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刻意曲解的图式与心理模型建构解析

2014-04-01

关键词:图式公安局话语

马 晓 丽

(安徽建筑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刻意曲解是一种常用语言现象,因为能达到幽默或转移话题等交际目的而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刻意曲解的形成受情境、知识积累等因素影响,但由于社会环境或者语境的不同,交际主体的心理认知和解析语言现象的过程就不同。因此,用图式和心理模型可以直观地解释其形成机理。

一、刻意曲解、图式、心理模型的概念

(一)刻意曲解

刻意曲解(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简写为DMI)是语言使用者的一种语用策略,是在会话交际中,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和对方话语中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以便达到某种交际效果(2004)。[1]在过去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对刻意曲解现象形成的原因和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逻辑学、修辞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刻意曲解的触发条件、运行机制、语用功能、言语调节等都进行了详细分析,但是很少有人从图式和心理模型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利用变量的函数关系,采用几何法描写刻意曲解的图式与心理模型的建构,同时运用代数法对例证进行描述,把语言条件和语言组合作为常量和变量建构模型,结合语境变量描述刻意曲解的形成及运用的过程,解析刻意曲解发生的可能性。

(二)图式

图式理论(Scheme Theory )最早是心理学概念,由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于1932年提出,他把图式描述为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对机体良好的适应性反应产生影响的一种积极组织。[2]106-113其后,语言学家Rumelhart(1975)指出图式理论研究的是人的知识如何在人脑中表征出来,以及这种对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更有利于知识的应用。[3]33-58Widdowson(1979)认为,图式是认知的构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为预测提供依据。[4]61Carrel(1983)进一步提出图式理论在自上而上解读文字信息的同时,还需要不断运用自己已有的信息自上而下地对新信息进行预测、判断和纠正。[5]因此,图式是认知的基础,是人们围绕不同的事物和情景,将过去积累的经验、获得的知识储存于大脑中,并形成有序的知识系统的过程。其在大脑中形成后会对以后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是大脑中长期储存的有关某一领域的知识结构。

(三)心理模型

心理模型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是人们心智中知识结构的组织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总体的认识与解释。Johnson-Laird& Byrne(1991)指出,心理模型是一种信息的心理表征,它是与所描述的事件结构有直接对应的结构,人们推理的过程就是创建并检验心理模型的过程。[6]196这个过程可分为理解、描述和有效性检验三个不同的阶段。首先,创建关于某一前提的心理模型,即人们利用语言和一般性的知识对该前提加以理解,建构一个关于该前提所描述的事件状态的假设模型。然后,运用代数法或语言形式作出一个关于所建构模型的简练描述,在假设某些知识储存或者语言结构中被运用到该描述中的变化量不变的前提下,这种描述就意味着某个结论;如果没有这种结论,就会作出由此前提得不出任何结论的判断。并且由于语言储存和语言结构的经济性、不确定性、隐含性和歧义性,模型创建者可以通过反复证伪,以穷尽所有可能的模型,形成多选择性态势,并在语言运用时选择最适于语境的模型系统进行描述。

二、图式序列和心理模型的创建

(一)图式序列

图式(scheme)是主体的内心世界对客体外部世界的构建。它是一般的、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或特殊的认知结构。图式是多组常量和变量组合而成的序列,或者是受主体影响的一个数轴,而主体的认知变量和常量分别为横轴和竖轴,主体之所以会对外部世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是因为每个人的认知图式不同,即常量和变量因各个主体的认知程度不同而使得图式发生位移。因此图式并非固定不变的,在与外界环境的适应中,图式总是处于暂时的稳定与不断更新的循环上升之中,如图1所示。

图1 图式组合——多组常量和变量组合而成的序列

在刻意曲解发生之前,各主体已经把概括性知识以一种特定的结构加以储存,并且随着认知的增加,反复对已有信息进行激活、剪辑、再建等,形成多种图式以匹配同一语言现象的多个组合,如作为动词常量的“打”字(以a表示)可与不同的宾语变量(以b1、b2、b3等表示)组合:打的、打字、打架、打鼓、打听、打算、打电话、打水、打饭等。随着主体知识的积累,反复激活原有图式,加以修改再建新图式,最终形成理解语言现象的多图式组合。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主体图式组合对于外来信息的分析判断会激活所有相关图式,鉴于对知识掌握与理解的不同,信息的输出者和接受者的图式序列有可能不同,故而输出者的图式序列有可能激活接受者所有与输出信息相关联的可能变量和常量。

这些变量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故而对图1中图式各序列组合的选择,取决于说话者和听话者对于该变量组合的语境表达和语境理解(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及语言语境[7]12-22)的合作,参见图2所示。

图2 合作树

如图2所示,在说话者的言语被受话者接收以后,说话者由于语境的影响至少有两种可能的回应:合作或者不合作(包括合作失败)。所谓合作就是正确理解语境意义,并给予回应,我们可以理解为完全合作;而所谓不合作则可能有四种情况,这四种情况参见表1所示。

表1 合作矩阵

在该矩阵中,我们假设话语不能被听话者合作的原因是:说话者的言语中具有四种策略可能,即:经济性、不确定性(2004)、[1]歧义性和隐含性(2012),[9]这是因为刻意曲解主要是上述四种语言性质在对话中引发的。而受话者的合作态度主要取决于受话者在以往的语言积累中所建构的图式,在接收言语信号后,受话者会迅速激活大脑中的所有图式,这些被激活的图式借助于人类的推理进行选择,而该推理方式则依赖于相应心理模型的构建。

(二)刻意曲解的心理模型函数组合与分析

心理模型是一切推理活动的认知基础与心理基础。心理模型创建时描述了所有信息的心理表征,这些心理表征与所描述的事件结构有直接对应的结构,因此,人们借助模型进行推理就是创建心理模型后对所有符合模型的条件进行筛选并检验的过程。运用几何法解释心理模型,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信息的各个表征、事件和情境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心理模型的多维函数组合

1.心理模型的函数解释。

说话者和受话者各自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结构对事件创建不同的心理模型,由于图式序列组合有差别、事件描述时间有差别,而且语境等也有不同,故而同一个事件的描述可以因为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而产生话语理解的变化。

该模型可以用函数推理如下:

Ms=f(Sch,T,C,H,P……)

其中,Ms表示说话者的话语意义,Sch代表图式选择,T代表时间,C代表语境,H代表受话者,P代表说话者目的。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可将该函数中各个固定的变量合并为一个参数,而将其他变化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如假定图式、时间、语境、目的不变,而听话者的身份或者话语理解能力的变化就可以引发同一话语的意义变化。

该模型主要解释为:人们对推理问题建立一个或多个不同但又紧密相关的心理表征,并用这些心理表征判断结论的真假。只要建立恰当的心理模型,推理会是准确的。尤其是信息凸显的显性意义,其交际双方的图式近似性高,语境和交流目的等因子都具有相交性,可以诠释信息的基本共性,故而激发受话者所有图式中的最匹配图式,得出正确理解;而如果一个推理所建构的心理模型越多,其歧义和隐含意义越多,其程度越复杂,那么推理者就越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产生刻意曲解的可能性也高,如图4所示。

图4 心理模型的函数

在图4中,a是常量,b是变量,a、b的相交点可以是最下方阴影面上的任何一点,我们现在假定T(时间)、C(语境)、H(受话者)、P(说话者目的)不变,即:c1、c2、c3等语境因素都不变,只把图式作为变量进行研究。图4中的所有竖线是假设说话者的图式储存,分别为假设的图式一、图式二、图式三等,是认知的无限组合。由于知识储存图式切点的不同,导致受话者对话语的理解不同。受话者会根据语境等影响因素筛选,选择自己认为最恰当的图式回复。

这时,受话者的心理模型可用下列函数表示:

Mh=f(Sch,T,C,H,P……)

在该模型中,刻意曲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Sch和P,因为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其主要发生原理就是实现听话者作出回答时的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和对方话语中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1]

2.例句分析。

下面我们分析一段儿子与父亲关于儿子找工作的对话。

儿子:“我想进公安局!”

父亲:“什么?你进公安局干吗?你又没犯罪。”

在这段话中,儿子是想去公安局工作,而父亲避开本意,选择“被关进公安局”的意义去理解,故而产生刻意曲解。父亲所采取的刻意曲解可作出如下分析。

(1)概括性知识“进”(动词常量a)。

(2)图式构建。

第一步,进+(宾语变量b):根据宾语变量b的知识积累可解释为“成为……一员”(如进工厂)、“关进……”(如进监狱)、“移动到……空间里”(如进房间)等。

第二步,“进公安局”根据知识积累可形成如下图式:图式一,成为公安局的工作人员;图式二,作为嫌犯被关进公安局;图式三,身体位置移动到公安局。

(3)语境:父子关于工作的对话。

(4)多序列图式引发多个心理模型。

(5)父亲不支持儿子当警察,故而放弃凸显意义(成为公安局的工作人员)。

该例的心理模型分析如下:

Ms=f(Sch,T,C,H,P……):说话者意义= f(图式一:成为公安局的工作人员;时间:与父亲交谈时;语境:谈论找工作问题;受话者:父亲;目的:和父亲商量安排工作……)

Mh=f(Sch,T,C,H,P……):受话者意义= f(图式二:作为嫌犯被关进公安局;时间:与父亲交谈时;语境:谈论找工作问题;受话者:儿子;目的:不支持儿子当警察……)

通过上面说话者和受话者的函数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假定两者之间某些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受话者的目的是避开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因而可以选择隐性的图式。

图5 刻意曲解的形成过程

心理模型把语言和激活图式的情境联系起来,根据情境对受话人的暗示,激活所有相关联的意义,因此心理模型使得情境理解具有了动态性、多维性,也就是使语言所描述的情景或推理问题从完全合作的方向借助语言的经济性、不明确性、歧义性和隐含性导向了隐藏含义的理解,故而导致了刻意曲解、刻意强辩、误解、言不由衷、声东击西等语言现象的发生。如图5所示。

三、结语

刻意曲解作为一个语用现象,与情境的激发作用,主体认知的积累、组织和储存都密切相关,但是由于人类所处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的差异化以及语言接受适应能力的不同,必然导致心理模型和图式序列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在刻意曲解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故而了解图式的建构和心理模型的构建及运用途径,有助于了解刻意曲解的形成与运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何自然,申智奇.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

[2]Bartlett, F.Remembering:AStudyinExperimentalandSocial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1932.

[3]Rumclhart, D.E. 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A]. In R. J. Spiro(eds.).TheoreticalIssuesinReadingComprehension[C]. Hillsdalc,N. J:Erlbaum,1980.

[4]Widdowson, H.TeachingLanguageasCommunications[M]. Oxford:CUP,1979.

[5]Carrell,Patricia L.Background Knowledge in Seco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J].LanguageLearningandCommunication1983,(2).

[6]Johnson-Laird, P.N. Byrne, R.M.J.Deduction[M]. Hillsdale, NJ: Erlbaum,1991.

[7]Östman, J.& J. Verschueren(eds.). Contextualism [A].HandbookofPragmaticsOnline[C].Amsterdam:Benjamins, 2010.

[8]孙亚. 也谈刻意曲解[J]. 外语研究, 2005,(2).

[9]徐章宏.刻意强辩话语的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12,(8).

猜你喜欢

图式公安局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2017年全国基层公安文化工作示范点名单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强基固本铸利剑 砥砺奋进保平安——钟祥市公安局
戮力同心保平安——洪湖市公安局谱写为民新篇章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履职尽责——襄阳市公安局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