睑板腺癌的影像学表现与分析
2014-04-02贾志东周明涛通讯作者
贾志东,周明涛(通讯作者),何 杰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扬州225001)
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MGC)是一种起源于皮脂腺的恶性肿瘤,多数起源于睑板腺和睫毛的蔡氏腺,少数起源于泪阜和眉弓的皮脂腺[1]。好发于中老年女性,通常单眼发病,上眼睑多见,占眼睑恶性肿瘤第2位,仅次于基底细胞癌,国内多见,发病率占眼睑恶性肿瘤的28%[2]。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睑板腺癌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7例,均为女性;年龄66~88岁,平均75.4岁。主要临床症状为眼睑肿块,破溃出血,睁眼受限。
1.2 仪器与方法:5例行CT扫描,采用GE Light speed 16排CT机,患者取仰卧位,摄侧位定位片,扫描定位线采用听眦线,扫描线尽量平行于视神经,范围自眶上壁至眶下壁,管电压 120 kV,管电流50 mA,扫描层厚 2.5 mm,螺距 0.938,扫描时间2.0 s,FOV 16.8 cm × 16.8 cm,窗宽 2000 HU,窗位100 HU。将原始数据传至AW4.3工作站,使用VR法进行三维重建和MPR。MRI采用GE GETwinspeed1.5 T with ExciteMR机,采用眼部表面线圈,矩阵512×512,FOV16 mm×16 mm,层厚 3.0 mm,间隔 0.5 mm,用 FSE 序列常规扫描。扫描序列采用轴位:T1WI,T1WI+FS,T2WI,T2WI+FS;矢状面T2WI+FS;冠状面T2WI+FS。增强扫描采用FSE序列,Gd-DTPA 0.2 mmol/kg,按 T1WI+FS序列行轴位、矢状、冠状面扫描,得到三维图像以利于病变的定位诊断。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①部位。发病部位均位于上眼睑,左眼上睑板5例,右眼上睑板2例,1例病变范围巨大侵及眶内。②形态及大小。3例肿瘤睑结膜面见弥漫性隆起的环条状软组织肿块,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后缘呈弧形,3例肿瘤局部呈广基底菜花状向外凸起,1例肿瘤呈团状向眶内生长,7例肿瘤中最大横径约2.8 cm,前后径约 2.7 cm,上下径约1.5 cm。最小横径约 1.8 cm,前后径约 1.2 cm,上下径约1.2 cm。平均横径 2.4 cm,前后径 2.2 cm,上下径 1.4 cm。③病灶的密度。7例中5例呈均匀一致的环状软组织密度或信号;2例呈不均质密度或信号,其中1例肿瘤内部见气体密度影伴小片状高密度出血影并局部溃疡形成,1例内部可见囊性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平均CT值30~50 HU,所有病例内部均未见钙化灶。④病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7例肿瘤均与眶膈粘连,与眼球前壁、角膜及部分巩膜分界不清,1例肿瘤侵犯眶内,3例肿瘤侵犯内眦及泪囊窝,1例肿瘤侵犯泪腺。
2.2 病理所见:7例均行肿瘤全切,送检标本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包括免疫表型CK8/18、CK7等。结果显示7例的CK8/18、CK7分子表达均为阳性。肿瘤组织大体呈灰白色,质地中等,光镜下见瘤细胞呈巢状小叶状分布,小叶中心可见坏死,瘤细胞核大深染,异型性明显,浸润性生长。
3 讨论
MGC是眼睑较为常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发病年龄较大,多在50~70岁,尤其女性好发,且多发生于上睑,很少位于下睑,国外罕见,发病率次于眼睑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及黑色素瘤而占第4位[1]。国内多见,占眼睑恶性肿瘤第2位,仅次于基底细胞癌,具有鲜明的特征性。患者睑板出口阻塞,腺体的分泌物潴留在睑板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临床症状多以眼睑肿胀,局部破溃出血,睁眼受限为主,病灶早期生长较为缓慢,眼科检查可触及无痛、质硬、活动度差的结节,易误诊,病变晚期广泛浸润性生长,侵犯眼球,淋巴结及周围组织转移,多中心起源者预后较差。早期以手术切除为主,切除范围应包括病灶周围组织,以免肿瘤复发,当病灶较大,侵犯深层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时,并淋巴及其他器官转移时,以放化疗为主。
3.1 MGC的组织病理学:大体形态:肿瘤组织多呈结节状及分叶状、切面呈黄白色,质地较硬,界限欠清,无包膜。组织形态: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巢状小叶状分布,巢中心可见不同程度分化的皮质腺,间质内有炎症细胞浸润,小叶中心可见坏死,瘤细胞核大深染,异型性明显,癌细胞的上皮内浸润呈派杰样改变[3]。组织病理学分为高分化型、中分化型及低分化型。免疫表型CK8/18、CK7均有阳性表达,具有特征性,以此鉴别于基底细胞癌[4]。
3.2 MGC的影像检查方法:MRI软组织分辨力高,是睑板腺癌的首选检查方法。常规眼眶CT检查容易造成角膜及晶状体的放射性损伤[5],0.5~2.0 Gy的辐射剂量就能引起角膜混浊,>5 Gy的辐射剂量可导致白内障。近年来眼眶MS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既保证了眼眶病变的图像质量,又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特别是减少了患者晶状体及角膜的辐射损伤[6-7]。
3.3 MGC的影像学表现:MRI主要表现为眼睑结节状、菜花状、环条状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影,呈长T1长T2信号,以老年女性上眼睑较多见,增强扫描后可见不均匀强化,本组7例均发生于上睑,且均为女性。病灶早期阶段较小,不易发现,MRI检查仅表现睑板局限性增厚,可见质硬小结节或米粒形肿块,信号均匀,与周围结构分界截然,此时常规CT检查多不能发现病变。随着病程进展,可见基底宽广的菜花状、环条状软组织肿块,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后方眼环阻挡,影像上表现为病灶后方“弧形征”,该弧形结构可被破坏中断,具有特征性表现。较大病灶继发坏死液化呈不规则低密度影,局部溃疡及气体形成,部分病灶见小点片状稍高密度影,提示病灶有出血征象。晚期可侵犯眶内及眶周组织,互相融合,分界不清,病灶通过淋巴管可早期向耳前及颌下淋巴结转移。根据病灶的好发部位、影像特点基本可以明确诊断。
3.4 MGC的鉴别诊断:MGC的鉴别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相关症状以及体格检查;应与以下疾病鉴别:①霰粒肿,离睑缘较远,位于睑缘少见,表面光滑,青年时期容易发生,老年人腺体萎缩,分泌减少,比较罕见,如反复发作时,必须考虑睑板腺癌发生可能[8]。②鳞状细胞癌,多发生在下睑,起于皮肤表皮,位置较浅,早期似痣或乳头状瘤,男性远多于女性,比睑板腺癌的年龄小,远处转移概率小。③基底细胞癌,病变位置较浅,多位于下睑近内眦处,晚期形成蚕食性溃疡,男女比例相近,基本不发生转移。
根据睑板腺癌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临床症状体征以,不难做出该病的诊断。
[1] 田琴,周善璧.睑板腺癌的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9):1036 -1039.
[2] Wali UK,AL -Mujaini A.Sebaceous gland carcinoma of the eyelid[J].Oman J Ophthalmol,2010,3:117 - 121.
[3] 吴向华,李永平,张平,等.睑板腺癌多次手术病例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分析[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2,30(5):437-440.
[4] 何春燕,张盛忠,尹鸿雁,等.眼睑基底细胞癌与睑板腺癌的临床病理学对比观察[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9,25(3):302-306.
[5] Vano E,Gonzalez L,Fernandez JM,et al.Eye lens exposure to radiation in interventional suites:caution is warranted[J].Radiology,2008,248:945 -953.
[6] 王卉,郑晓华,金朝林.眼眶低剂量CT扫描的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7,27(2):198-199.
[7] 冯丰吟,郑兆华,邓家秀.眼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211 -3212.
[8] 韩立坡,韩瑶,许厚银,等.青年睑板腺癌误诊霰粒肿一例[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