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 建设“企业化”高职物流校内实训基地*
2014-04-03施彦
施 彦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1)
【教育论坛】
校企合作 建设“企业化”高职物流校内实训基地*
施 彦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1)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逐渐认可的发展方式,但是校企合作的模式还还不健全,尤其是关于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国外先进模式还有一定差距。本文以高职物流专业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工作性的“企业化”物流实训基地建模式,分析其必要性,并比较德国“双元制”的实训模式,提出加强我国高职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高职教育;物流实训基地;“企业化”;校企合作
现代物流是一门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一体化的门到门的物品流通服务体系,中间包含了许许多多的环节,货物从供应地出发,通过运输、存储、流通加工、装卸搬运、配送、包装、信息技术等过程,到达货物需求地,每个环节都是高技能岗位,需要高水平的物流技术人员。而高职院校就担负着培养物流企业所需人才的重任,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够胜任企业所需工作岗位至关重要。在现代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时代,高职院校应该走更加多元化、集约化的办学之路,整合与挖掘、开发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来办学,特别是要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打造物流实训基地,开展物流实践教学,从而培养高职业素养的物流人才。
一、高职院校建设建设“企业化”物流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还没有明确的标准,物流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也主要有两种模式:(1)在校内以学校为建设主体,建设各类模拟的物流实训中心,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培养;(2)以合同签约的方式进行,选择合作企业成立校外实训基地。比较这两种模式,前者对学生良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养效用不是很大,也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后一种模式相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更好些,但是实训基地所有权完全属于企业,学校的地位很被动,很难有效保证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因此打造“企业化”的工作生产物流实训基地显得非常必要,加强校企合作,建设综合性的资源共享的物流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需要认真考虑的。
对高职院校来说,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的实训体系是国家职业教育明确规定的目标之一,高职院校应该突出培养学生实验实训技能,而建立按照企业工作流程的“企业化”物流校内实训基地,不但可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并且可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为物流企业储备所需要的人才。校内实训基地为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校企合作可以向更深层次拓展。
对学生来说,建立基于生产工作流程的“企业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时间与机会接触实际工作流程和实践技能,感受到更为客观真实的企业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让自己毕业时更好地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二、借鉴德国实训基地模式,加强校企合作
(一)德国高职教育的“双元制”培训模式简介
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有特点,实行的是“双元制”模式,就是一种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模式。通常实训者有两个身份,一个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份,一个是企业的学徒身份,其中受训者以学生的身份在高职院校里接受普通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从而了解实训技能操作中“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然后再以学徒的身份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与操作知识的培训,以掌握实践中“怎么做”的问题。这种将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1)注重实践、突出技能培养,真实的生产环境,使学生比较接近实践及未来工作的需要,并能较早地接触新工艺、新技术;(2)以企业为核心,以企业实际培训为主,以学校教育为辅,两者平行进行,密切合作,成为一体;(3)以企业为主组织和管理职业培训,这样培养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企业的重视使职业教育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充足的经费。
这与我国的职业教育培训很不同,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觉得课程乏味无趣,而教师虽然教的辛苦,却换不来有效的成果。企业则招聘也很辛苦,招不到符合岗位需求的员工。尽管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有很多实训类课程,但是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作用也不明显。许多企业与学校签订的实习实训协议都是松散型的,大多流于形式,没有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有时企业甚至将这种学生实训视为一种负担。这说明我国与德国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有很大差距,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建设流程上,都迥然不同。尽管我国在高职院校教育方面有自己的国情限制,但是借鉴与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非常有必要。
(二)借鉴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构建“企业化”物流校内实训基地
1.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在财政与政策的投入与支持。
要继续通过中央财政投入的方式推动实训基地建设,在职业教育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的资金可以起到“点火器”和“催化剂”的作用;因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因此,地方财政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助火器”和“强化剂”的责任;中央应该从国家发展的高度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作出强制性要求,以法律的形式将行业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下来;同时,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业企业以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对实训基地投入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进行“合作式”投入,也可以以资金或设备的形式共建,还可以企业独资用冠名的方式合作共建,等等。
2.强化企业培训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从德国“双元制”可以看出,德国职业教育的重心放在实践教学上,他们的实践教学直接在企业里进行,作为实训基地的企业以办学主体之一的身份出现,企业的这种身份是由国家的管理体制所确立的。因此,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都有了保障。我国的情况是,企业培训是企业自身的事情,企业培训的随机性较大,需要时就突击培训一下,不需要时就不安排培训,培训时就和学校合作一下,不培训时则“不相往来”,所以说,企业培训不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因此,建议通过相关政策,强化企业培训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3.完善“企业性”高职物流校内实训基地的措施。
(1)建立一个综合性共享的物流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中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许多高校都面临着资金不足的窘状,为此应该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行业扶持、院校主体牵头,企业参与的资源共享的物流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懂得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多面向企业和社会开放,进行实践性强的物流实训教育。例如我院与江苏通邦物流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组建江苏商贸通邦物流研究院。研究院提供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系统研发、物流策划等物流领域内的一系列咨询、策划、培训服务。研究院承接项目由校方教师和企方人员共同参与,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实施 “人员互聘、岗位互设、项目共担、利益共享” 的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研究院成立以来来,已受聘成为我市多家物流企业的管理顾问单位,为多家企业提供了物流解决方案和技术咨询,迈开了健康良性发展的第一步。
(2)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每个职业院校的资源都是十分宝贵的,如果将这些校际资源整合起来,建立2-3个大型的区域物流实训基地,那会推动物流资源的共享,节省物流实训基地的投入成本,增强实训基地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企业入驻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选址非常重要,要构建“企业性”的物流实训基地,企业就要与高校密不可分,最好方法是可由一些企业直接将生产与工作场地搬到学校里面,这种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可以消除学生与企业之间的陌生感,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直接接触到企业整个的工作流程或生产流程,真实掌握物流设备的性能与操作要素,对物流企业运作与管理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直接将学生的身份转化为企业的学员身份,实现从学生到学员的身份特征转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训技能,又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同时可以为企业培养一批适合岗位需求的高学历学员,一举三得,在非常大的程度上保证了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1]代承霞,贺锋.武汉市高职院校物流校内实训基地分析[J].物流科技,2013,(10):46-47.
[2]吴砚峰.高职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物流技术,2012,(5):80-83.
[责任编辑 王爱萍]
2014-01-30
施彦(1984— ),江苏省南通市人,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管理系实训中心主任。
*[基金来源]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物流行指委立项课题“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高职物流校内实训基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ZW2013056
G718.5
A
1008-4649(2014)02-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