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研究

2014-04-02袁奕峰孟燕

学理论·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途径研究增强因素分析

袁奕峰 孟燕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话题。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响应时代号召,满足人的发展需求的重要体现。因此,开展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途径这方面的研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从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出发,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因素进行分析,最后从培养科研精神、增强团队精神、增强实践环节、畅通合作交流渠道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增强;途径研究;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183-02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曾说过,研究生教育“创新是灵魂,要把研究生教育搞上去,主要靠新”。研究生作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高层次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建设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和国家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能否有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达到124.6万人,2010年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数超过180万人,报名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数实现了研究生教育史上的飞跃,使我国迅速跻身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由于受人们的浮躁心态的影响,以及近几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质量有所下滑”[1]。因此,应该大力发展研究生创新教育、重视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在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许多研究和实践,是历史赋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时代责任。

然而我国研究生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质量上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在体制、观念、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都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对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的关注度不够。目前,我国研究生的人数虽然大幅度增长,但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仍存在不足。

具体表现为:一是专业理论知识不先进。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但是这个并未引起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足够重视,许多课程应进行更新。二是科研实践参与度较低。据资料显示,2007年参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实验研究的研究生只占在校生总数的21.73%,参与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及其他科技服务的研究生只占在校生总数的5%左右。三是高水平学术成果太少。2003年北京大学发表SCI论文970篇,复旦大学5 281篇,而哈佛大学发表了8 158篇。2003-2011年间我国高校发表的学术论文引用比率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时,很多研究生自己并没有独立思考而是直接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从而直接得出结论。“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自主创新,人才为本”,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2]。

二、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因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科技体制长期以来体制僵化,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整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有待提高。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由来已久,考试只能作为一种临时的考核手段,很难全面地将一个考生的综合水平整体表现出来。目前我国在培养目标上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考试学科,忽视非考试学科,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素质教育”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取代它,所以说这个过渡将会是漫长而复杂的[3]。当前,由于利益分配不平衡造成部分研究生越来越注重物质上的追求,比如,研究生毕业后可以找到像大型国企、外资企业、金融机构或者考入公务员系统,就感觉学有所成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二)学校因素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但长期以来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体系设置、教育方法、教学形式、育人环境等方面的局限都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比如优越的物质条件、完善的教学设施、优良的实验室硬件建设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备因素,但由于缺乏资金,也成了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外部因素。例如学校管理中存在一个封闭、保守、脱离社会的情况;在科学实验、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环节经费的不足都成为研究生提升创新能力的阻碍因素。在实践环节也存在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例如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到高校里工作,没有经过实践训练,他们大多都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没有实践环节,这样怎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呢?从而发现研究生的科学研究与当前社会需求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问题。

(三)个人因素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多样化,除了传统思想的影响,研究生个人的家庭教育环境,和不同的研究生个人对社会现象的识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大多数研究生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参与各种科技创新活动非常富有热情,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技术实践中成长。但也有许多研究生通过课程考试就满意了,不仅没有更高的追求目标,更不用说技术创新、追求卓越。一些研究生虽然学习成绩比较优异,但频繁地忙于考取各种等级证书、找工作,赚钱,只是追求眼前的利益,没有关注其他的事情和缺乏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只有表面的参与,但实际上并没有深入去了解,只是想要有机会参加到其他人的工作团队中混取成绩,为他们的未来就业增加筹码,但实际上没有参加科研活动,没有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还有的研究生属于在职研究生,又要忙工作又要照顾家庭连上课的时间都很难保证,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谈创新搞科研。这些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正常发展,所以,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的正确引导和发动,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三、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

兴趣是走向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创新的最新动力。当一个人被感兴趣的事物吸引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接触和观察研究,科学研究精神不光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还要有浓厚的专业兴趣。精神,是一种坚持,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所以,研究生应该端正读研态度,培养正确的积极的、科研精神。作为一名研究生,最重要的是有研究精神,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在整个培养阶段建树导师的模范作用。本研究室的教师应勤奋努力地在自己岗位上工作,增长知识,团结合作,所形成的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能对每一个研究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2.充分尊重和发展研究生的人格个性,激发其创新性思维。在研究生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提供技术和精神上的全力支持,对他们的自主性充分尊重,为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营造宽松和积极的学术氛围。

3.在研究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意志品质。虽然我们提倡“快乐科研”,但从事科研工作遭遇失败是必不可免的,所以我们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在遭遇失败后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

(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精神,是一个团队乃至一个人取得胜利的法宝,不管是身处狼烟滚滚的战场,还是处于当今竞争激烈的科技时代,团队合作精神,至关重要。作为新一代高等教育的代表——研究生,同样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

1.创造合作机会,唤醒合作意识。思想教育工作中,不仅要给予协同工作的机会,也要尽可能地为研究生创造合作的情境,这样才会使他们切身体会到团队合作在实现共同事业目标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会使他们学会彼此尊重、互相帮助和支持以及相互理解。

2.充分发挥和利用基层党员和干部的作用,通过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了解广大研究生的思想状况,以保持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

(三)加强实践锻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真理必定是从实践中来。创新能力从微观上来说是属于理论的范围,因此,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要和必备条件就是增强和夯实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而更好地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充分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较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精神[4]。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创造性活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也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从社会需求中得到进一步创新的启示,从而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并且能一定程度上使得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四)进一步畅通合作交流渠道

据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现状了解,研究生教育尚未形成一种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体系,无论是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研究生之间抑或研究生导师之间,学校之间研究生的相互交流更是少之甚少。从研究生教育现状来看,研究生教育者并没有将群众路线贯穿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座谈会、讲座、促进和谐气氛的活动也只是形式上的,没有实质上的意义,也没有达到研究生目标教育的效果。研究生较本科生来说,在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上应该转变观念,加大其自由发展的空间,积极发挥其创新进取意识,如果创新性的意识受到阻碍,创新的精神也很难被发扬光大。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开展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加强对外交流,通过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不同学校学科之间的交流,不仅能互相学习,也能促使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为此,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校际间的联合培养,每年选派大批研究生赴国内外一流名校交流学习和进行联合培养,促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姚聪莉.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透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6(5).

[2]霍晶,葛岩.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3]朱红,李文利,左祖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4]张宁.研究生创新素质之反思[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猜你喜欢

途径研究增强因素分析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构建学生参与课堂的措施探讨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现状分析
无形资产减值因素分析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新时期强化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共产党员要增强信仰定力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途径研究
夹江县农村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