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针刺治疗失眠经验
2014-04-02吕薇
吕 薇
(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河北 唐山 063000)
王胜针刺治疗失眠经验
吕 薇
(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河北 唐山 063000)
入睡和睡眠障碍;针灸疗法;名医经验;王胜
王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五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唐山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河北省唐山市名中医,师承刘冠军教授、孙忠人教授。从医30余载,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应用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症。笔者有幸随师出诊,耳闻面授,兹将王老师针刺治疗失眠经验介绍如下。
1 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宁为失眠的主要病机
失眠,是以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难寐,甚至彻夜不眠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轻者久久方能入睡,多梦纷纭,或睡中易醒,时寐时醒,重者辗转反侧,整夜不寐,白天精神疲惫恍惚。临床上可见于长期紧张的脑力活动者,久病体虚及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等神经症患者。由于长期失眠,经常服用催眠镇静、抗焦虑、抗抑郁等精神药品,产生不同程度的依赖和副作用,这类患者由于睡眠不足,白天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随着脑力活动的增多,工作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的复杂,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患者呈逐渐增加趋势。王老师认为,失眠一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心神失养;二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木火上炎,肝火扰心;三为酒食不节,膏粱厚味,久伤脾胃,痰浊内生,积滞蕴热,痰火扰心;四为房劳伤肾,阴精暗耗,肾水不足,心火亢盛,心肾不交;最终导致肝、脾、肾内脏功能失调,脑神失用,心神不宁而致失眠。
2 针刺治疗失眠,重在调整脏腑虚实
临床上王老师主张应用针刺对脏腑功能的虚实进行调治,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使患者脑神清明,心神安宁,一梦方醒,随着睡眠的好转,逐渐少用、停用镇静催眠药物,既治疗了失眠,又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
失眠的发生,多为肝、脾、肾功能失调,心神失养,心神不宁所致,故王老师常选用肝、脾、肾的交会穴三阴交调补肝、脾、肾和心经原穴神门养心安神;肝气郁结,肝火亢盛常选用肝经原穴太冲疏肝解郁,清泻肝火;肾阴不足常选用肾经原穴太溪滋阴补肾;脾胃虚弱,痰浊内生常选用胃经的下合穴足三里、腑会中脘、丰隆健脾胃,化痰浊;脏腑功能严重失调的患者常同时选取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等背俞穴以调整相应的脏腑功能;抑郁、强迫、焦虑等情感障碍的患者选取神庭、印堂以醒神开窍;严重失眠患者,常伴有心烦、失眠、神疲、乏力、健忘,王老师常选用督脉的百会穴和任脉的络穴鸠尾穴、阴跷脉的交会穴照海穴和阳跷脉的交会穴申脉穴以调整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 调理肝脾肾、清心安神的穴位配方“眠十针”
基于对失眠的认识和多年的临床经验的积累,王老师总结形成了一个治疗失眠的常用穴位配方“眠十针”。其穴位组成:太冲(双侧)、太溪(双侧)、三阴交(双侧)、神门(双侧)、神庭、百会。因其治疗失眠常用,疗效较好,且由六穴十针组成,故称“眠十针”。为了便于记忆,王老师还为“眠十针”配了一首歌诀“太冲、太溪、三阴交,神门、神庭、百会要;失眠心烦脾气躁,清心安神睡眠好”。
“眠十针”穴精配伍妙,重在脏腑调,简单六个穴,肝脾肾心脑。主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脏的交会穴,调理肝、脾、肾;《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故配穴取肝经原穴太冲疏肝解郁,清肝泻火,调节情绪,舒畅气机,肾经原穴太溪滋阴补肾,心经原穴神门养心安神;《针灸大成》记载“神庭主惊悸不得安寐”,故取督脉穴神庭安神定志,百会通脑益智;太冲、太溪相配,滋水涵木;神门、太溪相配,交通心肾。诸穴配伍,共调肝脾肾,使肝火泻,心火清,肾水滋,心肾交,水火济,心神养,脑神通。故脏腑和顺,经络通畅,神安脑清,眠稳心静。
4 典型病例
张某,女,38岁。2012-05-30,主因失眠1个月就诊。患者长期工作紧张,精神不能放松,1个月前出现入睡慢,睡眠不实,易惊醒、早醒,醒后难以入睡,间断服用地西泮片维持睡眠,近几个月来月经提前,经前乳房胀痛,经行不畅,持续时间长达10 d左右,腰骶痠痛,头昏乏力,易疲劳,口苦,心烦,舌尖边红,少苔,脉弦细数。中医诊断:失眠。证属肝肾阴虚,心火亢盛。治宜滋补肝肾,清心安神。予“眠十针”针刺治疗,取穴:太冲(双侧)、太溪(双侧)、三阴交(双侧)、神门(双侧)、神庭、百会。神门、太冲穴予提插捻转泻法,其他穴位予提插捻转补法,每日1次,留针30 min,隔10 min行针1次。治疗1次后当晚没服药物即能入睡,且睡眠较为踏实;治疗10次后睡眠恢复正常,脑力、体力明显改善,情绪稳定,停针观察。6个月后随访,睡眠、月经、体力均恢复正常。
(本文编辑:习 沙)
吕薇(1988—),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学士。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疑难病症的临床研究。
R256.23;R246;R249
A
1002-2619(2014)02-0168-02
201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