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艳东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咳喘经验分析*

2014-04-01河北省景县卫校附属医院刘爱军赵龙辉衡水053500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穿山龙肺络浊毒

河北省景县卫校附属医院 刘爱军 赵龙辉 (衡水053500)

指导 马艳东

马艳东主任医师是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河北省第二批、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肺病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河北省中医药慢阻肺重点研究室主任。从事呼吸病临床医疗、教学、研究三十余载,在咳喘等肺病的辨证治疗上颇有心得,多有新见,临床疗效卓著。笔者有幸成为师承弟子,临证侍诊之余,将老师治疗慢性咳喘经验总结分析如下。

1 病因病机

慢性咳喘病临床多见于肺胀、哮证、喘证、肺痨、肺痿等诸多疾患,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咯痰,早晚咳嗽较甚,急性发作期症状加重,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喘促、气急等症状,[1]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慢性咳喘病具有发病隐匿、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大、效果不理想、预后不良等特点,属中医久病、沉疴、痼疾、坏病的范畴。

慢性咳喘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多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多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2]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气逆咳喘。马老师认为,在咳喘证形成的早期阶段,或因外感六淫,或因七情内伤,或因吸烟、过敏等因素,使肺失宣降、治节失调,布散失常而致水饮内停,又随个人体质和时间的推演化湿、凝痰、成瘀。痰、湿、瘀等病理产物蓄积体内,留滞在人体经脉系统,渐而久之,阻瘀在人体的络脉系统,影响脏腑正常气化功能,并通过人体脏腑的非正常气化 (不归化)作用,不断杂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病邪—浊毒。此即马老师所言:“三因致病,一源 (饮)而生三歧 (痰、湿、瘀),痰湿瘀三气杂至,合而为浊。”胸有壅塞之气,膈有胶固之痰,外有非时之感,其病始作。[3]所以,马老师认为慢性咳喘基本病机即为“浊郁肺络”。浊毒久潜人体肺络,使肺络瘀阻甚至肺络受损,最终导致肺脏功能失常,临床出现咳嗽、咳痰、喘息等表现。

2 治疗法则

痰喘必涤其源,气喘必平其气。[3]由于浊毒的形成一是因脏腑功能衰弱,二是由痰湿瘀三气杂合而成,且胶固难解。所以对该病的治疗非一般祛痰、化湿、活血之法所能解之。因此马老师指出在治疗上一是要改善脏腑功能,化解浊毒;二是要采用捜络剔浊的之法,将浊毒剔除。只有这样,久潜沉伏之浊毒才能得以清除,经络营卫气血才能得以畅通,沉疴痼疾才能得以好转或痊愈。在临证时还需结合不同脏腑,以及虚实寒热之不同,辨证用之。据此马老师提出咳喘的基本治疗法则:“补益五脏,化浊通络;通络开窍,搜络剔浊。”

3 辨证施治

《素问·咳论》曰: “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咳,非独肺也。”所以,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可导致咳喘,咳喘的治疗应首辨寒热虚实。[4]马老师认为慢性咳喘皆为虚实夹杂之证,只是偏重有异而已。以往辨证分型纷繁复杂,难以准确把握,马老师化繁为简,通过详审病机,把握病情的寒热虚实,将慢性咳喘分为寒证、热证和虚证3种。

3.1 寒证 主症:咳嗽气急甚则喘鸣有声,咳痰稀薄、或呈泡沫,舌苔薄白或白滑,脉弦紧或迟缓。兼症: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肢冷,天气冷凉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治则:温肺散寒,搜络剔浊。自拟方:姜半夏,辛夷,细辛,炙麻黄,红景天,郁金,艾叶,炙款冬花,威灵仙,穿山龙,防风,夜交藤,甘草。加减:咳甚加百部;痰多、咳吐不爽者,加桔梗;咳痰清稀而多者,加白芥子;脘腹胀满者,加川朴、炒莱菔子。

典型病例1:韩某,男,34岁。2012年12月7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伴气短8年,加重2个月。患者于8年前开始每逢冬季感寒即引发咳嗽、少痰,迁延难愈,甚时胸闷气短。2月前复因感冒风寒出现咳嗽,服抗生素和止咳化痰药,症状无改善,近1月来伴随胸闷气短。刻诊:咳嗽少痰,夜咳不甚,晨起咽痒、干呕,胸闷气短,恶闻油烟等异味,双下肢发凉,二便调。舌淡暗,苔薄白,左脉沉细,右脉寸沉关尺弦细。中医诊断:咳嗽 (风寒束肺,浊郁肺络)。西医诊断:变异性哮喘。治法:温肺散寒,搜风剔浊。自拟方:防风20 g,荆芥15 g,辛夷12 g,细辛3 g,艾叶8 g,地龙15 g,僵蚕12 g,穿山龙15 g,威灵仙20 g,夜交藤30 g,石菖蒲15 g,炙款冬花12 g,炙百部15 g,甘草10 g,黄精15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12月14日二诊,药后咳嗽等症显减,上方加沙参、玉竹各10 g,继服7剂以善后。

按:患者病程长,浊郁肺络,外寒引动,肺气壅塞,发为咳嗽。形寒肢冷,舌淡脉沉细,皆是虚寒之象。马老师用防风、荆芥、辛夷、艾叶、细辛之辈温肺散寒,更加地龙、僵蚕、穿山龙、威灵仙等搜络剔浊,炙百部和款冬花、甘草、黄精化痰止咳、补益肺气。如此则寒气散、痰浊除、肺气宣畅,咳嗽得消。

3.2 热证 主症:咳嗽或气喘息粗,痰黄、黏稠,或难咯,舌暗红苔薄黄或黄腻、黄厚,脉滑数或弦滑有力。兼症:发热口渴,烦躁不安,甚则鼻翼煽动,衄血咯血或咳吐脓血腥臭痰,便秘溲赤。治则:清肺化饮,捜络剔浊。外邪不解入里化热,或寒饮郁而化热或阳虚痰郁化热者即形成本证。药用:黄芩12 g,黄连10 g,金银花30 g,连翘15 g,浙贝母、金荞麦各15 g,威灵仙20 g,穿山龙、石菖蒲、地龙、川芎各15 g,甘草8 g。加减:心烦内热者,加焦栀子、芦根;痰多者,加胆南星、海浮石;肺热盛咳吐脓痰者,加鱼腥草、桑白皮;发热者,加生石膏、知母;便秘腹胀者,加川朴、大黄。

典型病例2:苏某,女,57岁。2012年10月8日初诊。主诉:咳喘6年,伴胸闷发热,加重7天。患者7年前出现喘息胸闷,咳嗽咳痰,经治好转,但每当受寒凉均可诱发,秋冬季明显。患者7天前感冒后出现胸闷、发热 (T:38℃)、哮喘、咳嗽无痰,静脉点滴“头孢拉定”、“痰热清”、口服“清肺抑火片”3天后,症状加重。刻诊:吐痰黄稠,喘息有声,大便干结,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滑数。T:37.5℃。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哮鸣音,以右下肺为甚。中医诊断:哮喘 (外感风寒,痰热阻肺)。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哮喘。治法:清肺化饮,捜络剔浊。自拟方:黄芩15 g,黄连10 g,金银花30 g,连翘15 g,全瓜蒌25 g,射干20 g,清半夏、胆南星、杏仁 (打)各10 g,金荞麦12 g,穿山龙、威灵仙、枳壳各15 g,木蝴蝶每8 g,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体温正常,喘息咳嗽及咳痰均有明显好转,痰黄易咳,咽干,夜寐欠佳。上方加川贝母8 g,焦栀子10 g,继服7剂后咳喘渐平,痰少色白,无其它不适,以健脾益肺之法收功。

按:本例患者乃咳喘急性发作,外有风寒束肺,内有痰浊化热,阻塞肺气,而喘息有声、喉中鸣响。方中以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金荞麦清肺平喘,胆南星、瓜蒌、射干、清半夏清热化痰止咳,穿山龙、威灵仙搜络剔浊,杏仁、枳壳、木蝴蝶宣肺止咳。又以二诊加川贝母润肺化痰,焦栀子清心安神,诸法共施令邪去症安,故收效甚速,堪称完美。

3.3 虚证 主症:咳声低微、气短息促,动则气喘或气喘反复发作,甚则不能平卧,咳痰无力,面色虚浮晦暗,下肢水肿。兼症:肺脾气虚者兼见倦怠乏力,食少便溏,或脘胀纳呆;肺肾两虚者兼见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腰膝酸软,或形寒肢冷,大便稀溏;舌质暗或紫暗,脉细弱或细数。肺脾气虚治则:益肺健脾,通络化浊。自拟方:红景天,太子参,焦白术,茯苓,姜半夏,橘红,黄芪,黄精,川芎,穿山龙,威灵仙,夜交藤,石菖蒲,甘草。加减:气虚明显者加人参或党参;口干者加石斛;痰多难咯者加桔梗、山药、白芥子;纳呆者加焦三仙、鸡内金;胸脘满闷加川朴、木香、炒莱菔子。肺肾两虚治则:补肺益肾,通络化浊。药用:补骨脂,鹿角胶,蜂房,红景天,黄芪,黄精,山茱萸,刺五加,地龙,穿山龙,威灵仙,夜交藤,石菖蒲,甘草。加减:肾阳虚明显加菟丝子、巴戟天、仙茅、制仙灵脾,肾阴虚明显加生熟地黄、旱莲草、女贞子;咳痰不利加桔梗。

典型病例3:张某,男,62岁。2012年10月15日初诊。主诉:反复喘咳、气短乏力2年余,加重6个月。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喘咳,气短乏力,就诊于北京阜外医院,诊为“慢性气管炎”,经治后缓解。近6个月来喘咳复发,胸闷气短,动则气喘,双下肢浮肿,服抗生素和利尿药症状无明显改善。刻诊:喘咳,夜咳明显,甚则不能平卧,双下肢轻度浮肿,大便偏稀。舌质暗红,苔白偏腻,脉沉无力。听诊:左肺上叶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性啰音。既往“心梗”史20年。中医诊断:喘证 (肺肾气虚,浊郁肺络)。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治法:补肺益肾,通络化浊,止咳平喘。自拟方:太子参30 g,红景天15 g,炙黄芪20 g,刺五加、制仙灵脾各15 g,仙茅12 g,巴戟天15 g,菟丝子12 g,穿山龙15 g,威灵仙20 g,夜交藤30 g,桔梗、甘草各10 g,川芎15 g,地龙20 g,清半夏12 g,藿香15 g。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喘咳显减,夜间已能平卧安眠,双下肢浮肿减轻,上方加炙紫菀15 g,丹参20 g,继服7剂而愈。

按:该患者年老体弱,喘咳反复发作,动则气喘,吸气不利,大便溏薄,为肺肾气虚之证。方中太子参、黄芪、红景天、刺五加等药补益肺肾既虚之气、益气平喘,巴戟天、菟丝子、仙茅、仙灵脾温补肾阳、纳气平喘,又以穿山龙、威灵仙、地龙、川芎、夜交藤等药通络剔浊,清半夏、桔梗、甘草、藿香以化痰止咳平喘,全方共奏补肺益肾、通络化浊、止咳平喘之功。二诊加炙紫菀加强化痰止咳之力,增丹参以益通补强心之能。如此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喘咳得安。

4 小结

马老师认为咳喘基本病机为浊郁肺络,祛除络中浊毒是首要之务,马老师认为有形之痰可见、易除,无形之浊潜伏于人的肺络之中、胶固难解,最难拔除,故采用捜络剔浊法方可奏效,且非重用、久用不能获效。常用捜络剔浊药有:穿山龙、威灵仙、地龙、川芎、僵蚕等。

无论外感或内伤,咳喘均属于肺系受病,肺气失宣所致,张景岳云: “咳证虽多,无非肺病。”所以咳喘病首先在肺,但可影响脾、肾、心,因此调补脾、肾、心三脏亦应重视,临证中当辨清三脏虚损程度,重点选用方药。益气药多选用红景天、黄芪、党参、黄精、太子参等;补肾药多选用山茱萸、补骨脂、鹿角胶、菟丝子、巴戟天等。

笔者对马老师临证89例慢性咳喘病案 (共310张处方)进行分析,其中以寒证最多,共48例,占全部病例的53.93%,其次是热证,24例,占26.97%,虚证17例,占19.10%。这正印证了马老师“肺病多寒”的经验论断,因此马老师主张“肺为娇脏,治不远温”。在用药方面应以偏温为主,临证时应排除对标象的顾忌,施以温散、温化、温通的治疗方药,要谨防过用寒凉冰遏肺气和邪气 (浊毒)。当遇到寒饮化热或阳虚痰郁化热者,或为了避免温药化热劫阴,马老师常加金银花、连翘以佐之。马老师常常提醒:“咳喘临证若能把握寒热相宜之法,多可收到满意效果。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 [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12-115

[2]张伯臾,董建华,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3-45

[3]任继学.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0-246

[4]赵绍琴.赵绍琴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06-211

猜你喜欢

穿山龙肺络浊毒
基于络病理论探析通络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基于文献挖掘的浊毒病症及用药规律研究*
响应面法优化膜分离穿山龙薯蓣皂苷工艺研究
穿山龙提取液不同纯化方法的比较
穿山龙中薯蓣皂苷酶提取工艺的优化
“肺络微型癥瘕”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重构的相关性
饮水
应用清宣止咳除痹汤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经伏火,肺络痹阻症)60例临床观察
浊毒病机理论探微
ⅢA型前列腺炎浊毒内蕴证采用解毒通淋汤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