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化课堂构建
2014-04-02付慧
付慧
摘 要: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而临诸多挑战和困难。应该如何解决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笔者从生态学理论视角,提出了构建网络环境下建构生态化课堂的理念。本文首先对信息时代下大学英语课堂进行了生态化分析,包括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所存在的失衡现象。随后,提出了构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的一系列实践策略。创新大学英语教学观念,建立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和分层分类课程体系,构建多维互动教学环境以及构建多元多向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英语;失衡;生态化课堂
基金项目: 2014年江西科技学院校级教育教学研究立项一般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生态化研究(JY1430)阶段成果之一。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教学。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联结。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促使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整体跃升。然而在现代信息技术逐渐从辅助教学走向引领教学的过程中的大学英语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从生态学的视角看,大学英语课堂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分析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因子及其相互作用,构建符合生态规律的课堂是走出当前困境的及其有效途径之一。
1 生态学理论
21 世纪被认为是生态世纪,生态学思想渐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生态学包括了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生态平衡、生态环境这五个基本概念。课堂作为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主战场,从生态学视角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构成的生态系统。
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可能始于美国教育学者沃勒于1932年提出的“课堂生态”的概念。由此可见,“课堂生态”概念的提出(1932年)要早于“生态系统”的概念(1935年),因此可以推测,早期对课堂生态的研究并没有上升到系统分析的层面。1966年,美国教育学家阿什比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鸣在《公共教育》(p. 27-53)一书中最早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并用了一章的篇幅进行论述,重点阐明了教育配置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该概念的提出对发展跨学科研究、开拓教育科学新领域是一个重要的贡献。我国教育生态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70年代,较早论著有台湾学者方炳林的《生态环境与教育》(1975),李聪明的《教育生态学导论》(1989),吴鼎福等的《教育生态学》(1990)。
2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化分析
2.1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结构和功能
外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因为外语教学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按照一定层次和结构所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课堂作为教学主体场所,可将其比为自然生态。课堂的基本构造可以简化为人(课堂生态主体)和环境(课堂生态环境)两个维度,“人”相当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课堂环境相当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环境。其中“人”可以细分为教师和学生,课堂环境可以细分为教材、教学手段、课堂布置、教学氛围、师生关系、规章制度等等,课堂生态系统中的这些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一个生态整体。课堂生态中的基本营养结构是:教师是生态系统里的生产者,将来自外部世界和自我经历的信息(知识)消化转换,以学生能够吸收的方式通过课堂环境传授给学生,学生消化分解这些信息(知识),再通过课堂环境给老师一定的反馈。但是,课堂生态作为一种社会生态,又有与自然生态不同的地方。随着教育生态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不断生态化,对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各生态因子以及这些组分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促进了课堂生态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不断进化。
课堂生态的功能总结起来大致有三方面:1)调谐关系的功能。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里面的生态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课堂生态的重要方面。生态视野下的课堂追求师生之间更多的交互,提倡学生更多的课堂参与,这些教学活动给系统输入新的动能,促进一种新型的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的诞生。2) 在各种生态理念的推动下,课堂生态因子之间的互动随之发生变化,课堂生态逐渐由传统型向建构型、共建型等新的生态结构演化,在此过程中课堂生态系统得到不断优化。3)生态育人功能。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生态主体的共同成长,二是生态主体的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是育人方式更加生态,更加科学。
2.2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现象
大学英语教学的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进程中,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不断整合,部分走在改革前沿的高校英语课堂生态正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稳定走向稳定。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和校情的不同,全国各个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信息化进程并不是呈平行发展状态,而是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发展水平,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这些问题,可以得出结论:大学英语课堂生态总体上还处在不同程度的失衡状态。这些失衡既包括结构上也包括功能上的失衡。
现代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致使课堂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因子发生显著变化,这时,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其它课堂生态因子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但是遗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信息素养,也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调整课堂角色和制定信息化课堂管理规章制度等,学生也没能及时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接受新的教学理念,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等。由于这些课堂生态因子没有同步出现相应变化,课堂出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与教师教学理念更新缓慢、学生学习习惯变化缓慢、教师信息水平提高不快、学生信息素养提高不快、教学方法转变缓慢、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高、课堂气氛依然沉闷、课堂教学依然以教师为中心等等情况的不协调。这些不协调的状况严重阻碍了现代信息技术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现代信息技术犹如一匹良驹,但是指望这一匹好马拉动那么多的元素一起前进,很难形成一股同向合力,自然难以跑出理想的速度,因此出现了教学实践与改革预期之间的落差。
信息化改革之前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对这种平衡态产生巨大扰动作用的,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大量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演化为课堂环境因子中的主导因子,其产生的扰动作用大大超出了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修复能力,其产生的作用力牵引着其它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环境因子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改变,这种变化己经持续了好几年,系统内各组分的构成比重仍然处于失谐状态,从系统动荡过程的时间跨度以及系统现在的结构状态加以判断,系统的结构优化功能减弱了,难以自行修复系统内的平衡。
3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化课堂的重建
课堂生态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略有差异,但是当它处于平衡态时,应同自然生态一样,具有以下特征:课堂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且能充分发挥效能;课堂学生数达到最大最适量,并能保持多样性、个性化发展;教师也同时得到专业发展,并反哺教学,形成师生共生的良性循环。然而当前,信息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由于种种原因,还处于非平衡态,系统结构还不够合理,系统功能未能得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释放。那么,该如何构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呢?
前提应该是必须坚持以信息化为语境并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态位。与此同时,应该坚持生态性、系统性、人本性以及有效性原则。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发挥信息技术作为主导因子的引领作用、控制课堂生态中的限制因子、调整课堂生态因子的生态位、引导系统各组分同步协变、规避课堂环境构建中的花盆效应、重塑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恢复信息化课堂的生态功能、保持课堂生态的活水效应等方法,优化课堂生态结构和功能,促进课堂生态的修复。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得以实现。
3.1 创新大学英语教学观念
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五重五轻”现象列举如下(刘长江、吴
鼎民,2008a),即,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控制”,轻“开放”;重“统一”,轻“个性”;重“接受”,轻“探究”。这些现象在当前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已演变成为严重影响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平衡的不和谐因子,阻碍了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重构。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带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彻底革命。应该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变“控制性学习”为“开放性学习”,变“统一性学习”为“个性化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前者,而是应以后者为主,前者为适当补充。
3.2 建立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和分层分类课程体系
基于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对分级分类教学提出了要求。《课程要求》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些规定和要求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个性需求,选择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实行分级分类培养。分级分类培养体系需要分层分类课程体系的支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需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层级性、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和教学需求的多样性,设计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课程群,以满足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3.3 构建多维互动教学环境
生态课堂教学观认为,外语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者与教师和教学环境不断交往互动的过程。交互为课堂生态提供了信息流转的动力,为师生关系提供了润滑与保健。课堂交互应该是多维的,包括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与环境、教师与环境等之间的交往互动。这种交往关系越复杂,课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正因如此,构建多维互动教学环境就显得异常重要。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环境既包括课堂外部环境,也包括课堂内部环境。构建多维互动教学环境,应主要着眼于课堂内部环境的打造。课堂内部环境可分为课前生成的环境(教室的物理环境、师生背景、教学媒介等)、课中生成的环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生情感态度等)和课后生成的环境(班风学风、课堂规章制度等)。只有兼顾到两个方面才能保证生态教学的开展。
3.4 构建多元多向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师生获取有关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指导师生适时适当地调控教与学的行为和策略,并能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构建生态化课堂,应该配以多元多向评价体系。要构建基于主体间性的多元多向评价体系,应该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对象和内容的多元性、评价目的和功能的多元性、评价形式的多元性、评价方式和手段的多元性。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多元主体的共存与发展为评价的终极目标,坚持以主体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平等对话为评价的质量保障,段和评价内容坚持以评价目的为导引,选取适切的评价形式、评价方式、评价手彰显多元多向评价体系的生态功能。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一些实践策略之外,英语教学工作者也应注重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提供立体化教学资源,采用因境而变的教学方法,调整师生课堂角色,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最终创建和谐高效、师生共生的生态课堂。
4 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因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扰动而进入失衡状态,系统出现了各种结构上的失衡和功能上的失调,影响了课堂的生产力。如何重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在意识到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实践策略。在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有利于学生的全而发展。生态化的课堂理念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新方向,深入研究课堂生态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对走出大学英语教学困境具有现实借鉴意义,有利于开创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Ashby, E. (1966). Universities: Indian, African: a Study in the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傅桦、吴雁华、曲利娟,2008,《生态学原理与应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3]规划编制专家组,201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姜闽虹,2009,《网络环境下北京高校教师教学状况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5]刘长江、吴鼎民,2008a,实施研究性学习,创新英语教学观念。((疯狂英语(教师版)》第1期,46-49页。
[6]孙芙蓉、谢利民,2006b,国外课堂生态研究述评。《外国中小学教育》第6期, 12-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