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及教育对策探究
2014-04-02王恩喜朱长旭崔莹廉爽
王恩喜 朱长旭 崔莹 廉爽
摘 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理想信念教育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更是大学生党员教育和培养的主旋律,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教育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深刻洞察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的基础上,探究解决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缺失的教育对策,意在扭转我院和我校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园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107-02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我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奋斗目标的理论认识和价值判断。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目前和将来中华民族的素质,大学生党员是否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一、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党员受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和西方自由化思想的逐步侵袭,随着中央反腐倡廉的不断深入,个别领导干部由于腐败和堕落而纷纷下马,部分大学生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对党的领导失去了信心、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此外,现在出国深造的学生越来越多,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看待东西方在思想和物质产品之间的差距,片面地认为中国太落后,片面地认定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理想信念模糊。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来临给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带来新的冲击,各种网络信息蜂拥而至,真假难辨。如此形势下,当前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方式及信息传播手段尚显单一,效果不十分理想。
据调查,高校有45.3%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漠视学业,不思学习,以玩游戏称王争霸为乐趣,以处到异性朋友为荣耀,以经商能挣到钱为目标,可见这部分学生不清楚什么才是理想信念,该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部分学生党员由于受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和西方自由化的侵袭,对理想信念的认识都有所偏差,且有模糊、动摇的趋势。部分学生党员表现出了个人主义倾向、追求实用主义、入党动机不纯、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表现在学习生活中,有的学生党员出现迟到、旷课、旷宿现象,甚至有的党员出现考试违纪和作弊。这些现象严重损害党的肌体,影响了党在广大学生中的光辉形象,这部分学生党员不但带动不了广大学生,反倒被学生中一些消极因素所同化,这将严重影响学风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缺失的教育对策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党的队伍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群体,更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理想信念就代表了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因此我们立足于高校教育的实际,以大学生党员为切入点,重点对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及教育对策进行了探讨。国内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与信念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学校教育阶段,其采取的措施也只局限在学校培养时进行,如何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优秀校友事迹报告、深入社会考察民情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自强自立、奋发向上。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高校党组织应充分正视这一点,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尤其重视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坚守高校思想教育主阵地的需要;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大学生党员共产主义信仰的需要;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需要。
2.坚守思想教育阵地,构建科学理想信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于大学生党员,在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力争引导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使当代青年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基准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是大学生基本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立社会主义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利保证。
3.确立正确价值取向、提升学生党员素养
前几年,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使得一时大学生党员人数猛增,由于教育和管理的不到位,个别学生党员自我约束不严,使得一些学生党员尽管组织上入党了,但思想上距离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加之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来临给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带来新的冲击,各种网络信息蜂拥而至,使得一些学生党员面对一些现象真假难辨、立场不明。如此形势下,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和培养,更应重视大学生党员入党后的再教育,改变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利用课堂、讲座、网络等信息传播手段,确立大学生党员正确价值取向,全面提升大学生党员素养,真正做到不紧组织上入党,而且思想上也入党,真正做到大学生党员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团学活动的倡导者和学风建设的引领者。
4.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激发党员爱校情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多年的教育实践深刻感悟这一点,先进人物事迹,尤其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更能影响和左右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变化。每年我院乃至我校均从刻苦学习、自强自立、团学活动、科技竞赛中佼佼者中树立先进典型,供同学们学习。我校学生处网站专门开辟了“先进学生事迹”专栏,每年学生点击率均在一万人次以上。学习先进人物事迹,让学生党员在学习中领悟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高尚情操,感悟先进人物的奋斗经历和追求目标,让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染和渗透给学生,激发他们向上进取的正能量,进而转化为自己今后努力学习的动力。体现在现实学习生活中,那就是教室里有他们勤奋学习的身影,操场上有他们努力拼搏的汗水,实验室里有他们全神贯注的眼神,校园里有他们清澈悦耳的笑声。学习先进人物事迹,让学生党员成为校园的主人和主宰,激发学生党员爱校情怀,使其成为学校学风建设、团学活动的引领者和带头人。
5.规划职业生涯设计,明确人生奋斗目标
为了让新生能够在入学之初,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正确了解,消除专业迷惘,明确奋斗目标,对大学学习生涯有一个正确规划。我院外请专家和学院专业负责人,每年为新生做了一系列针对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讲座,让同学们有意识地开始思考和规划自己将来的工作和人生。同时我校招生与就业处设计并开展了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意在激励在校学生尽早规划自己职业生涯,明确大学四年奋斗目标,做到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认认真真地完成本专业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为社会服务。大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更应尽早规划自身职业生涯设计和定位,依据老师的指导和社会的需求,知道四年大学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奋斗的目标明确了,积极性和热情就高,理想信念就更坚定。
6.搭建网络沟通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对接
我院主要以计算机、电子为主的专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发挥我院学生专业优势,我院党建工作搭建网络沟通平台,利用网络沟通平台进行理论学习和探究,学生党员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发表自己见解和主张,对党组织提出可行性建议,可以随时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和沟通;同时党组织随时了解学生党员的想法和建议,按照中央文件精神,依照我校基层党组织实施细则,适时调整和改变党建工作中不合理做法,创新新方法,采用新举措,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提升党组织的执行力,实现信息实时对接,做到组织建设和发展资源共享,从而促进党建工作顺利开展,提升党建工作的综合效能和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7.建立“党员之家”,加强党员与组织之间的联系
我院“党员之家”着眼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服务学生党员和广大学生为纽带,通过关心党员、服务学生,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和活动方式,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不断为党组织注入生机和活力,努力使党组织的力量得到充实,党员对党组织的热诚得到强化,党与学生党员联系得到加强。
“党员之家”的交互性、实用性、知识性、指导性特点就决定了“党员之家”的宗旨是面向党员、贴近党员、服务党员。建立健全党员经常性教育机制,切实抓好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训;适时开展学院领导与党员、党员与党员、党员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以“一帮一结对子”“爱心超市”等活动为载体,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排忧解难,建立互帮互助合作体;设立“党员活动日”,有计划地安排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丰富党员的业余文体生活。把“党员之家”建成联系党员和广大学生的桥梁与纽带,主动听取党员和学生众的意见与建议,探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灯塔和做人的根本。信念坚定,就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凡中看到伟大,在挫折中充满信心,在失败中坚信胜利。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能指引着一个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应该承载使命,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参考文献:
[1]周曙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现对策探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2]王凡.谈谈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5(10).
[3]周琼花.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0(3).
[4]柏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