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政策设计与推进路径

2014-04-03孔令军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研究院科技农业

孔令军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教务处,陕西 西安 710119)

党中央和国家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在2012年1月和2月相继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开创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局面。为深入贯彻执行《意见》和《通知》的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开展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印发了《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的通知》(教技〔2012〕1号)文件,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要求各地和高校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做好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各项筹备和组织工作,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积极探索建立以高校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政策设计背景

(一)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1]因此,要抢抓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努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多功能优势,积极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可以说,开展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决策精神的政策设计。

《科技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分别指出,要鼓励和支持多种模式、社会化的农业科技推广,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2]要积极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高等学校主动服务社会意识,强化科教资源的统筹协调与综合利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提升高等学校服务“三农”能力。[3]《农业发展规划》指出,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确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强化技术集成配套,着力解决一批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调整优化农业科研布局,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程。[4]因此,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是以区域创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切实解决农村发展实际问题的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战略行动。

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利于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主要依靠专职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来发展和应用农业科技,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实现农业现代的要求,单纯依靠专职化技术推广队伍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基于此,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推进下,涌现出许多适应市场需求、广受基层欢迎、富有活力的科技服务模式,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农村科技服务的内容与范畴,逐渐形成了公益性推广服务、社会化创业服务和多元化科技服务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格局,而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就是一种全新的、符合时代和形势发展需要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

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利于把推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对高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等学校从传统个体化、自发性为主的服务向系统化、有组织的服务转变;从间接式、短期性的服务,向与农村发展相结合、长期性服务转变;从单纯依靠涉农高等学校,向多学科集成、多校联合、政产学研用融合的方向发展。因此,通过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可以加快推动高等学校改革,实现学校间、校企间的资源共享,探索出一条社会服务和高等教育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

(二)高校具备了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前期基础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高等学校积极探索服务农村农业发展的渠道与方式,探索建立了“太行山道路”、“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大篷车”、“湖州模式”、“百名教授兴百村”、“农村科技特派员”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和服务模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已经具备了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前期基础与相关经验,可以大力推进校地、校所、校企、校农间的深度合作,构建以高等学校为依托的“大学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模式”,使之成为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力量。

(三)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要求迫切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业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极为艰巨。在此情况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根本出路和破解挑战的最有效办法,而高等学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源泉,但现实情况是,我国没有充分发挥出高等学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高等学校在区域创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农业的发展急需发挥高校的作用,亟待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发挥作用。

二、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实践探索与不足

(一)高校探索实践现状

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探索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于2006年7月成立,其定位是立足成为推动上海郊区和农村经济增长,推动郊区农村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的发动机,充分地把学校的科研成果和智力优势辐射到郊区和农村中去;立足成为培育和造就大批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新型农民的培训基地,提升郊区农村的人力资本,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管理水平。研究院邀请来自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层领导和著名专家组成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指导研究院的建设,有利的提升了决策咨询水平。在发展过程中,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市农委分别与上海交大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成为新农村建设战略同盟。上海交大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平台,积极协调校内各院系力量、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交叉优势,形成了“上海交大全面参与上海市新农村建设方案”,概括为“十大工程”:数字电视家家通工程、学子下乡工程、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训工程、教授与医务工作者进村工程、决策咨询与规划工程、数字农业与装备工程、农村可再生能源与农业生态工程、食品安全工程、生物技术与农业种源工程、新农村健康医疗工程。[6]这十大工程纳入到了上海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具体实施中,有利的推进了上海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在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和一定的示范效应。

除了上海交大之外,国内其他高校基本上都是在2011年下半年才开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筹建与探索实践。为推动我国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实施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该计划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实分批启动,首批试点8所高校由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组成。目前,这8所高校的新农村研究院基本都处于论证或筹建状态,即使挂牌成立了,也基本上处于前期的调研和理论研究层面,还没有真正的将学校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结合与融合到一起。可以说,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

(二)现实不足与发展展望

虽然有国家政策层面的积极支持和高校的探索实践,但整体上讲,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还在着很大不足与问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产业链条结合不紧密、针对性不强,科技转化应用成效不明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突出,高校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没有确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能力还很弱,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的贡献有限。

大力推进高校服务新农建设的能力与水平,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区域新农村建设的综合需求,深化高校改革,大力建设一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围绕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决策咨询,规划设计和技术服务,在不同类型地区建立试验区,加强组织领导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建设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以高校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成为带动和引领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思路与重点

(一)建设思路

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我国国情特别是不同区域实际出发,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的农业生产、村镇建设、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医疗卫生、政府咨询以及农民培训等需求,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地方政府、企业、研究院所、农民合作社等多方资源,通过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促进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推动高等学校与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高等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与新机制,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

(二)建设重点

1.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宏观战略研究。高校仅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积极深入地开展政策研究,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对推进区域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科学研判,重点开展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农业产业体系规划、村镇建设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为党、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努力发展成为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智库。

2.建立新农村服务基地。一是建立综合示范基地,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和特色,通过校地、校所、校企、校农间的合作,共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集科研示范、成果推广转化、农民技术培训以及学生实习创业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加快成果的孵化与转移,使之成为区域新农村建设的辐射中心;二是建立特色产业基地,紧密围绕当地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创新校地、校企、校农等合作方式,从共性关键技术出发,切实提升特色产业的产品质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益,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县乡特色产业的发展引擎;三是依托村镇建立分布式服务站,及时掌握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结合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等活动,组织高等学校力量和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为专职推广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为当地农民和生产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服务,使之成为连接高等学校与农村发展的桥梁。[5]

3.搭建跨校、跨地区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基于农村基层多种形式的服务基地和跨地区、跨校的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提供产业指导、商情分析、科技推广、成果展示、农民培训等综合服务,形成高等学校专家与村镇、企业、农户间的纵向联系,实现互联互通,促进资源共享和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形成“多元、开放、综合、高效”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真正成为带动和引领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推进路径

(一)创新建设体制机制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间实质性的长期合作关系,明晰参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各方的定位、责权以及成果、利益分配机制,构建校地、校企、校所、校农之间协同服务的新模式,加快高等学校办学模式转变,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完善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提供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与支撑。

(二)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保障经费投入

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服务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足够的政策、项目支持与经费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应切实向高校倾斜,切实保障并不断增加发展资金投入规模,特别是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和地方政府应在政策、经费以及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积极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科技体系,继续完善农业专家大院、农业科技园区、星火科技12396等科技服务模式,加快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农业重大科研项目,加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在农业领域实施力度,建立新农村研究院发展专项基金。地方、高等学校作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主体,在整合现有资源重点支持的基础上,还要通过组织动员和政策引导等多种途径,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与社会资本投入研究院建设,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三)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部门协调与合作,建立国家有关部委、地方政府、高校等有关参与主体的联合推动机制,统筹协调、整体推进,落实相关政策和支持条件,为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强化绩效考核,坚持导向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目标责任与评估监督相结合,研究制定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地方政府的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办法,把实践效果纳入到工作考核范围。健全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院、有关部及个人等予以表彰奖励,调动高校人员基层创业的积极性,激发服务新农村建设精神。加强舆论宣传,积极支持和倡导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发展研究院工作,将农村发展研究院工作纳入中宣部等部门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巡讲团、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开展典型事迹新闻专访、开辟专刊专栏等多种方式,宣传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典型经验、典型事迹和奉献精神,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以及关心、关注、关爱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良好舆论环境。

(四)深化高校改革

按照农业科技创新要求和教育发展规律,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高等学校人事聘用与管理制度、教师考评与激励机制、学生培养与创新创业模式、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实际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与工作机制,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促进下,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必须珍惜、抓住、用好难得政策与机遇,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多功能优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支撑和科技创新服务。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 - /01/c_111478116.htm.

[2]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1/c_111478116.htm.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DB/OL].http://www.gov.cn/zwgk/2012-02/13/content_2062487.htm.

[5]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的通知[DB/OL].http://www.gov.cn/zwgk/2012-03/13/content_2090482.htm

[6]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DB/OL].http://www.agri.sjtu.edu.cn/xncfz/gk.asp.

猜你喜欢

研究院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