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应对对策
2014-04-02向海英
向海英
摘 要: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展、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愈加普及的背景下,由于家庭经济贫困、个人心理生理问题以及在学业上的困难等原因,高校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大学生的数量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很理想。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对策要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
关键词:弱势群体;高等学校;贫困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056-02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结构的转型,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展,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愈加普及。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但另一方面,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异化现象的出现,人们对教育目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由于家庭经济贫困、个人心理生理问题以及在学业上的困难等原因,高校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大学生的数量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的将近10%上升为目前的25%以上,且还在继续上升[1]。弱势群体是一个是社会学领域内的一个专业术语,从社会结构分层维度描述社会,它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弱势群体关系到社会的不平等问题,并且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历代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之说,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建设者,担负着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作为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存在,不仅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是一个悲剧,而且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这个概念的论述非常多,有学者提出,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出身于不利的社会阶层而受到文化剥夺,在学校场域中师生的互动产生障碍,使自己处于被贬损、被排斥的边缘处境的学生个体的集合[2];另有学者认为,高校弱势群体指的是在高等院校学生中经济、生理、心理、生活等方面因各种原因而达不到维持其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全面素质的基本水平的群体,这一群体必须依靠外界的施援方能改变弱势地位[3]。
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来自城乡贫困家庭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以及农村中的“留守儿童”。依據形成的多种因素,大学生弱势群体可分为:心理类、学习类、经济类和生理类等弱势群体。研究表明,经济类弱势群体所占比例较大。大学生弱势群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缺乏求知欲,意志力弱。学习弱势的学生不是由于他们理解力差或者头脑迟钝,而是经常表现在求知欲的缺乏,这是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的一个重要特点;(2)心理脆弱,人格缺陷。由于经济上的重负,造成了这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在精神和心理上的贫困,从而导致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脆弱、人格缺陷等特点;(3)自我评价低。调查数据显示,43.7%学生反映老师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态度是经常批评偶尔鼓励,还有8.1%的学生认为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是从不批评或者鼓励[4],这是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产生“自我评价低”的主要原因。
关于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的形成,一般认为主要有社会、家庭和个人等三个方面的因素。(1)社会方面。“一切向钱看”的负面影响,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和势利,加剧了人们对物质利益、金钱的渴望。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青睐“金钱”,这些对于大学生弱势群体来说,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平衡的心态很快形成,甚至发展成反社会的偏执人格。(2)家庭方面。由于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来自城乡贫困家庭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以及农村中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大部分文化层次较低,整日忙于生计,相对来说,处于社会的底层,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也缺乏给孩子良好的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歧视和冷遇体验的加深,让他们的心理问题更趋严重。(3)个体方面。生活的困难、学业的失败、经济的贫困以及生理的缺陷,让大学生弱势群体内心的压力相当大;与此同时,还有不少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自我评价偏低,自我认同的偏差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难以正确认知自身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的问题。
二、一项经验研究:对463份调查数据的分析
作为一项经验研究,本文分析使用的数据来自2013年5月对广州地区若干所高校学生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所做的抽样调查。调查样本按照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问卷485份,有效问卷为463份,所占比例分别为97.0%、92.6%。在463份有效调查样本中,男性占61.8%,女性占38.2%,一年级占30.8%,二年级占26.9%,三年级占22.6%,四年级占19.6%。学生生源来自大城市的占8.3%,中等城市占18.4%,小城镇占35.9%,农村占40.8%;独生子女占58.4%,非独生子女占41.5%。本次问卷调查包括的自变量主要有:性别、年龄情况、年级、学生生源以及学生父母亲等几个因素。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63.5%)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很理想。因此,他们在求学过程中要承受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他们在学校里,一般都会做一些兼职性的工作,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时间,从而逐步成为学习上的弱势群体。通过问卷调查发现,38.3%的学生主要困扰源来自学习,成为目前困扰大学生的一个最大因素。通过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出现自我评价偏低的现象,出现自卑心理、自我否定心理,从而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等诸方面都带来不良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在大学生当中,只有6.6%的大学生经常公开发言,17.8%的大学生从不公开发言,有25.6%的大学生经常处于焦虑状态,只有7.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表示乐观。这些都表明当前大学生的诸多弱势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必须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三、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对策
高校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出现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时代背景,它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高校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出现,是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因此,必须要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观念入手,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把实现教育公平,创造平等、和谐的育人环境与解决好高校中学生中弱势群体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显示,人际关系所处的环境对一个人的生活、情绪、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校园人际环境对高校学生中弱势群体的产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要解决好高校学生中弱势群体的问题,高校要进一步贯彻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要求,建立健全学校的健康教育体系,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前提下,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要尽可能地把情感向那些更需要理解和帮助的学生倾斜,多接触他们,在生活上给予他们资助和关心,在学习上多鼓励和帮助,除了物质上的,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
2.努力提高高校学生中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水平和能力。主要的做法有:(1)一是积极创设勤工助学岗位,增加贫困生的自信心。经济弱势群体者的最大特点表现为自卑、自尊两者兼有,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接受他人的馈赠,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在高等学校,解决经济弱势群体生活困难的主要办法是开展勤工助学。让他们在既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又无须社会经验的岗位上自食其力,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获得了经济收入。(2)要进一步完善对高校学生中弱势群体的由“奖”、“贷”、“助”、“补”、“免”和贫困新生入学的绿色通道等助学体系,争取社会资助金,为这些学生设立一定校内外的勤工俭学岗位,多让他们锻炼。这些对提高高校学生中弱势群体中的经济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水平和能力有非常好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大力推广的方法。(3)通过助学贷款、设立勤工助学基金和减免学杂费、社会捐助等方式,特别是让那些有爱心人士,根据他们自己能力和财力的大小,为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排忧解难。
3.加强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自身修养和自身能力。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对策要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真谛和核心。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国也一句俗语,叫作“自助者天助”。调查结果显示,弱势群体的大学生的自信心不足,有自卑感,不善于争取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但是与此同时,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理解。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者要想走出目前的各种困境,关键要靠自身努力和不断提高。因此,大学生弱势群体应加强自身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等的学习,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内在修养和学习生活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塑造自强、自尊、自爱的人生品格,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形成合力。解决高校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涉及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等多个方面的复杂问题,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因此,第一,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加强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第二,家长是积极的教育资源,家长与学校的积极合作,加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参与,培养在孩子教育中的合作伙伴關系,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更有助于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状况。“一般来说,在孩子的教育中,高水平的家长参与会导致高水平的学业成绩。”[5]第三,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弱势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体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难,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参考文献:
[1]蔡辰梅,刘刚.论教育放弃与教育公平——教育公平问题的微观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3).
[2]王桂萍.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分析及对策——一种社会学的解读[J].内蒙古教育,2009(9).
[3]李宏峰.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激励政策支持体系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
[4]徐燕如.论学习型学生弱势群体的幸福教肓[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
[5]Neal A.Glasgow,Cathy D.Hicks.成功教师全攻略[M].梁丽娜,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