将承载的社会责任做好准备。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杨增岽.论生态分析方法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识的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6):11-15.
[5]白立强.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取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8):75-76.
[6]王学俭,魏泳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探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3(0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