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乃馨关爱之家”在艾滋病治疗中的作用
2014-04-02杨丽云
孟 清,杨丽云
(哈尔滨市传染病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特异性的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而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并可导致死亡。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即HAART疗法能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保存和恢复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和HIV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1]。病毒通过药物可以控制,但是艾滋病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却成为一种强大的心理应激原,使病人出现恐惧、否认、自责、愤怒、抑郁等心理状态,这种负性情绪的长期压抑不能向外发泄,不仅影响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更导致治疗的失败[2]。因此帮助病人对抗病毒治疗的认识、服药依从性和情绪的宣泄是实现有效治疗的重要措施。
为了更好的帮助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我院于2010年成立了“康乃馨关爱之家”,康乃馨代表了爱、魅力和尊重之情,以及心灵的相通和健康的祝福。关爱之家的宗旨是以病人为中心关爱艾滋病人群,使其积极接受治疗干预,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珍惜生命的患者,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自立自强,减少社会歧视,推动感染者相关政策落实,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做好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在遵循尊重原则、不评判原则、启发或自我决策原则、保密原则、坚持职业关系原则的前提下给予帮助。关爱之家主要服务对象是哈尔滨市及周边地区HIV感染者、AIDS病人及其家属以及受艾滋病影响的人群,为其提供以治疗(包括抗病毒毒治疗、中医药治疗、住院治疗等)为主的情感、心理关怀等多方面的服务与支持,解除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困扰,提高生活质量。
1 具体作用
1.1 倾诉痛苦的场所: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使病人将压抑在内心深处的痛苦倾诉出来,成为他们发泄的场所,使患者的不良清绪得到释放,消除患者顾虑,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1.2 获得心理支持的家园:工作人员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关心、体贴并体会患者的感受,运用鼓励、倾听、说明、指导等方法,使患者表达所有心理困扰及不良情绪,并得到工作人员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1.3 了解疾病知识的课堂:通过咨询、培训班等形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讲解本病的病因以及使病情加速进展的因素[3],传播途径及消毒隔离措施,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帮助患者面对现实,变消极应对为积极应对,建立新的心理平衡。
1.4 获得治疗的诊室:指导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患者及时、有效、快捷的治疗,为每一位接受治疗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达到持续观察、及时治疗的目的。为患者申请免费抗病毒药物,有效指导抗病毒药物的食用方法,使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强调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是保证治疗的重要措施。
1.5 健康咨询台:借助电话、QQ、面对面等形式,指导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检查的必要性,在生活上尽量按照艾滋病患者的饮食原则:高能量、高蛋白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科学搭配;食物多样、清淡等进行调护,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帮助患者建立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1.6 温暖的家:夫妻或家庭成员一同参与,使家人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以及艾滋病相关知识,消除家人对艾滋病的恐惧与反感,教育家属不要歧视、孤立、遗弃他们,保护病人的隐私和自尊。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让家属更主动的关心和体贴患者,针对患者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等情绪给予鼓励和安慰,家园也成为他们温暖的家。
1.7 感染者之家:关爱之家成立至今共有392名艾滋病患者得到帮助,患者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安慰、相互支持,通过老病人的切身体会,有效地稳定新发感染者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结果
通过“康乃馨关爱之家”这个平台,对艾滋病病人进行有效地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自己对现实的认识能力,改变患者对自我、周围环境及未来的歪曲和否定态度,从而改变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及主观上的抑郁、焦虑和不满情绪,从而减轻艾滋病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392名患者中98名重症患者重新获得健康回归社会;死亡人数从2010年的16人降低至2013年的8人,300余名患者获得家庭的理解、支持,所有病人均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健康指导,正确面对疾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改善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命,避免了二代传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 小结
对艾滋病病人的干预之所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属于感染者自己的场所,不会受到社会歧视的影响,在这里减轻了患者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4]。患者在一种良好的情绪体验下接受治疗,同时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情绪通过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的作用,进而调节免疫力和提高生活质量,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充分体现了政府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在增强感染者及病人积极治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1] 李太生,王爱霞,邱志蜂.艾滋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和免疫重建[J].中华医学杂志,2007,81(3):310 -313.
[2] 杨放,吴尊友,徐臣,等.农村地区HIV感染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流动情况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1):10-13.
[3] 张一奇.探讨治疗性小组对病人的心理干预[A].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论坛暨第五次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内地部分),2004.
[4] 谢正,李真.心理干预对农村地区艾滋病并发抑郁症病人情绪及免疫功能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