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口疮体会
2014-04-01郭林生
郭林生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苏 扬州 225000)
中医治疗口疮体会
郭林生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苏 扬州 225000)
口炎,口疮性;中药疗法
口疮是指口腔黏膜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浅层小溃疡,可单发或多发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局部有烧灼样疼痛,在说话、进食等受到刺激时感到痛苦异常,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发病率最高且极易复发的一种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对口疮的治疗多以对症处理为主,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却有着独到的优势。笔者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对口疮的治疗有一定的心得和体会,简介如下。
1 病因病机
口疮的病因病机,历代多有论述。主要有二,一是心脾积热。口为脾窍,舌为心苗。心脾积热循经上攻,熏灼口舌肌膜,导致溃疡。《圣济总录》曰:“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盖口属脾,舌属心。心者火,脾者土,心火积热,传之脾土。二脏俱蓄热毒,不得发散,攻冲上焦,故令口舌之间生疮肿痛。”二是阴虚火旺。多由思虑过度,睡眠不足,心肾失交,肾津亏损,无以上濡,导致阴虚火旺,上熏口腔,灼伤肌膜,而致口疮。除上述病因之外,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发现,口疮还与湿邪为患密不可分。首先从病程表现看,此症易反复发作,此愈彼起,迁延难愈,与湿性重浊、黏滞之性颇相吻合。从溃疡表现看,溃疡中央凹陷,周围黏膜肿胀凸起,或色鲜红,或色浅淡,不少患者感口舌肿胀,此与体内湿邪充溢有关。《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胃运化失常,脾气不升,浊气不降,水湿停滞,浮游于口腔组织之间,充斥于黏膜之内,黏膜肿胀,受咀嚼、讲话等外因刺激而破溃,导致溃疡发生乃至反复发作。因此,心脾积热、阴虚火旺和湿邪为患是口疮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
2 临床研究
针对心脾积热及阴虚火旺的病机,或清泻心脾积热,或滋阴清热,治以泻黄散、凉膈散、玄麦甘桔汤、滋肾通关丸等方加减,部分患者确能收到满意效果。但有部分患者效果却并不理想。从临床病例看,较难治愈的患者属于湿热蕴结所致者为多(少部分为寒湿内蕴、寒热错杂等)。此类患者用清解泻火法效果不显,或仅取效一时,易反复发作,经年不愈,舌质红,苔或黄或白而(厚)腻,胶固难化。较之单纯心胃之火上炎或阴虚火旺者,病程更加缠绵,治疗也较为棘手。以其湿热蕴结,徒清热反碍湿,纯化湿则伤阴助热,热盛为患,亦伤阴分,用药过于苦寒,耗伤阴津,邪气久羁,损伤正气。临证时必须分清湿、热及阴伤的轻重,辨证施治方能取效。此类患者可选用胡黄连、贝母、赤芍药清降导滞,开泄散结,凉血活血。胡黄连味苦性寒,苦降寒清,推泻导降胃肠之湿热,力专效宏。《本草正义》谓之“惟其质重色黑,沉降之性尤速,故清导下焦湿热,其力愈专,其效较川黄连为捷……湿火结聚,非此不能直达病所……盖苦降直坠,导热下趋,最为迅疾,且不致久留中州,妨碍脾胃冲和之气”。浙贝母苦寒开泄,清火散结。赤芍药凉血活血。同时须时刻顾护阴津,配伍生地黄、石斛、玉竹等清热养阴而不碍湿,亦可防药物苦寒伤阴之弊。对于三焦有热者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清三焦之火,口腔唇舌黏膜红肿较甚者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等清热解毒,养阴清热用生地黄、麦门冬、玄参、石斛、北沙参、玉竹等。
对于祛湿药的应用,临床应予足够的重视。治疗心经有热,口舌生疮的名方—导赤散。方中并无清解泻火之品,而以生地黄养阴清热,甘草梢、木通、淡竹叶降火利尿,与其说是“引导心火下行”,不如说是引水、湿(湿热)从小便而出,从而消除口腔黏膜肿胀,溃疡愈合。临床若见舌苔胖大、胖嫩、有齿印或肿胀,舌苔腻或湿润者均可配伍应用祛湿药。可选用陈皮、半夏、苍术、白术、茯苓、土茯苓、薏苡仁、冬瓜皮、白茅根、淡竹叶、车前子等。
至于临床有用肉桂一味“引火归原”,此说值得商榷。从病机上看,口疮之阴虚火旺证,属肝肾之真阴不足,水不制火,相火上炎,自下冲上,上下皆热,若用热药引之,犹如抱薪救火。从药性看,肉桂辛甘大热,入肝、肾、脾经,属纯阳之性,热性升散,辛主发散,药性主向上向外,并无向下“引火归原”的功效。临床上对因阳气虚衰,温化失调,津液停滞,寒湿困于口腔而致口疮者,可用肉桂一味或含服,或泡服,或以适量加入所用方剂中,因药证相合,确有立竿见影之效。这也是运用肉桂治疗口疮的最为合适的范畴。肉桂属辛甘大热之品,对实热证、阴虚火旺证并不适宜。
对反复发作的患者,可以服用药物预防,以山茱萸、白术、当归、白芍药、山药、黄精、丹参等为基本方,意在健脾益肾。视其偏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湿热等之轻重,随证加减。
平时应注意忌烟酒、辛辣、煎炸、烘烤等食品,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也可配合服用含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药品。
小结口疮一症,病有久暂,证分虚实,除与心脾积热、阴虚火旺有关之外,还与湿邪为患密切相关。尤其对湿热蕴结的患者,要注意清热、祛湿、养阴三者之间的轻重、标本、缓急,详细辨证,方能获效。对阳气虚衰,温化失调者可用肉桂,辛热发散,热邪偏胜者用时须慎重,对于反复发作者还可用药预防。饮食、生活调摄也属重要。
(本文编辑:董军杰)
郭林生(1957—),男,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R781.520.531
A
1002-2619(2014)01-0049-02
201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