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翻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14-04-01王明新于志涛杜红梅
王明新,于志涛,杜红梅
(山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21世纪以来我国翻译领域中,实践成果丰富,理论研究纷呈。面对众多研究文献,如何梳理翻译领域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良好基础,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即主要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对我国翻译领域研究文献进行深度挖掘,采取定量分析技术,结合定性研究,厘清研究热点与趋势、研究知识基础和重要影响力作者,总结概括翻译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IKI-CAJD)为文献源,以“翻译”为主题词,选择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为来源类别,设置检索条件表达式为:“SCI收录刊=Y”或者“EI收录刊=Y”或者“核心期刊=Y”或者“来源标识码=P0209”并且“年 between(2000,2013)”并且“主题=翻译”(精确匹配),对2000~2013年间来源数据进行检索,获得有效文献记录23052条(数据更新日期截止到2014年1月24日)。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统计软件包括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数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 v1.0①参见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书目共现挖掘系统下载—Bicomb,网址链接为http://www.cmu.edu.cn/information/showpage.asp?pageid=382. 2011-02-10。,以及CiteSpace 2.2.R9。[1][2]CiteSpace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对学科知识领域的演进进行可视化分析,其数据输入采用ISI格式。为弥补CiteSpace对中文文本处理功能的限制,本研究同时采用Bicomb软件。
二、翻译领域文献基本统计
(一)发表论文年代分布特征
以CSSCI的发表年度数据为基础,绘制2000~2013年间我国翻译领域发表论文年代分布统计图,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2000~2013年间我国翻译领域发表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文献收录的滞后性,2013年的数量显示较低)。截止到2012年,发表论文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0.89%。
图1 我国翻译领域发表论文年度分布统计(2000~2013)
(二)载文期刊分布特征
将CNKI-CAJD数据导入Bicomb软件,对2000~2013年间我国翻译领域载文期刊分布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载文量居前5位的期刊依次是:《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电影文学》,合计占载文总量的18.95%。
表1 我国翻译领域载文期刊分布统计(百分比≥1%)列表(2000~2013)
(三)发文机构分布特征
将CSSCI数据导入Bicomb软件,对2000~2013年间我国翻译领域发文机构分布进行统计。发文量居前7位的机构为: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发文量占总数的8.19%。这7所大学均为国家重点大学,均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翻译学学位授权点,多数具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是我国翻译领域研究的主要力量。
(四)发文作者分布特征
将CNKI-CAJD数据导入Bicomb软件,对2000~2013年间我国翻译领域发文作者分布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发文量居前6位的作者依次为:许钧、穆雷、吕俊、文军、刘群、赵铁军。同时,将各位学者的发表文献导入Bicomb进行统计,可进一步分析其研究方向。
经分析发现,许钧发文量最高,其现为南京大学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翻译、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教学和翻译学科建设等方面。穆雷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者,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教学、翻译理论、翻译学科建设、文学翻译、语料库等方面。吕俊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学者,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翻译、翻译批评学、文本理论及建构的翻译学方面。文军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者,其研究集中在翻译理论、翻译能力、翻译课程与教学方面。刘群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学者,赵铁军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者,均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学者,在翻译领域主要研究机器翻译。
这些学者都是我国翻译领域最新发展进程中有重大影响力的学者,其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均十分丰富,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表2 我国翻译领域发文作者分布统计(百分比≥0.08500)(2000~2013)
三、翻译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主题的表达。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研究,可以有效揭示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将采集的CNKI-CAJD数据,经格式转换后,导入CiteSpace 2.2.R9,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切片为1年,阀值为Top 37 per slice,采用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算法,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共得到节点212个,链接1141个,结果见图2和表3。
图2 翻译领域论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2000~2013)
表3 翻译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统计列表(2000~2013)
在知识图谱中,节点的频次表示为年环的大小,节点的高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0.10)表示为年环的深色外圈年轮。中介中心度是测量其他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穿过某一节点的程度指标;中介中心度高的节点,对其他节点两两之间的联系起到控制作用,体现了其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地位。[3]
根据图2和表3,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去重和剔除本体词处理后,可将我国翻译领域研究的热点确定为:文学翻译、翻译教学、翻译家、译者、翻译理论。其中,文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频次和中介中心度均为最高,这表明,在我国翻译领域中,文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最广泛,并且相应地占据主导地位。
相对于非文学翻译研究的边缘化状态,文学翻译是我国翻译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的重要性与主导地位不言而喻。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急需培养大量的高质量翻译人才,翻译教学研究自然成为热点。而翻译理论的研究则因为我国翻译学界理论意识的觉醒,逐渐成为另一重要的研究对象,诸多学者在引介国外翻译理论的同时,也开展了许多创造性的研究。
翻译的历史性和译学建设均使得翻译史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4]而翻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译者和翻译家研究。[5]因译者和翻译家既有共同特性,更具有质的区别,故未作为重复关键词处理。
翻译文学、意识形态、翻译学、翻译过程、比较文学等研究的广泛性略低,但在翻译领域中占有相当的主导地位,尤其值得关注。
四、翻译领域高影响力文献分析
本研究采用被引频次和h指数[6]作为评价标准,在CNKI-CAJD中对高影响力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
表4中文献1对我国文学翻译进行综述,认为异化翻译法将成为我国文学翻译的主要策略。[7]翻译研究与实践均无法回避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翻译学界历来就有归化与异化之争。在CNKI-CAJD中检索发现,刘英凯的《归化—翻译的歧路》一文,[8]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第一位重提归化与异化之争的学者。之后,郭建中著文认为归化与异化各有其使命与存在价值,希望调和两者之争。[9]文献1观点鲜明、论述充分,使其在归化与异化之争中,成为重要的被引文献,也为翻译策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表4 我国翻译研究领域高影响力文献统计列表(2000~2013)(被引频次≥280,h指数≥12)
文献2从现代哲学阐释学的角度,论证了翻译过程中误读存在的合理性,强调了译者主体性的客观性。[10]文献3从语用学角度出发,提出翻译应该主要追求“信”,而达到“信”的手段应由译者灵活选择。[11]文献4在Evan-Zohar多元系统观视角下,研究认为我国翻译文学不再居于主要地位,译者态度的主观性决定了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并行应用。[12]文献5认为意识形态是翻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其影响力具有相对性,并非绝对。[13]文献6指出了外宣翻译的特殊性,强调注意跨文化差异及表面文字陷阱。[14]文献7将语篇语言学引入翻译领域,对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进行了概述。[15]文献8指出了归化—异化讨论的后殖民视阈,提出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社会情境。[16]文献9认为翻译规范和译者主体意识之间具有互动关系,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17]文献10从解构主义角度指出,翻译不存在真正的忠实,传统归化翻译的忠实性其实是一种扭曲。[18]文献11探讨了关联理论在翻译领域中的局限性,认为其只适用于同化翻译、可译性与重译阐释。[19]文献12对“大学翻译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指出应对我国大学翻译教学进行整体规划,关注语言对比分析。[20]
这些翻译研究领域高影响力文献,多数属于翻译策略研究,这与翻译活动的实践性密不可分。翻译策略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上述有重要影响力的文献研究可知,翻译策略研究中的归化—异化、文化因素、译者主体性依然是翻译领域研究的关注焦点。而其他涉及意识形态、语篇语言学方法、关联理论和大学翻译教学等方面研究的文献,也有部分因为独特的视角和开创性观点,成为高影响力文献。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和回顾,可以发现,我国翻译领域研究呈增长趋势,产生了许多高影响力的机构、作者、期刊和文献,这反映了我国翻译研究的蓬勃发展。
载文量最多的期刊为《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等,由此可见,翻译类专业期刊是研究的主力军,其他语言、文学类期刊载文量低,分布相对零散。这也说明,翻译类研究发文期刊范围较为狭窄,应该引起重视。从发文机构看,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均为研究型国家重点大学。但同时也有数量众多的大学从事翻译教学和实践,研究成果数量却相对较少。这一方面反映了翻译研究中研究基础的广泛性需要进一步扩展;另一方面也表明机构之间的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以真正实现翻译领域中的教研相长。
目前我国翻译领域研究的热点包括文学翻译、翻译教学、翻译家、译者、翻译理论,基本仍属传统翻译学领域。但从发文量最多的学者来看,除了传统的翻译学领域学者之外,还有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学者,这反映了机器翻译研究的日益崛起。机器翻译作为计算语言学的分支,是人类追求效率和创新的一种积极探索,需要计算机、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的合作,其研究前景十分广阔。
另外,从翻译研究领域高影响力文献来看,翻译策略研究也是值得关注的,但更多地应该与实践相联系。问题之争可以厘清理论误区,但不应脱离具体的社会情境和实践需求。翻译应为实践服务,研究应促进实践发展,根植于实践土壤的翻译研究,才具有存在的价值、意义和活力。
[参 考 文 献]
[1]Chen,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6,57(3),359-377.
[2]Chen,C.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 2004,(Suppl. 1).
[3]陈超美.CiteSpace II: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3).
[4]蓝红军.翻译史研究方法论四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
[5]夏天.史学视阈下的翻译家研究:问题与方法[J].理论月刊,2012,(3).
[6]András Schubert. Using the h-index for assessing single publications[J].Scientometrics,2009,(3).
[7]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8]刘英凯.归化—翻译的岐路[J].现代外语,1987,(2).
[9]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2).
[10]屠国元,朱献珑.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
[11]张新红,何自然.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 现代外语,2001,(3).
[12]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J].中国翻译,2000,(4).
[13]蒋骁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3,(5).
[14]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 (6).
[15]张美芳,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3).
[16]葛校琴.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阈——对国内归化/异化论者的一个提醒[J].中国翻译,2002,(5).
[17]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2003,(3).
[18]王东风.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J].中国翻译,2004,(6).
[19]王斌.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J].中国翻译,2000,(4).
[20]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