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业教育认识的不足及其路径研究

2014-04-02王左丹侯永雄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王左丹,侯永雄

(1.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广东广州510631;2.华南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处),广东广州510631;3.华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的共识。大学生创业教育,直接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受到重视,也成为中国改革高等教育、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美等先进国家的高校就将创业教育设置为正式课程且颇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许多高校结合地域特点和高校优势积极探索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出现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和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说,中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高校尚处在摸索阶段,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概念不清晰、目标不明确、价值定位混乱等不足。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认识的不足

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百花齐放,国内部分高校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但依然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第一,对创业教育定位不准确,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技能”培训,着重于“教人怎样创业”,盲目追求创业成功率。某些高校针对部分经济学或管理学的学生开展系统的创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对于非经济学或管理学的学生,则局限于从国际劳动组织引进的课程体系进行培训,如KAB,SIYB等。这样的误解不仅使高校创业教育受众面较窄,并且教育的内容也不能契合中国国情和大学生实际,使创业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虽然中国创业教育的开展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但数据显示,现在大学生创业率仍然很低,大学生主动关注创业的比例也不高。创业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大部分还没有创业意向的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少数原来就有创业意向的人。

第二,没有认清创业教育的真正价值,没能明确地回答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关系,未能正确理解创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在社会上,在高校内部也存在着“找不到工作才创业”“就业难就去创业”“创业就为了赚钱发财”等误解,因此出现不理解、不支持、不参与的现象。这表明中国社会对创业教育普遍还处于“看不惯”的阶段,“创业带动就业是国家的号召”“大学毕业去创业非常不明智”“创业是不可教的”等思想观念依然牢固。由于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里几乎找不到创业启蒙的痕迹,而在大学里,创业教育还是“精英化”“小众化”的培养方式。这使得创业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脱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没能使人们正确认识创业及创业教育在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所具有的作用。创业教育没有走进经济主战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不明显。

第三,对创业教育所需要的统筹机制缺乏深刻的认识,各创业教育涉及的部门各自为政,无法有效地整合资源。从政府部门分工来说,涉及创业教育的部门包括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税务、经济与信息化、科技、团委、妇联等部门;从高校内部分工来说,涉及创业教育的部门包括学生、教务、团委、后勤、科技、科技园等部门。涉及的部门众多,但部门之间却没有过多的隶属关系,便易导致创业教育工作“多头管理”,也易形成口头上都说重视,却没有人愿意牵头负责的尴尬局面。

第四,重理论轻实践,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实效性。创业教育与一般的专业学习不同,需要更注重实践体验。很多高校未能向学生提供系统的实践体验,如投入大量财力建起孵化园区,但门庭冷落,或是直接成为校办企业基地——学校主体工作之外的“独立王国”,没有合理利用资源,孵化效果差。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主要有科技园和孵化基地,虽然一些高校的校产企业和合作企业也为学生提供了创业的实习机会,但不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实践体验。如何让学生在创业教育的平台上实现体验式的学习,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由上可知,当前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明确创业教育是什么,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创业教育要做什么,创业教育怎么做,如何体现其价值,等等。目前,创业教育普遍面临资源、人才、学科等方面的限制。开展创业教育比较成功的学校,大都有比较特别的社会、文化、资源条件。如何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做法应用于其他学校,亟需探索一套既有理论支撑,又能符合中国高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的创业教育体系。

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深化认识和重新定位

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认识不足,不仅会影响创业教育的定位和实施过程,更会削弱创业教育的效果。因此,对创业教育进行再认识非常有必要。

(一)明确创业教育的定位和目标

创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教育的代表观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认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和过程的教育;二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将目标指向企业创建的“商学院型”创业教育,如哈佛、百森商学院等,他们将创业教育定位为让学生懂得面对市场识别机会,有能力评估风险,把握机会去创办企业。

笔者认为,应将创业定位为一种宏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职业发展的精神趋向,同时更是人生大跨度的战略目标,它不是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捷径。过去,大学的创业教育只注重狭义的“创业技能”培训,虽然这种培训在教学内容中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模拟实操训练,但缺少让学生放下书本去进行一次真实的创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走出书斋,放眼市场经济格局,面向社会现实的真实商业挑战,将是未来创业教育的主导思想、实施目标。这将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强化创新精神、培养独立自主的主动品格以及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优秀人才的核心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创业教育所培养的不是迫于生计的创业者,而是植入创业基因、领悟市场经济内涵的现代人才。创业教育不是要求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后马上创业,或者在校期间创业,而是希望通过教育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学生毕业后经过工作岗位的锻炼,条件成熟时可以再创业,或者在岗位中创业。

创业是最能检测一个人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是否具有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标尺。面向社会,面向商业实战,极具操作性的创业教育取向,必然会冲击现行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必将引起教学教育的反思,加快推进当前的教学教育改革,建设全新的实效的大学教育模式。针对学生,创业教育改革应侧重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针对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应主张产、学、研三者结合;针对社会,创业教育应关注以创新的技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

首先,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出的培养具有观察力、判断力、思维力以及分析能力的现代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助于提高人才素质,也有力地推动着高校职能的转变。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瞬息万变,中国也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类人才。传统简单的通过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力不从心。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演讲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指明了道路,大学的功能要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这四个方面转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的途径有:一是高校产、学、研结合,通过创业转化;二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是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更是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

其次,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还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和提升就业质量,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素质教育理念,其主要内涵在于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以及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促使高校的教育更贴近社会的需求。而创业教育的首要价值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中国创业教育首先要确立实现自我价值的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其中包括促进创业者自我实现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的价值以及为创业活动赋予的道德价值。

(三)整合理论与实践体系

创业教育应形成整合机制。创业教育应与各学科、各专业融合,与创新教育融合,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合,与老师的教学、科研、事业发展融合,形成整合机制。同时,创业教育价值的实现在于市场,要运用市场机制搭建起学校与社会合作共赢的桥梁,集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办创业教育,创造条件让学生直接在市场中学习、锻炼、奉献、成就,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根据管理学、教育学、生态学、系统论、商业模式等理论,构建“面向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平台。通过“创新”“创业”“教学”和“科研”等平台,使创业教育成为各专业、各学科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成为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机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资源服务”和“政策支持”等平台,建立集各方力量开展创业教育并服务经济的渠道,形成“创新学科化、创业整合化、政策系统化、服务社会化、价值市场化”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创业教育学科发展任重道远,既不能照搬国外成熟的先进经验,也不能受某种资源和学科限制,而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实践“走进主战场”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再认识,本文尝试构建以“理论建设为指引,课程开发为基础,实践平台为手段,团队打造为动力,社会服务为导向,机构制度为保障,科研项目为支撑”的创业教育学科发展道路。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创业教育具有地域特色,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经验无法照搬,国内某些高校创业教育的先进做法也无法直接移植。当前开展创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融合本地资源,实现创业教育的本土化。

(一)建设本地化多维度发展的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课程发展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本地化努力。结合不同学生群体、层次、专业,采用不同内容、形式、方法,开设一系列创业教育课程,形成“专业化、模块化、立体化、信息化”体系。

结合不同专业,针对不同群体,配合创新创业培养方向,形成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的课程设置。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应具有知识普及性。可选择采用国际劳工组织标准的课程,如KAB,SIYB等;或者本地化的课程,如《商业模式创新》《网络营销与大学生创业实训》等。面向特定学生群体开设的课程应具有专业性、实践性。例如,与创业训练项目相结合的课程,如《市场营销》《创业团队组建》等;与比赛目标相结合的课程,如与“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结合的青年特色班课程;与学校相关专业相结合的课程,如《电子商务创业》《动漫创业与实训》等。

在创业课堂组织形式上,根据课程主题的特点,实行课堂、论坛、讲座、沙龙相结合的形式,由此可形成校内校外课堂三结合的良好效果。除此之外,还可探索网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路径,开发本地化的创业教育网络课程,利用新技术和信息手段,突破时间、空间、资源、形式的限制,以最优的师资内容资源、灵活多样的机制,让更多学生自主参与创业学习、实训、交流。

(二)建设开放分布式的创业实践基地

利用现有条件,将基地建在校园和社会的每个可能的角落。以“融零成整”“化整为零”的办法,建成形式多样、功能互补、内外结合、资源共享、创新创业一体的开放分布式创业实践平台。

首先是“融零成整”的方式。学校可通过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获得建设经费的支持,整合现有实验实训设施和团队,延伸补充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训功能。

其次是“化整为零”的方式。学校可创建一批不同类型的创业实践基地,包括用于团队孵化的形式,以及微创业、格子铺、商业零售、创业一条街、导师创业工作室等形式。

同时,开拓新的创业模式。以网络创业平台为例,自建的电子商务孵化平台、利用淘宝等公共平台的网络创业,都能成为培育创业的新领域。

在校内建设实践基地之余,也需要利用校外资源,与政府、企业、社区合作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在拓宽学生创业实践道路的同时服务社会。

(三)打造三结合师资队伍

探索创业教育的路径可利用学校的教学特色,实施“三大计划”,着重打造校内与校外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水平创业师资队伍。形成以学者为引领、企业家为支撑、骨干团队为主力、学校各级领导老师参与的,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创业教育团队。

一是“专业化计划”。培养三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第一支为创业教育专业教师,负责创业教育基础课程的教学;第二支为创业知识专业教师,承担与创业相关知识课程的教学;第三支为各类专业教师,负责在专业课教学、辅导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内容,启发、指导、支持学生结合专业创业。

二是“教练计划”。先后聘请多位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为学生授课,建立“教练”与“学徒”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团队开展创业实践。

三是“顾问计划”。邀请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到学校开展创业咨询与辅导活动,担任创业教育“顾问”。

(四)聚集各方资源建设创业基金平台

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筹集创业基金,支持创业教育。第一类是由学校划拨专项经费成立学生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第二类是由社会慈善机构捐助成立创业基金,拨款用于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资助和职业发展培训;第三类是政府相关部门为支持创业而提供的资金支持;第四类是引进社会风投基金,吸引社会基金支持学生创业。

(五)开展“三项服务”,打造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创业教育价值提升体系

利用创业教育在校内外资源渠道的整合优势,开展咨询、培训、科研、公关等活动,为企业转型升级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推进创业教育进社区,服务社会的发展趋势。

一是利用科研优势服务政府。由学校承担研究课题和项目,通过对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参考。

二是推进创业教育进社区,服务社会。如与社区合作开展“创业教育进社区”等活动,为社会青年、下岗职工等提供创业咨询、辅导。

三是推进创业教育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人才支持等。

在实施与推行中,逐渐建设起特色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树立创业教育品牌,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本文提出明确定位、澄清价值、整合理论与实践的再认识,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是“为学生植入创业基因”,回答了创业教育“是什么”“做什么”的问题。在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上,明确提出创业教育“往内要走进校园主战场,往外要走进经济主战场”,并系统地设计、建设了“面向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通过“教学平台”“创业平台”“创新平台”和“科研平台”的功能,从机制、制度上解决创业教育怎样与各学科、各专业结合,怎样与创新教育结合,怎样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合,怎样与教师的工作和事业结合的问题。通过“社会资源服务平台”和“政策支持平台”的整合与建设,集学校、社会、政府等方面资源和力量开展创业教育,一方面可解决创业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可探索出创业教育走进经济主战场,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体现创业教育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1]梅伟惠.创业人才培养新视域:全校性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2012(6).

[2]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等.以岗位创业为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研究,2012(12).

[3]曾尔雷,唐苏琼.我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国家教学成果奖的实证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1(1).

[4]孙纬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10(1).

[5]俞金波.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及其运行.高教探索,2012(2).

[6]罗志敏,夏人青.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教育发展研究,2011(1).

[7]周祖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高等教育,2013(4).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